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對企業債市違約不必過度驚慌

  • 發佈時間:2016-04-28 01:50:28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一家之言

  “剛性支付”扭曲了市場規律,使得經濟企業金融中積累的問題與風險越來越多、越來越重。

  近期,中國債券市場企業債市違約越來越多,已經侵蝕到歷來確保剛性兌付的央企和地方國企。近日有數據統計顯示,自2015年以來,中國已有8家國企債券違約。

  對中國企業債券違約和發行流産潮,有人認為,國企債券違約最終可能動搖中國投資的大環境。其關鍵在於這些國有企業發行的債券深刻滲入了中國金融體系。所言不錯,企業發債特別是央企國企發債已經成融資的主要形式之一。不過,一些根本性問題必須理清楚:企業特別是央企國企債券能不能違約。主要看什麼呢?從本質上應該看企業經營狀況能否支撐住債務,經營收入或者短期流動性能否覆蓋債務本息?這才是違約與否的根本性決定因素。

  長期以來,“剛性支付”對市場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扭曲了市場規律,使得經濟企業金融中積累的問題與風險越來越多、越來越重。當然,最終“化險為夷”背後是廣大百姓共同承擔超發貨幣的風險。“剛性支付”破壞市場出清,就像一個動物只吃不拉,最終必然被憋死。

  值得欣慰的是,此前信託開啟了打破“剛性支付”的先河,那為何企業債券不能呢?關鍵看其該不該違約,是否有能力支付。我們發現違約或發行流産企業都集中在煤炭、鋼鐵、採礦等週期性和資本密集型以及産能嚴重過剩行業。同時,這些行業都是資産負債率達到80%以上的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這兩大因素就決定了債券違約實屬正常,不違約反而不正常。

  多年來,儘管政府沒有明確承諾,但債券投資者普遍認為,國企和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券兌付將由政府兜底,風險極小。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嚴重違背市場規律的嚴重錯誤。一切都應該按照合同契約來執行,政府有明文規定的或者有擔保合同協議以及其他法律認可的擔保形式的,政府作為第二保證必須履約。否則,債權人必須吃下苦果。

  目前中國債券違約對經濟金融風險影響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主要是購買企業債的債權人不是“大眾”而是“小眾”的,其中銀行與基金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是債權主體。銀行與基金公司必須承擔投資風險。需要強調的是,銀行如果是用表外理財産品資金購買的,銀行必須承擔全部風險而不能轉嫁給理財産品購買人。只要把握住這一點就不會發生系統性風險。

  企業債券違約雖是不願意看到的經濟金融現象,但對於中國來説也不一定是壞事。打破剛性支付怪胎,讓市場出清,讓市場歸市場,或是企業債違約的最大“貢獻”。而且,從違約風險約束企業必須謹慎發債。對於債券投資人是最大最現實的風險教育,這才有利於培育健康正常的市場。

  □余豐慧(財經評論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