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變主食 價高遇冷亟待創新
- 發佈時間:2016-04-26 07:46:52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自2012年起,饅頭、麵條等傳統麵食加工業迎來了國家産業化政策的全面支撐。2014年,由農業部主導、農科院研發的馬鈴薯饅頭一經上市就引起了社會關注。然而時隔4年後,主食産業化如何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成為業內重點關注的問題,馬鈴薯饅頭也因售價過高而市場遇冷。
4月23日,由全國面制主食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河南興泰科技實業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主食産業化論壇召開。與會代表認為,主食産業化市場前景巨大,但仍需在産業鏈整合、技術創新、滿足消費需求等方面加強改進。
主食産業化有200萬億市場規模
“主食産業化擁有2萬億的産值空間,關聯板塊達到數百個,形成了200萬億的市場規模。”4月23日,在河南鄭州舉行的中國主食産業化高層論壇上,河南興泰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面製品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劉曉真表示,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主食産業化應用産學研結合、優化工業手段等,已經實現了全産業鏈創新。
主食産業化是指按照工藝科技化、産品標準化、生産機械化、操作規範化、準入制度化五大體系,利用規模化生産代替散亂的手工和半加工産業,構建從農業種植到居民飲食消費的全産業鏈體系。
從2012年起,這一戰略得到了農業部、國家糧食局的政策支撐,河南、山東、山西等主食大省曾出臺專項扶持政策。同時,因其投資小、效益穩定週期長、與農業區資源結合緊密等特點,將成為農業和糧食主産區的支柱性産業。
劉曉真認為,從産業當量規模、科技應用支援體系、促進就業等層面來看,主食産業化背後的“農業資源開發+大健康産業”已成國內新型的經濟增長極,“從糧、油、林、漁等大農業板塊來看,通過系統開發和科學培育,可培育出數百個類似體系,形成由産業集群到新型增長極的轉變。”
産業鏈待創新解決消費遇冷
需要注意的是,在主食産業化的推動進程中,亟須市場化創新手段突破難題。
在消費市場的層面,武漢輕工大學食品學院院長丁文平呼籲,應該加強科研創新與産業鏈整合,提升消費者的接受程度。作為主食産業化代表,馬鈴薯主食化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並且前期已經有馬鈴薯饅頭等産品問世。但從前期調研來看,由於價格較高等因素,在市場上遭受“冷遇”,其關鍵問題就在於背後産業鏈整合創新力度不夠,導致成本過高。
“麵粉平均價是2元/斤,但馬鈴薯全粉是6元/斤,並且加工工藝較為複雜繁瑣,原料要經歷粉碎、乾燥、加濕的流程。但如果加強産業鏈整合創新力度,直接向下游加工廠家供應馬鈴薯泥等原料,就能夠進一步優化工藝、控製成本,從市場價格角度而言讓消費者都能接受。”丁文平説。
此外從市場容量來看,國內每年小麥産量為0.9億-1.1億噸,每年饅頭、麵條等傳統面制主食消耗佔小麥麵粉總量的75%,市場容量達到6000多億元。但從産業現狀來看,傳統面制主食加工業仍以手工作坊為主體,産品單一、流通半徑有限、商品化程度較低,行業技術研發力量薄弱,工藝裝備的先進性和總量不足,與消費升級的需求存在巨大落差。
中國糧油學會營養分會副會長、全國面制主食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屈淩波表示,主食産業化不是政府主管部門“一時腦熱”的政策,而是順應了飲食消費升級的市場需求,“從近幾年的發展趨勢來看,亟須以科技創新為主導,通過對裝備研發、製造工藝等産業鏈的全方位提高與創新,實現産業的全面優化升級”。(記者 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