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VR體驗館如何面對“現實”?

  • 發佈時間:2016-05-03 08:29:48  來源:天津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以來,VR産業的火爆態勢一發不可收拾,在硬體和內容變得愈加豐富的同時,線下體驗的佈局也成為整個VR産業的重要一步,讓VR這個看似遙遠的概念變得“近在眼前”。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中,VR體驗館就迎來了一波接一波的體驗者。

  VR,即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是由美國VPL公司創建人拉尼爾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其具體內涵是:綜合利用電腦圖形系統和各種現實及控制等介面設備,在電腦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維環境中提供沉浸感覺的技術。

  一波體驗館又來侵襲

  昨天,在南開區一家商場一層的虛擬現實體驗館裏,一名10歲左右的小姑娘正坐在一個蛋形的座椅上,戴著VR眼鏡,手握兩個手柄,體驗“穿越冰山”,只見她的表情一會驚奇,一會緊張,完全進入了刺激的劇情當中。站在一旁看了好久的市民小張也準備嘗試:“不管是叢林冒險,還是太空漫遊,我都想‘身臨其境’一下!”

  店長劉先生稱,自己這個店剛剛開張一個多月,平均每天都有二三十人來體驗消費,“五一”期間,每天甚至能達到四五十人次。“去年在新業廣場裏看有人幹這個,自己也想試一試。如今一個多月過去了,效果還行,至少營業額沒讓我太失望。”

  劉先生認為VR是一個非常時尚的概念,“很多家長都願意讓孩子來體驗VR。”

  而在另一邊,位於鞍山西道的信誠大廈裏,一家名為vive虛擬現實體驗館的店舖也在4月30日正式開張營業。據了解,這是本市第一家使用HTC Vive作為體驗設備的店面。所謂HTC Vive,是一款VR虛擬現實頭盔産品,可以體驗虛擬現實遊戲。“目前我的定價是58元半小時,開業第一天就有四個人來我這體驗了,不過都是同學。”店主趙震笑道。

  “這個店整體成本有四五萬元,其實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有所回報,”趙震説,“VR日後必然就像現在的電腦、手機一樣,會充斥我們的生活。”想不明白“未來”,趙震倒看清了“現實”:我也賣VR眼鏡,有50元的,也有200多元的,在我這體驗好的話,客人可以把VR眼鏡買回去。“這兩天有人要到我這看看,想讓我幫他開一家這樣的體驗館,”趙震説,“我不怕搶我生意,這個市場的容量很大很大。”

  一波體驗館已經過去

  暴風魔鏡CEO黃曉傑曾表示,VR産品的最大亮點在於體驗,其應用魅力遠不是數據或産品陳列所能詳解的。

  但在火熱的背後,不少人士對體驗館這一單純的體驗商業模式卻並不看好。實際上,一批先行者在一番耕耘後,就早早地離開了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劉先生口中位於新業廣場的體驗館,如今就已遍尋不到。記者在大眾點評網上搜索並實地探訪後發現,數家虛擬現實體驗館在去年的一陣“破土”潮流後紛紛停業,不少網友的點評和簽到還停留在去年年末。

  過去的一年裏,VR體驗館在全國不少城市的商業綜合體中落地。有專業人士告訴記者,大多數體驗館的蛋形座椅設備,從最開始的8萬元一套,已降至如今的4萬元一套,技術的進步,價格的大幅下滑,讓體驗館的開設門檻降低。

  然而,對於部分生意人來説,這種容易複製的商業模式,在搶佔市場和賺快錢的心理之下,難免很快顯現弊端:技術、設備的參差不齊,內容資源、效果以及更新速度的制約,導致不少體驗館曇花一現。

  首先,這種體驗館很難有回頭客;其次,這些設備最多堅持兩年不壞;最後,面對設備、人工和商場裏高昂的店舖租金,按照單次體驗平均30元計算,一天需要接待多少客人才能回本甚至盈利呢?最可怕的是,技術在不斷更新發展,眼下的設備也許用不了半年,就要被新技術淘汰。

  艾媒諮詢《2015年中國虛擬現實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虛擬現實行業市場規模為15.4億元,預計2016年將達到56.6億元,2020年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550億元。

  虛擬現實才來到風口,體驗館卻已開始“轉向”。消費者“嘗鮮”過後,體驗館又該如何“保鮮”,恐怕是商家在跑步進場的同時,也要思考的問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