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倉容緊缺壓力前所未有 糧食收儲矛盾突出

  • 發佈時間:2016-04-27 07:1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還有20多天夏糧收購就要從南到北全面鋪開,再過5個月秋糧又要登場。倉容緊缺壓力前所未有,糧食收儲矛盾空前突出,如何解決上述問題?4月26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就當前糧食工作中的熱點問題接受了《經濟日報》記者的採訪。

  據介紹,截至今年4月底,2015年秋糧收購期結束,預計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秋糧4780億斤,比上年多收購720億斤,其中政策性糧食收儲3100億斤,比上年多收購820億斤,倉容爆滿讓主産區糧食收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任正曉認為,合理消化糧食庫存是做好整個糧食收儲工作的“牛鼻子”,推進糧食去庫存、儘快騰出倉容是解決當前收儲矛盾最為有效的舉措。

  任正曉表示,形成當前高庫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糧食連年增産豐收,農戶存糧減少,加工轉化企業不願意多存原料用糧;低價進口糧食擠佔了國産糧食市場空間;受國際國內經濟下行的影響,一些加工企業開工不足,生産原料用糧下降,等等。但是,這些因素都會隨著經濟環境和關聯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不會成為長期支撐糧食庫存增長的因素。如果一旦出現糧食生産減産,經濟復蘇好轉,還有國際糧食供求趨緊的情況,國內外的糧食市場馬上就會産生傳導反應,糧食庫存就有可能迅速下降。

  目前,我國糧食庫存高企,市場糧源非常充足,各個方面的糧食需求都得到了持續可靠的保障。不過,任正曉認為,從長遠來看,我們國家的糧食産需還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在糧食生産“十二連增”的同時,糧食需求也在同步增長,在這12年中有10年不能實現當年糧食産需平衡,糧食産需仍有較大缺口,年均産需缺口達到198億斤。“因此,我們不能以眼前的糧食高庫存來斷定我國的糧食形勢已經高枕無憂。”任正曉説。

  此外,如何處理好糧食收購與收儲機制改革的矛盾,成為當前糧食收儲工作中面臨的一大難題。而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原則改革完善的玉米收儲制度,會不會使今後的玉米收購出現農民“賣糧難”,成為廣大農民關注的焦點。任正曉認為,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糧食和農産品領域的重大事件,也是深化糧食流通和農産品市場改革的重大舉措,它事關保護種糧農民利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局。

  任正曉表示,玉米臨時收儲制度改革以後,多元主體的市場化收購將會是今後玉米收儲的一種常態,國家和地方要加大玉米收購的信貸支援,加強市場資訊服務,積極引導多元主體入市收糧。要組織動員鼓勵廣大飼料企業、玉米加工企業、食品加工企業加快玉米加工轉化,變“儲糧于糧庫”為“流通于市場”。要優化市場環境,嚴格執行“五要五不準”的糧食收購守則,從重從嚴地打擊壓級壓價、“打白條”這些坑農害農的行為,維護糧農的利益。

  “不管收儲制度怎麼改革,始終要保護好種糧農民的利益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在這兩個前提下,財政、金融和其他各個部門要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優勢,支援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任正曉説。

  目前,糧食保管數量巨大,其中六分之一的糧食儲存在簡易倉囤,糧食保存風險較大。在糧食儲存過程中,霉變糧和陳化糧是當前普遍關切的問題。任正曉認為,防止糧食發生霉變,就需要多措並舉確保儲糧安全。要強化新倉建設,實現倉好糧安;要強化責任落實,嚴格推行“誰儲糧、誰負責”“誰壞糧、誰擔責”的責任制度;要強化監督問責,做到違者必究。在糧食收購入庫、日常管理、出庫等環節,要把好品質關,嚴防死守,防止污染的糧食和霉變糧流入市場,確保口糧安全。(經濟日報記者 劉 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