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國際要聞(4月25日—5月2日)
- 發佈時間:2016-05-03 02:30:51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週焦點
“卡西尼”號證實土衛六有甲烷“海洋”
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卡西尼”號探測器確認土衛六(“泰坦”)上有一個由純液態甲烷組成的巨大“海洋”,海床上可能覆蓋著一種富含碳和氮的泥濘狀物質,其海岸可能被濕地所環繞。
該結論是基於“卡西尼”號雷達儀器在2007年至2015年間飛越“泰坦”收集的數據,“泰坦”北半球被許多較小湖泊包圍,靠近北極有三大海洋,其中第二大海即麗姬亞海富含甲烷。該發現有助了解地球最初情形。
本週明星
“龍2”無人飛船:擬於2018年發射並登陸火星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4月27日宣佈:“最早將於2018年派遣一艘無人飛船前往火星。”這是他實現“把人送往另一顆星球”夢想的第一步,此前馬斯克曾計劃于本世紀20年代將人送往火星。該計劃被命名為“紅龍”,屆時將由SpaceX公司開發的新型龍飛船“龍2”執行。NASA將對這一火星探測任務提供技術但非資金支援。
外媒精選
一顆古老彗星碎片或重返太陽系
夏威夷大學一團隊通過對C/2014 S3(PANSTARRS)彗星的研究發現,這是一顆幾乎與地球同時在內太陽系中形成的彗星,但在形成不久之後就被甩出太陽系,它被認為是形成像地球這樣的岩質天體的潛在構造之一,但在奧爾特雲深處區域被冷藏長達十幾億年。而最近,它的運作軌道已越來越向太陽靠近。
前沿探索
水分子在綠寶石內或有量子隧穿態
美國能源部下屬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科學家通過中子散射和電腦模擬,揭示了水分子在極端限制條件下的新行為——量子隧穿。水存在量子隧穿狀態這一結論或許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描述高限制環境下的水的熱力學屬性和行為,比如水在分子膜溝道、在碳奈米管內、沿著晶粒邊界以及多種地理環境內的礦物質界面的擴散和輸送行為等,會引發材料、生物、地理和電腦領域的科學家們的廣泛討論。
NASA計劃用高空氣球探測器搜尋引力波
NASA科學家4月27日表示,將在今年晚些時候發射探測氣球——原初膨脹偏振探測器(PIPER),搜尋原初引力波,並證明宇宙的暴脹理論。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均未曾發現原初引力波或顯示其行蹤的B模偏振。
類軸子粒子或非暗物質備選粒子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科學家對NASA費米太空望遠鏡提供的大量觀測記錄進行分析後發現,一種假設的暗物質粒子——“類軸子粒子”或許並非暗物質的備選粒子;或許這種粒子根本就不存在。最新研究朝著揭開暗物質的秘密更近了一步。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小分子RNA療法效果初顯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研究團隊分析了62名患者的癌症樣本後發現,攜帶有一類可調控基因表達的非編碼RNA小分子miR-22的奈米顆粒,對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小鼠模型顯示出一定的治療潛力,而此前人們對於驅動祖細胞轉化成癌症細胞的分子機制仍所知甚少。
一週技術刷新
氧化銦錫或成光子學材料領域新星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發現,氧化銦錫(ITO)可以獲得高於其他材料數百倍以上的光學非線性,在最新研究中,ITO在360飛秒內(1飛秒=1000萬億分之一秒)就恢復了最初的折射率。其未來有望在多個光子學應用領域大顯身手,尤其對光子通訊意義重大。
加拿大開發出DNA條碼融合技術
加拿大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技術,可將DNA(脫氧核糖核酸)條碼拼接在單個細胞內,以同時搜索數以百萬計蛋白質對之間的相互作用。其允許條碼在細胞內融合在一起,意味著科學家們可以打破障礙,顯著提高在單一試管內進行的實驗次數,在同等成本條件下能將效率提高10倍。
新型復合金屬鋰電極材料問世
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團隊在金屬鋰電極的實際應用研發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提出“親鋰性”這一概念,並利用表面“親鋰化”處理的碳質主體材料,成功製備出一種複合金屬鋰電極。該電極可大大提高鋰電池性能,其為金屬鋰電極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並且對其他領域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借鑒作用。
(本欄目主持人 張夢然)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