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保持轉型耐心 堅定增長信心

  • 發佈時間:2016-04-29 03:00:1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季度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態勢吸引著全球的目光。出口、投資、企業利潤、工業增長等數據出現積極變化,經濟形勢企穩明顯。但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尚待加強、新經濟動能不足等問題也需引起注意。近日,經濟日報社邀請3位專家學者對如何科學看待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如何解決調整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等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經濟開門紅”成為高頻詞,工業、投資、出口等數據均處於回升區間。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認為,一季度的經濟形勢整體好于預期,為全年打下了較好基礎。這一成績是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取得的,具體來説,服務業的貢獻繼續提升,高新技術産業、綠色産業、生産性服務業等持續出現較快的發展態勢。

  “也必須看到,一季度尤其是3月份經濟增長的回升,與基礎設施投資加快及房地産市場的回暖密不可分。其中表現出政府投資驅動跡象比較明顯,經濟持續回升基礎有待夯實。”潘建成表示,一方面,在當前經濟回升基礎尚不鞏固的情況下,不能單純依靠以政府預算資金和貸款促成的投資提振經濟,要確保經濟回升的持續性,還應在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一線城市火熱的房地産形勢帶動了全國房地産市場的回暖,房産開發投資的增長也因此得以提升,使得去年幾乎為零的這一指標回升到6%以上,但房地産對經濟的強勁帶動作用不大可能長期存在。

  雖然經濟增長面臨較大壓力,但一季度的中國經濟仍不乏亮點,其中“新經濟”的表現廣受關注。“從産業發展方向的新興産業來看,減量增效提質的效果在一季度還是比較明顯的,下一步,應更加關注新業態的增長,使其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生力軍。”中國經濟研究院院長白津夫説。

  盛景網聯戰略顧問楊躍承認為,持續不斷地營造創新創業環境、集聚創新創業要素,培育創新創業主體,是永恒的主題。現在講“雙創”,創業與創新必須緊密結合。創業是培育主體的行為、創新是價值的實現。要實現價值最大化,我們應該支援更多企業吸納創新要素、提升創新能力,就要讓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創新的平臺、創新的孵化器,才能不斷産生新業態、壯大新産業、發展新經濟。

  改革和創新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新經濟産生新動力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依然比較脆弱,創新創業整體品質和水準不高。同時,經濟發展仍然沒有擺脫投資拉動的固有模式,一些地區高新産業存在低端化問題。針對上述問題,白津夫表示,要促進經濟轉型發展需要特別關注和研究以下幾點:一是完善創新的戰略佈局。二是進一步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三是加強平臺建設和載體建設,打造一批高新區和國家示範區。四是優化創新生態,提高創新品質,通過深化改革為創新提供環境和保障。

  “研判一季度經濟形勢,用‘築底企穩但基礎不牢固’更準確。”潘建成説,伴隨著國際市場需求進入頂部區域、房地産市場去庫存壓力不斷累積以及當前去産能政策的堅決落實,一段時間內會出現經濟下行壓力巨大而支撐力量相對不足的現象。這個時候需要咬緊牙關堅守改革、創新、轉型不動搖:一是要加大對新經濟增長的動態監測。二是要加強對新經濟發展規律的研究,特別是對創新驅動經濟增長規律的研究,使宏觀政策與創新驅動增長路徑相協調。三是要堅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新經濟的發展壯大創造有利條件。

  參與研討會的3位專家學者共同表示,要對中國經濟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有信心,還要對經濟轉型升級這一過程具備耐心。要認識到,經濟增長受很多因素影響,短期波動是不可避免的。無論從當前的經濟增速看,還是從經濟增長的動能轉換看,目前在於預期之中,我們應該從基本面並通過長遠的視角看待中國經濟,增強定力,不必對經濟短期波動過度擔憂而失去對改革和創新的耐心和信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