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生産方式變革是農業“轉方式”的根本途徑

  • 發佈時間:2016-04-30 01:30:4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由翠玉

  當前,山東省青島市農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如何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變革,為2020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建成更高水準小康社會提供堅強支撐,已成為關係青島全局的重大課題。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一場深刻的變革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關鍵是增收問題。2015年青島農民收入構成中務工收入佔55.8%,家庭經營收入佔41.4%。農業仍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但是當前農業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顯得尤為迫切。

  (一)農業綜合效益低下。近年來,在兩塊“天花板”和一塊“地板”擠壓下,青島農業綜合效益降低。2014年青島農業勞動生産率為19.7萬元/人·年,比全國平均水準高出17.14萬元/人·年,但農業土地産出率僅為7.07萬元/公頃·年,僅比全國平均水準高2.28萬元/公頃·年,在35個重點城市中僅排20位。農民老齡化、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現象日趨嚴重,“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問題日益凸顯。

  (二)資源和環境承載力已至極限。青島是水資源匱乏城市,每人平均佔有水資源247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11%,過度開採致使有的地區出現了海水倒灌和“漏斗”現象。耕地面積790萬畝,但有效灌溉僅482萬畝,佔耕地的61%。復種指數接近2,化肥、農藥單位面積使用量仍然較高,土地處於“大農、大水、大肥”的過度耕作狀態,海産品和畜禽養殖“小而散”養殖方式仍然存在。資源、環境、生態的約束,讓傳統農業增長方式難以為繼。

  (三)農業市場競爭面臨嚴峻挑戰。青島是農産品出口大市,多年出口農産品均在50億美元以上,約佔山東的32%、全國的7.4%,農業企業達2700多家,但是,從全球視野看,這些企業規模普遍太小、市場競爭力不大,難以與美國ADM、美國邦吉、法國路易達孚等世界級的農業企業相競爭。

  推進經營方式變革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基礎

  (一)“小農經營”與大生産、大流通的矛盾正在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桎梏。青島每人平均耕地1.05畝,承包農戶達116萬戶,戶均經營5.3畝。由於生産規模太小,新科技難以推廣,大農機難以操作,導致效益較低。因為土地權屬關係不明晰,權能不能有效釋放,土地等資産變資本的渠道未打通,導致農業資本投入規模較小,發展受到制約。

  (二)適度規模經營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前提。近幾年,青島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快速發展,農民合作社達8100多家,百畝以上家庭農場、種植大戶達6000多家。目前,青島農業經營方式仍是傳統與現代並存,面對世界發達農業的挑戰,必須破解“小農”難題,提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三)深化農村改革是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的必由之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農村土地制度必須長期堅持。在這一前提下,改革傳統經營方式,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是一場影響深遠的社會變革。解決這一難題,只有深化“三權分置”改革,即保持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不變,讓農民享有土地承包權益,讓經營者享有土地經營權益。探索土地託管、土地股份合作等途徑;明晰農村産權關係,釋放土地等資産權能,打通資産變資本途徑,放大農業投資規模。

  推進生産方式變革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根本途徑

  推進農業生産方式變革,就要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發展理念,從過去拼資源、拼環境和主要追求産量,轉變到追求數量、品質和效益並重的農業發展軌道上。

  (一)優化農業生産力佈局。青島立足資源稟賦和全局發展,編制了《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6-2020)》。以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為目標,面向城市未來和農業長遠發展,按照“一軸三片、四區多點”發展思路,搭建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總體框架;以青島母親河——大沽河流域為生態中軸,以東部嶗山、北部大澤山、南部大小珠山為三大生態間隔片區,搭建農業生態體系,建設“城市綠肺”和“城市氧吧”;建設糧食生産功能區、高效設施農業生産功能區,打造現代畜牧業發展區、現代海洋漁業發展區,在全域培育高端農業精品區、示範區、標準園區和農産品加工業集群,形成農林牧漁業合理佈局、協調發展的格局。

  (二)推動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一是拉長農業産業鏈條。推進農業不斷向第二産業延伸産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引導2700多家農業企業、特別是90家規模以上企業,圍繞糧食、蔬菜、畜牧、水産等十大産業,發展農産品加工産業集群,提高農業整體效益。二是拓展農業功能。依託自然環境、田園景觀、農業設施、農業産業等資源要素,扶持建設具有歷史、地域、文化和産業特點的“特色小鎮”,培育“農業+網際網路”、節會農業、觀光農業、鄉村休閒等業態。三是探索利用新技術、新業態。加強與中國農科院、青島農大等單位的合作,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實施品牌戰略,提高産品附加值,讓新技術、新業態滲透到農業各個領域。

  (三)促進農業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堅持“産”和“管”結合,推進青島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是發展節水農業。加大財政投入,加強水源建設;積極推廣水肥一體化和滴灌、霧噴,控制農業用水總量。二是發展生態農業。嚴格監管農業投入品,抓好“一控二減三基本”,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從2016年起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加強耕地品質保護和污染治理,推廣可降解農膜,推廣生態養殖模式。三是加強品質監管。按照“管住源頭、標本兼治、全程式控制制”思路,實施最嚴格的産地準出制度,發揮政府全程監管和出口企業全程品質控制兩大體系的作用,確保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推進管理方式變革是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保障

  在新常態下,應注重通過政策、法制、服務、引導等手段推進農業管理方式變革。一是堅持運用法治思維推進發展。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手段,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通過地方立法、規劃示範、政策引導來推進發展。尤其要發揮地方人大立法功能,對農業生産功能區、發展區、生態區等進行立法保護,確保依法有序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二是加大政策支援力度。財政投入應重點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産力佈局調整、農業生態建設與保護、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民培訓等領域。健全生態建設和糧食生産補償機制,加大對農業生産功能區、發展區、示範園區、特色基地的支援。三是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建立農業從業者“門檻”制度,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讓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的經營者持證上崗,打造一支高素質的現代農業生産經營者隊伍。四是推進新型農業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培育從事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的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發揮其在農機作業、種業服務、病蟲害防治、農産品行銷、農産品市場資訊和農業保險等領域的服務功能。

  (作者係山東省青島市農業委員會主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