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軟硬結合,全球創新急轉彎?

  • 發佈時間:2016-05-02 11:34:2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北京5月2日電特稿:軟硬結合,全球創新急轉彎?

  新華社記者楊駿

  若干年後的某一天,當人們回望2016年的頭幾個月,依然會津津樂道。《相對論》中預測的引力波被探測到,虛擬現實産業興起,“阿爾法圍棋”四比一大勝一流棋手李世石九段,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火箭海上回收成功……一個接一個激動人心的科技大事件讓人目不暇接。

  這一系列可能引領人類走向未來的事件集中“爆發”,讓人們感受到一股科技與創新的新熱潮撲面而來。仔細審視這番新的技術熱潮,會發現有別於網際網路技術革命的一些特點。

  ?美國創新趨“硬”?

  想了解美國的創新,不僅要去看政府報告,更要去看看亞馬遜發貨倉庫裏到處都是的KIVA搬運機器人,去看看谷歌X實驗室裏的那些未來“黑科技”,去看看馬斯克如何“燒錢”搞私企航太和電動車而風投們卻無怨無悔……

  以谷歌為例,它是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創新企業,谷歌X實驗室探索的項目包括可以監測血糖的隱形眼鏡、Wing無人機、無人駕駛汽車以及谷歌眼鏡,還有如何延長人類壽命的研究、輕型外骨骼、攻克癌症研究等等。人們要問,這還是一家網際網路企業嗎?谷歌的不少戰略研究脫去了“軟”的痕跡,許多都已與網際網路關聯不強了,但卻與美國政府的未來創新佈局有不少重合,這難道是巧合?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兩個任期內先後3次發佈國家創新戰略報告,從戰略高度進行科研佈局調整。奧巴馬政府在7年中力推9大科研領域的發展,分別是先進製造、精準醫學、腦科學計劃、先進汽車、智慧城市、清潔能源和節能技術、教育技術、太空探索和前沿計算技術。從中可以看到美國希望重振製造業,並保持頭號科技強國的強烈意圖。

  與政府的佈局呼應,美國創新型公司由此也分佈在新能源、超級材料、智慧機器人、航空航太、新型交通工具、虛擬現實、精確醫療、合成生物、智慧城市等領域,掌握核心智慧財産權,集研發製造于一體,其中有的可能在未來十年成為新世界五百強。

  ?全球性“網際網路+”?

  李世石與“阿爾法圍棋”對弈告負,讓全球人一下子見識了人工智慧讓人嘆為觀止的發展程度。

  其實,“阿爾法圍棋”所應用的技術已被應用於包括圖像識別、文本翻譯、音頻文本處理、臉部識別、強化學習以及機器人等軟硬體領域。人工智慧發展水準折射出的,是歐美創新科技發展方向的轉變,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軟硬結合。

  近年來,無人駕駛汽車、機器人、識別儀器等迅速發展,歐美企業經歷前所未有的轉型,即從網際網路這一“軟”領域裏奮力轉型為“軟硬結合”,從而開闢新天地。無論微軟、臉書還是谷歌、亞馬遜等,概莫能外。誰都不想局限于網際網路,都在動腦筋,啟動自己的“網際網路+”。

  這一現象在汽車業更為明顯。每年一月,美國都會舉辦兩大世界級展會: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和底特律車展。但近年來,越來越多車商的身影出現在消費電子展上,而車展上則少不了電子巨頭的産品。業內人士認為,這其實是一個信號,即汽車業正處於重大創新突破的臨界點,底特律和矽谷正在加速融合。

  如同現在的智慧手機,通話只是手機的部分功能,未來的智慧汽車,運輸將只是其中的一項功能。如果其他企業能在創新上拔得頭籌,未必不會成為未來的汽車巨頭。

  從宏觀看,上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所提供的動能已經接近尾聲,傳統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的潛能趨於消退,網際網路也逐漸成為了基礎設施。全球各主要國家都急需找到創新的新突破口,這是當下創新發展出現新趨勢的重要原因。

  新一波創新浪潮已形成?

  一場危機,一番醒悟,一波浪潮。全球金融危機後的這些年,看似潤物無聲的技術創新領域,早已蓄勢待發。除了企業的躍躍欲試,各主要國家均不甘落後。

  從德國的工業4.0到美國的再工業化,再到日本的“智慧工業”,這些高端製造業本來十分發達的國家,相繼推出“再工業化”戰略,而中國也推出了“中國製造2025”計劃,並提出了與工業4.0戰略對接。

  “工業4.0”設計的智慧工廠將實現網路化生産,採用數字化程度更高的預測型製造模式,以及更加人性化的服務型製造模式。這種概念,也是一種類型的“軟硬結合”,與美國政府和企業所做的不謀而合。更巧的是,日本提出的“超智慧社會”和“智慧工業”,也旨在通過最大限度利用資訊通信技術,將網路空間與現實空間融合,這也是一種軟硬結合。這些巧合併非偶然,恰恰説明一種共同趨勢。

  實際上,西方國家的再工業化,加上新興經濟體承接中低端産業轉移,讓中國面臨雙重壓力。中國早已明白,處於國際分工價值鏈條的中低端環節、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産業的現狀,讓自身在對外經濟合作中付出了高昂的資源和環境代價。

  因此,加快提升對外開放合作層次,向創新環節延伸,是中國的不二選擇。而除了中國企業在創新領域積極活躍外,我國“十三五規劃”以及《中國製造2025》在航空航太、新能源汽車、電子資訊、核能等眾多領域,均圍繞創新與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從機制到能力建設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