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勞動中綻放最美之花
- 發佈時間:2016-04-29 03:00:11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勞動是創造價值和財富的源泉,為倡導“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社會風尚,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總工會27日發佈了耿家盛等10位“最美職工”先進事跡。
這些在平凡工作崗位上辛勤耕耘的勞動者,以飽滿的熱情和高超的技能書寫著美好的人生,並成為億萬勞動者學習的榜樣。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二一一廠特種熔融焊接工、高級技師高鳳林,是一位給火箭安“心”的人。
30多年來,他先後參與北斗導航、嫦娥探月、載人航太等國家重點工程以及長征五號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製,多次攻克發動機噴管焊接技術世界級難關,在一系列高新武器和“殺手锏”武器的研製生産中保證了重點型號的順利推進,還出色完成亞洲最大的全箭振動試驗塔的焊接攻關……
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車輛鉗工、高級技師寧允展,則是國內第一位從事高鐵轉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也是這道工序最高技能的代表。
轉向架是高速動車組關鍵技術之一,其“定位臂”是關鍵中的關鍵。他的工作就是確保定位臂和輪對節點有75%以上的接觸面間隙小于0.05毫米,否則會直接影響行車安全,而這只是一根髮絲的直徑。
寧允展發明出風動砂輪純手工研磨操作法,將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接觸面的貼合率也從原來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
像寧允展這樣把技術做到極致的,還有中航工業集團瀋陽飛機製造廠的80後鉗工方文墨。作為集團最年輕的高級技師,他能手工加工只有頭髮絲二十五分之一粗細的高難度零件,這是許多數控機床也達不到的精度,方文墨因此成為國産新型隱形戰機和航母艦載機的幕後功臣之一。
“大國工匠”們除了為“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把自己的技能發揮到極致,也為“海裏遊的”默默付出了聰明才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02所水下工程研究開發部職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席裝配鉗工技師顧秋亮就是一位典型代表。10多年來,顧秋亮帶領全組成員保質保量完成了蛟龍號總裝整合、數十次水池試驗和海試過程中的蛟龍號部件拆裝與維護。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對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高級技師胡雙錢來説,堅守品質已是融入血液的習慣。他總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反向驗證法”是他最得意的“金科玉律”。
鉗工在畫線零件角度時,通常採用萬能角度尺畫線,如何驗證畫線是否正確?如果採用同樣方法復查,很難找出差錯。怎麼辦?胡雙錢採用三角函數算出畫線長度進行驗證。結果一致,就繼續實施接下去的操作,結果不相符,就説明有問題。這樣做無異於在這個基礎環節做了雙倍工作量,但卻為保證加工的準確和品質、減少報廢打下了基礎。
“大國工匠”們不僅能打造出尖端技術,也體現在傳統文化傳承上。被稱為“撈紙匠”的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周東紅就是其中一位。
宣紙生産中,撈紙是最重要的工序,技術含量極高,每刀紙(100張)的重量誤差僅為±2克,並要求無瑕疵。將宣紙的厚薄掌握得如此精到,需要極其深厚的眼力和紮實的基本功。
周東紅保持著一個令人敬佩的記錄——30年來保持著成品率100%的突出記錄,超出國家標準8個百分點。經他撈制的各種紀念宣以及定制的特殊規格品種宣紙,一經投放市場就受到廣泛好評,有的甚至一度脫銷。
管延安,作為一名“超級工程”中的普通工人,同樣是把自己的技能發揮到了極致。港珠澳大橋是粵港澳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其中島隧工程是大橋的控制性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長公路沉管隧道。
管延安是這項工程Ⅴ工區航修隊的鉗工,負責沉管舾裝和管內壓載水系統安裝等相關作業。經他安裝的沉管設備,已成功完成18次海底隧道對接任務,無一次出現問題。
薪火相傳,下自成蹊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內蒙古一機集團焊工高級技師盧仁峰,曾經的一次意外導致他左手幾乎喪失勞動能力。他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練就一手絕技,掌握了單手進行焊條電弧焊、氬弧焊等十幾種焊接方法。
如今,這位“獨臂焊俠”把更多心血花在帶徒弟和團隊建設上。他帶出的50多名徒弟,個個都是技術骨幹。
雲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的高級技師耿家盛,也是這樣一位無私傳遞自己技能的楷模。作為“車工大師”,他專接形狀刁鑽古怪的零件加工,經常同時手工操作三台車床,還能用CAD軟體繪圖,根據圖紙編制科學高效的加工工藝。
“師帶徒”至今仍然是昆明重工最常用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是以耿家盛為主導的名匠工作室的重點任務。2010年以來,在耿家盛的帶領下,工作室先後與50余青年名職工簽訂了“師帶徒”協議,僅耿家盛自己就每年平均帶徒7人以上。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女技師潘玉華被稱為“軍工繡娘”。20年來她手工焊接過我國新一代預警機中最精密的部分器件,也曾在一塊一元硬幣大的電子板上焊接1144根細小的鉛柱,這手絕活兒為我國的衛星研發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廠裏,潘玉華是技術水準最高的師傅,也是最嚴苛的師傅。因為20年前她剛入廠時,師傅就是這樣要求她的。如今,在潘玉華的感染和帶動下,徒弟徐小娟刻苦鑽研,曾在全國技術大賽中獲得第三名。
這些“最美職工”對技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職業精神,成為推動我國成為製造業強國的中堅力量。
文/新華社記者 董 峻 (據新華社北京4月28日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