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圖文:“四個襄陽”旗幟引領 奮力建設漢江流域中心城市

  • 發佈時間:2016-05-02 06:32:23  來源:湖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日報訊 圖為:機器人上崗

  圖為:在東風日産襄陽工廠裝配線上的工人們忙著組裝東風英菲尼迪

  圖為:航宇嘉泰公司航空座椅生産車間

  圖為:襄陽一江兩城

  圖為:流光溢彩夜襄陽

  圖為:櫻花世界裏的幸福時光

  今年,全省縣域經濟工作會在襄陽召開。時隔5年,全省縣域經濟工作會的目光再次聚焦襄陽。

  此次盛會為何選在襄陽?在經濟新常態下,如今的襄陽,在全省縣域經濟發展中有何新亮點、新作為?

  在“十三五”開局的關鍵時間節點,讓我們一起前往尋找襄陽力量、觀察襄陽樣本、揭秘襄陽答卷。

  推動縣域經濟爭先進位 構築“四個襄陽”強力支撐

  中共襄陽市委 襄陽市人民政府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我們堅持把推動縣域經濟爭先進位,作為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要求,深入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和“三維綱要”精神的主戰場,縣域經濟發展在“十二五”期間轉型跨越,呈現出三個鮮明特點:納入全省考核的7個縣市區從“徘徊中游”變為“個個進位”;市域內的“短腿、短板”變為“兩個中心、四個襄陽”的強力支撐;從傳統産業是主體變為現代産業唱主角,經濟總量以500億元為基點,接連跨越1000億、2000億兩大臺階,2015年達2237.7億元,佔全市總量66.2%,佔比5年提高6.2個百分點。去年,7個縣市區均名列所在考核類別前茅,6個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約佔全省受表彰縣市區的三分之一。

  堅持競進有為,始終把縣域經濟發展作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抓手。一是凝共識。組織千名縣鄉幹部考察發達地區,組織千名企業家考察先進企業,組織社會各界開展“創業致富奔小康”大討論,一致認為:“幹部能力強不強,發展縣域經濟是賽馬場;城鄉居民富不富,創業者和商事主體個數作標注;小康步伐大不大,縣域經濟實力會説話”。這三句話成了各縣市區的明比暗賽。二是明思路。引導大家充分認識到,縣域經濟是開放型經濟,不等於“行政區劃經濟”;是現代經濟,不同於“傳統農耕經濟”;是福民經濟,不限于“城鎮屬地經濟”。跳出縣域謀發展,全民行動創大業,建立起以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産業為龍頭,高端裝備製造、醫藥化工、農副産品深加工、資源再生利用等産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形成了以新型工業化為引擎、強力驅動“四化”同步發展的新格局。三是增實效。五年間,縣域三次産業比從2010年的21.6:45:33.4調整為2015年的16.2:55.4:28.4,城鎮化率由50.04%提高到57.25%,農産品加工業産值由690.4億元增加到2044.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由1085個增加到1296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由35.9%上升到51.13%,商事主體個數由279戶/萬人提高到762戶/萬人;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68.85億元,,是2010年的7.61倍,佔襄陽全市總量的49.78%;城鄉居民收入倍增,精準脫貧28.6萬人。

  堅持量質兼取,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做大做強縣域經濟的主抓手。一是落實戰略建項目。從2011年起,7個縣市區圍繞建設“産業襄陽、都市襄陽、文化襄陽、綠色襄陽”發展戰略,謀劃實施項目3700多個,總投資達5200多億元。“十二五”期間,固定資産投資近萬億,建設億元以上項目1307個,70%以上是産業項目,産業項目中70%以上是工業項目。二是招商引資建項目。圍繞建設萬億工業強市、“一個龍頭、六大支柱”工業體系,發揮各縣市區資源稟賦優勢,積極引進“火種型”項目、培育“領軍型”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5年來,招商引資項目達2900多個,投資額達5500多億元,其中,投資過50億元的項目6個,引進麥德龍、恩梯恩等27家境內外世界500強企業,以及華為、中興、魯花等30多家國內行業領軍企業入駐襄州、棗陽、宜城等縣市區。三是打造品牌建項目。依託創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家城市礦産示範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迴圈經濟)等20多個“國牌”,建設支撐性、配套型項目2970多個,投資1300多億元。南漳、保康、谷城、老河口圍繞“中國有機谷”建設,建成有機農業項目880多個,建設鄉村生態旅遊項目62個,總投資1170多億元。四是持續技改建項目。對接國家産業政策,用好省技改專項,加大技改獎補力度,促進企業脫胎換骨。每年安排技改項目500個以上,佔規模以上企業個數30%以上。項目成、企業變,産業興、經濟強。谷城駱駝股份、宜城襄大農牧躋身“中國民營企業500強”;銷售收入過百億的産業集群達11個,其中襄陽市再生資源等8個産業集群,進入全省重點成長型産業集群行列。

  堅持改革創新,始終把要素保障作為項目建設提速增效的主抓手。一是問題導向抓改革,充分釋放社會活力。市、縣兩級成立行政審批局和市場監管委員會、綜合執法委員會,全域實行“一枚公章管審批,一個部門管市場,一支隊伍管執法”的“三個一”管理新體制,細化“企業辦事直通車”、“公共服務面對面”、“資訊交換鍵對鍵”操作規程,縣市區行政審批事項均比省定縣級通用審批事項少40項以上,商事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有力推動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5年,新增商事主體142166戶,同比增長12.48%;總數達42.8萬戶,比2010年凈增27.5萬戶。二是創新思路解難題,支援企業做大做強。強力推動扶持企業途徑、資本市場建設、金融服務産品、土地管理制度、勞動力培訓方式、産學研結合模式等方面的創新,讓企業轉型有門路、升級有技術、克難有人幫、需求有供給。市級層面建立20億元漢江産業基金,組建實體化政企學研聯盟34個,發展新三板和武漢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掛牌企業分別為10家、124家。三是搭建平臺助轉型,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以特色産業園區建設為引領,以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為支撐,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對接《中國製造2025》,利用國內外市場和資源,促進縣域經濟走特色化、品牌化、綠色化之路。7個縣市區的10個特色産業園,建成區面積達80平方公里,主導産業集中度為68%;市縣建設工程技術中心、檢測認證産業園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56處,創業示範基地45個,大學生創業園6個,服務創新創業,助力轉型升級;在中心市區為全山區縣保康劃定5平方公里工業園,既保綠水青山,也建金山銀山。到2015年底,建設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運營中心(點)分別為8個、25個、372個;獲得省著名商標239件;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90家,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比重達22.4%以上。谷城三環集團鍛造中心成為全省兩家“國家智慧製造示範試點企業”之一,該企業的産品一齣廠門,就等於出了國門。

  堅持真管嚴管,始終把轉作風、抓落實作為要素保障及時到位的主抓手。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動“産業第一”、“企業家老大”落地變現。一是圍繞發展定政策。出臺了《加快建設萬億工業強市若干意見》、《隆中人才支援計劃》、《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細則》等一系列支援政策;實施百家龍頭骨幹企業、百家高成長型中小企業、百家科技型企業“三百成長工程”,為規模以上工商企業培訓政策資訊員2600多名,政策威力變企業效益,政府作為成發展成果。二是推行“四制”優服務。全面實行重點工程領導包保制、項目建設秘書制、客商服務代理制、督查問責追究制。2200多名幹部擔任項目服務秘書,為230多名外地客商配備代辦、保安、保健等三類秘書780多名。幹部駐企業,服務提檔次。三是賞罰分明促落實。5年來,市縣先後表彰優秀企業家、招商引資先進個人、創新創業團隊1660多人;追責問責利企不力者110多名。政商關係“親”、“清”,厚植縣域經濟的活力和潛力。

  襄陽力量

  綜合實力增強——

  2015年,襄陽全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3382.1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9.1億元,居漢江流域城市首位。2015年,7個縣市區GDP過百億元,其中2家突破50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達1296家;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68.8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平均達566.17億元,比2010年增加400億元。

  納入全省考核的7個縣市區在域內明比暗賽,在全省奮勇爭先,“十二五”期間個個進位、年年進位。分類考核前的2011、2012年,襄州、棗陽、老河口進入全省20強;分類考核後,7個縣市區全部進入所在類別的前8名,均受到過省委、省政府的通報表彰,其中襄州、棗陽從2011年起連續4年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襄州、谷城、宜城、南漳4個縣市區先後在全省縣域經濟工作會上交流經驗。保康縣在全省7個縣市區脫貧致富奔小康試點工作中,連續5年名列考核第一名。宜城市在全國62個新型城鎮化試點縣(市)中,成為3個榮獲“國家新型城鎮化示範城市”榮譽稱號的縣(市)之一。

  經濟結構優化——

  5年間,襄陽全市一、二、三次産業比由15.2:51.9:32.9優化為11.9:56.9:31.2,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形成以汽車産業為龍頭,食品、紡織、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電子電力、醫藥化工、建材冶金等為支柱的産業格局。10大産業集群成為全省重點産業集群。

  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90家,新增217家,每年獲省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00多項。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達806.2億元,比上年增長14.5%,高於全省增幅3.6個百分點。

  汽車産業和農産品加工業産值雙雙突破2000億元。

  湖北駱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産銷名列全國同行第一,連續3年入圍中國民企500強和中國電子資訊企業100強。宜城襄大農牧有限公司2014年入圍中國民企500強,去年實現銷售收入139.46億元。

  基礎設施完備——

  襄陽全市普通公路通車里程2.6萬公里,公路密度達131.84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累計達599公里,實現“縣縣通高速”。

  鐵路通車總里程330公里,未來5年內將達830公里。西武、蒙華等鐵路加速建設,將成為連接武漢、中原、成渝、關中四大城市群的區域性鐵路樞紐。

  漢江通航能力提高到1000噸,實現與長江航運體系一體化發展。襄陽機場具備開通國際航線的能力。

  100%的鄉鎮通二級以上公路、100%的村修通水泥(瀝青)路,全市2594個村“村村通客車”率達100%。

  三農基礎夯實——

  強力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成為全國“百億斤糧食生産大市”,連續4年獲“全國糧食生産先進市”稱號。

  農産品加工業産值由5年前的690.4億元增加到2015年底的2044.4億元。農産品加工業産值與農業總産值之比由5年前的1.6:1提高到2.8:1。

  6個縣市區成為“國家重點産糧大縣”,畜牧養殖存欄量及年出欄總量全省第一。湖北宏全農牧有限公司實施的迴圈農業産業項目,畝均純利潤達18萬元。

  南漳、保康、谷城、老河口圍繞“中國有機谷”建設,建成有機農業項目880多個,建設鄉村生態旅遊項目62個,總投資1170多億元。

  建設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運營中心(點),分別為8個、25個、372個;獲得國家認證無公害産品198個、綠色食品81個、有機食品30個、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6個,認證産品總産量258萬噸,認證産品基地總面積259.41萬畝。

  城鄉面貌變美——

  城鎮化率由2010年的50.04%提高到2015年的57.25%。

  建成荊楚“四化”同步鄉鎮10個,美麗鄉村200個。

  改造棚戶區16.63萬戶,綜合整治“三無”小區510個、惠及20萬市民。城市污泥綜合處置示範項目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襄陽全市新建改建公園遊園20個,新增綠地400萬平方米、綠道120公里。

  宜城市被確定為國家新型城鎮、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國縣域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三項改革試點的縣(市)。

  民生福祉改善——

  創業活力持續迸發,商事主體個數由279戶/萬人提高到762戶/萬人;城市新增就業9.36萬人。

  城鄉居民收入倍增、快於經濟增長,城鎮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6365元增加到13650元。

  2015年,儲蓄存數1538.39億元,比2010年凈增723.05億元。建成省級“四化”鄉鎮衛生院51家、“五化”村衛生室1682個。

  5年間,精準脫貧28.6萬人,160多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88萬城鄉居民通過保障性住房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實現“居有其屋”。

  襄陽樣本

  産業襄陽

  堅持“産業第一”的理念,著力提升産業核心競爭力。打造“萬億工業強市”,區域性服務業中心和全國現代農業示範區。

  7個縣市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296家,比2010年凈增211家,佔全市比重為73.46%。

  全市産銷過億元企業達到 771家,産銷過10億元的企業65家,産銷過100億元的企業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180.1億元,比上年增長11.4%。

  全市10個省級重點産業集群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69家。集群內企業達2900多家,集群年銷售收入3000億元。

  文化襄陽

  打造在國內外具有較高關注度和美譽度的文化名城。做好以襄陽古城、三國文化和漢水文化為代表的“一城兩文化”品牌。“十二五”期間,啟動襄陽古城、古隆中、峴山、魚梁洲、唐城、漢城等一大批標誌性文化旅遊項目建設,實際投入資金250多億元,比“十一五”期間增長4.01倍。

  5年間,累計投入資金近100億元,新建或改擴建縣以上場館近200個,新增各類公共文化場館設施近100萬平方米,基本形成覆蓋城鄉的省、市、縣、鄉(街道)、村(社區)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路。

  “十二五”期間,襄陽全市累計接待遊客14054萬人次,累計實現旅遊業總收入916.1億元,比“十一五”時期分別增長2.01倍和3.59倍。

  襄陽全市現有各類旅遊市場主體4025家,比“十一五”末增長1.03倍,其中,A級景區28家、星級旅遊飯店23家、各類旅行社(分社)69家。

  都市襄陽

  打造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200平方公里、承載200萬人口的宜居宜業特大城市。

  構建“一主兩副三支撐”的市域城鎮功能體系。城鎮體系:一個特大城市:襄陽;兩個大城市:河谷、棗陽;三個中小城市:宜城、南漳、保康。

  通過內外環線建設,拉開了建設特大城市的骨架;每年投入近400億元,建設城市重大建設項目。

  棗陽、河谷新城建設襄陽大都市的兩個副中心城市,宜城、南漳與襄陽主城區一體化發展,保康建設都市襄陽“後花園”和綠色襄陽示範區。

  實施“新城東進、舊城更新、一心四城、組群發展”戰略,兩城夾漢江,襄陽將逐步實現“四城環洲”的城市新格局。

  綠色襄陽

  依託優越的自然條件與生態資源,保護拓展生態優勢,形成生機盎然的城市魅力。

  全市林地面積達到1398萬畝,佔版圖總面積的47%;累計完成新造林73.4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3.85%。

  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2.6平方米,城市道路綠化普及率達97%。漢江幹流襄陽段水質穩定在Ⅱ類水準。

  去年組織實施投資30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302個,總投資額過千億元,佔工業固定資産投資40%以上。城區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從2010年的4.37萬噸消減到3.99萬噸左右。

  總投資3.9億元、佔地1650畝的漢江月亮灣濕地公園建成,成為集濕地保護、生態旅遊、供市民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大型城市濕地公園。

  襄陽啟示

  關鍵詞一:解放思想

  襄陽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幹部群眾始終把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作為推動工作的根本法寶,並努力破除那些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思想觀念。針對新常態“調速換擋”的現實,確定既“趕”又“轉”的工作方針,始終保持高於全省平均水準的增長速度;面對“三難一重”共性困難,在全省率先建立産業基金,探索訂單式人力資源培訓模式。

  5年間,襄陽換了三位市委書記,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發展,強力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對發展規劃和項目建設,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著一棒跑。

  在全省率先設立産業基金和城市發展基金,打造全省四板市場首個市域科技板網際網路板塊。設立20億元漢江産業基金,組建實體化政企學研聯盟34個,在武漢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掛牌企業124家。

  襄州、棗陽、宜城成為“全國最具投資潛力的百強縣(市)”。老河口成為國務院公佈的“全國落實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重大政策措施免督查縣市區”。

  關鍵詞二:壯大産業

  襄陽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只設底線、不設上線的原則,鼓勵支援各縣市區大力發展新興産業、扶持特色産業、提升傳統産業,形成了“一個龍頭、六大支柱”的工業體系。超前謀劃和佈局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新材料、迴圈經濟等産業發展,實現傳統産業品牌化、支柱産業高端化、新興産業規模化,為縣域經濟升級轉型打下了堅實基礎。

  5年來,襄陽全市招商引資項目達2900多個,投資額達5500多億元;固定資産投資近萬億,建設億元以上項目1307個。普利司通、甲骨文、西門子等一批世界500強優質企業紛紛落戶,去年襄陽全市招商引資實際投資額達1700多億元。

  去年,7個縣市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2081.74億元,同比增長19%;實施重點工業項目665個,完成重點工業項目投資1056億元,同比增長17.79%。

  5年間,襄陽全市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成長型産業集群發展到29個,集群內企業已達29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200多家,集群年銷售收入超過3000億元。14家特色園區已建成面積145平方公里,進駐規模以上企業463家,園區共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産值2176.16億元。

  關鍵詞三:改革創新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襄陽秉承“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的思路,從簡政放權到公開權力清單,“千古帝鄉、智慧襄陽”“自我革命”的步伐不斷加快,極大地釋放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最大可能地凝聚了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要素資源。

  強力推動扶持企業方式創新、資本市場建設創新、金融服務産品創新、産學研結合模式創新,一大批創新實踐,最大限度地激發著市場主體的創業積極性,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創新的活力充分疊加。

  在全省率先建立“一局兩委”、“三個一”、“三張清單”、“三零服務”為主的行政管理新體制,率先實施“先照後證”、“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為核心的商事制度改革,縣市區行政審批事項均比省定縣級通用審批事項少40項以上。

  2015年,新增商事主體142166戶,同比增長12.48%,總數達42.8萬戶,比2010年凈增27.5萬戶。

  新增國家級和省級研發創新平臺112個;建成國家和省級各類孵化器9個、省級眾創空間7個,建成創業示範基地45個,大學生創業園6個;引進海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25個。7個縣市區的10個特色産業園,建成區面積達80平方公里。

  關鍵詞四:彰顯特色

  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常規思維,揚長避短、錯位發展,鼓勵各縣市區立足各自實際,明確發展重點,努力變特色優勢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經濟優勢,推動谷城和老河口加快河谷組群建設,主導推動“丹河谷”組群發展;鼓勵宜城大力發展水晶産業,致力打造中部“水晶之都”;支援保康搶抓高鐵和高速公路建設的歷史機遇,加快建設生態旅遊試驗區;引導南漳加快發展有機農業,推進“中國有機谷”的核心展示區建設,形成了縣縣有特色、總體有實力的發展格局。

  棗陽市奮力衝刺全國百強,襄州區強力推進生産型服務基地建設,谷城縣努力建設湖北工業強縣,宜城市著力打造中部地區水晶産業之都,南漳縣全力建設山區經濟強縣,保康縣積極創建生態旅遊試驗區,老河口市爭當漢江生態經濟帶上的綠色明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