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唯有創新方能成為領跑者(國際視野)

  • 發佈時間:2016-05-03 07:12: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李曉華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國研製的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計劃今年下半年首飛。4月13日,記者在火箭總裝車間拍攝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頂部的整流罩。

  新華社發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等研製出“保姆機器熊”,能將行動不便的老弱病人從輪椅上抱起並轉移到床上或者浴室。圖為2015年2月,在日本名古屋,“保姆機器熊”將模特抱起並轉移。

  新華社發

  2015年5月14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弗裏蒙特的特斯拉汽車生産線上,工業機器人裝配Model S全電動汽車。

  新華社發

  核心技術只能依靠技術創新

  創新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需。國際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重振製造業,發展中國家致力於推動工業化。工業和製造業規模居於世界第一的中國經濟,正受到來自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競爭的雙重擠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主要得益於抓住全球産業轉移的趨勢,充分發揮了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但是近年來人口紅利消退、工資水準上漲、生態環境壓力加大、土地供應緊張以及碳減排任務艱巨,出現産能嚴重過剩、企業庫存增加、經濟效益下降、虧損面擴大等問題加劇的情況。從根本上化解資源環境約束,推動我國經濟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迫切需要向創新驅動發展模式轉變,使之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亮點。

  創新是向科技前沿邁進的要求。科技領先國家推動科技前沿的發展、創造新的技術範式,需要花費巨大的試錯成本。後發國家有先發國家成功的産品形態、技術路線、商業模式和經濟發展路徑可供借鑒,可以通過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獲得技術轉移和技術溢出,因此能夠節約因創新的高度不確定性而産生的高額研發成本,在産業發展中獲得後發優勢。隨著我國向技術前沿的逼近,在一些技術和産業領域中,已經從追隨者轉變為同行者甚至領跑者,沒有確定的技術路線可供借鑒,並且發達國家對於尖端技術、核心零部件和重大裝備的出口實施嚴格控制,引不進、買不來,只能依靠自主創新。

  創新帶來實現技術趕超的契機。當前,以新一代資訊技術、機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的技術突破和應用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蓄勢待發,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均抓緊佈局新興技術、培育新興産業。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新技術爆發的時期,也是世界經濟格局發生劇烈變動的時期。由於世界各國在新興技術領域的差距不大,而且後發國家在舊技術系統的沉澱投資少、轉換成本低,高度重視、抓好創新則可能借勢新一輪創新浪潮,實現對先發國家的趕超。美國在電氣革命時期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日本在電子資訊革命時期成為製造業強國。反之,如果對於新技術革命和産業變革重視不夠,後發國家一度縮小的技術差距可能會被進一步拉大。

  科技創新是大國崛起的路徑

  創新消除了稀缺資源瓶頸和生産要素報酬遞減問題,是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和源泉。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經濟強國崛起的過程就是搶抓科技創新歷史機遇、增強國家創新能力的過程。依靠蒸汽機革命,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和頭號經濟強國。美國在整個19世紀仍然主要依賴來自歐洲的技術進步,但是到20世紀初,軋棉機、縫紉機、飛機、電報機、傳真機等一大批顛覆式創新型産品已經在美國率先發明並獲得商業化生産。而且,美國崛起過程的創新不僅局限于科技創新,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的現代工業企業、以福特製為代表的大規模生産也率先在美國出現。日本在成為工業強國的過程中,除了在材料、機械、汽車、電子等一系列先進技術上取得世界領先地位,也發明瞭以豐田汽車為代表的精益化生産方式。

  從現實來看,儘管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但是世界各國都充分認識到創新對於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性作用,全球範圍內的研究與試驗發展支出仍在大幅度增長。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的《2015年科學報告:面向2030》,2007年至2013年間,全球研究與發展的國內支出從11320億美元增加至14780億美元,增幅達31%。

  2009年以來,美國先後出臺了《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製造業促進法案》《國家先進製造戰略計劃》等一系列加強創新、促進先進製造業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以期恢復美國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的競爭實力,促進美國製造商成為世界領先的創新者。在這些政策的推動下,美國製造業強勢復蘇,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等一系列新興技術領域,展現出巨大的領先優勢和産業化前景。世界其他主要發達國家也紛紛推出一系列政策加強創新,搶抓新工業革命的戰略機遇,搶佔國際産業競爭制高點,如《日本再興戰略》《德國高技術戰略2020》及“德國工業4.0”、《英國工業2050戰略》等等。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將創新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紛紛加大研發支出投入。

  最大限度釋放創新發展潛力

  創新既包括科技創新,也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科技創新是核心,理論創新是指引,制度創新是保障,文化創新是軟實力。近年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推進並取得顯著成績。我國研發投入總額居世界第二位,2015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為2.1%,超過英國、義大利等發達國家以及歐盟28國的平均水準。國際科技論文發表量、引用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等指標已居於世界前列。2013年,中國SCI論文數量佔到全球總量的15.0%,僅次於美國,被引用論文數量居世界第四;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位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蕩、高溫鐵基超導等基礎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載人航太、探月工程、深海探測等尖端領域實現重大突破,高速鐵路、通信設備、衛星導航等先進技術産業已具有全球領先的競爭力,網際網路經濟蓬勃發展並與其他行業加速融合,新興産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但是,也要看到,我國在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和較大的差距。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支出佔銷售收入的比重只有大約1%,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還未完全確立。科技創新成果的總體品質不高,産業轉化率低,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整體産業技術水準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和重大裝備仍然受制於人。

  同時,制約創新的體制機制問題依然存在,科技創新的軟環境還有待完善。在人工智慧、虛擬現實、智慧製造、生命科學等新一輪工業革命的代表技術方面,發達國家的技術創新非常活躍,我國起步晚,有後發優勢,但如果企業不能改變固守模倣思維,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也有再度拉大的風險。

  無論是應對創新本身面對的挑戰,還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等問題,都要依靠創新。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期,面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孕育興起的歷史機遇,必須堅持創新的核心位置,堅持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的創新創業潛力,全面推進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依靠創新創造新的生産要素組合,破解資源、環境和人口制約;依靠創新壯大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優化産業結構,促進産業由大變強;依靠創新改造舊動能、培育和壯大新動能,使我國經濟獲得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製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6年05月03日23 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