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黨委書記崔根良:踩著時代的鼓點起舞

  • 發佈時間:2016-04-26 07:1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薛海燕 吳愛梅  責任編輯:羅伯特

  

  右上圖 2016年3月,崔根良(右一)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 左下圖 2013年8月23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王欽敏(右一)視察亨通,崔根良陪同。 右下圖 2015年5月4日,崔根良(右一)出席蘇州市民企文化促進會二屆一次會員大會並講話。(資料圖片)

  他是一位優秀的企業家。30年來,兩家瀕臨倒閉的紡織企業在他手中扭虧為盈;一家乳膠手套廠起死回生;一個無技術、無資金、無人才的“三無”小電纜廠發展成為現代化的跨國企業集團。

  他是一位心繫國家、心繫社會的實業家。農民出身的他,執著于科技創新,打破國外技術的壟斷,成為中國在光纖通信領域唯一擁有光纖預製棒核心技術及自主智慧財産權的企業,為中國贏得了世界話語權。

  他是一位慈善家。在他的資助下,雲南100多個心臟病患兒和家庭重獲新生;江西25家敬老院3000多位老人改善了生活。30年來,他恤鰥寡、憐孤獨,扶危濟困惠及大江南北。

  這個踩著時代鼓點的卓越舞者是誰?

  他就是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黨委書記崔根良。

  有一種力量叫拼搏

  江蘇吳江盛産“兩根絲”,一根是傳統的蠶絲、棉絲、化纖絲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絲綢紡織産業;一根是電纜絲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光纖絲産業。正是這“兩根絲”,開啟了崔根良創業的新篇章。

  上世紀80年代初,下海經商的熱潮席捲全國,從部隊復員的崔根良也投身商海,承包了浙江一家倒閉紡織企業。半年後,這家企業在崔根良手中奇跡般復活,一時間,“能人崔根良”名動鄉里。

  當他的事業在異鄉蒸蒸日上時,老家吳江七都鎮向他伸出求援之手,邀請他擔任瀕臨倒閉的吳江七都絲綢服裝廠廠長。一番深思熟慮後,崔根良決定聽從家鄉的召喚。

  返回家鄉,他一頭扎進廠裏,與員工一起泡在生産第一線;他自己出門跑供銷,輾轉幾個省,一跑就是幾個星期……4個月後,他不負眾望,絲綢服裝廠凈利潤達60萬元。

  很快,鎮政府又把另一家虧損嚴重的乳膠手套廠交到他手上。他沒有二話,再次發揮他苦幹巧幹的創業精神,半年後這家企業再次扭虧為盈。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乳膠手套廠的紅火並沒有持續多久,一場席捲全球多個國家的金融危機不期而至,全國大部分乳膠手套廠紛紛倒閉,他的廠子也未能倖免。這使崔根良陷入深思:什麼樣的行業才是朝陽行業?什麼才是企業屹立不敗的根本?

  很快,他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創辦一個新興的電纜光纜企業!

  儘管在當時,電纜光纜這根絲,不要説吳江,就是在全國也剛剛起步,但崔根良沒有猶豫,再次甩開臂膀幹了起來。幾百平方米的破舊廠房、幾臺老掉牙的機器設備,1台報廢鐵爐,以及120萬元的債務就是他的全部家當。他沒有氣餒,蘇南人“四千四萬”的創業精神在他身上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技術、人才、資金、品牌的難關被他一一攻克。通過與大企業的合作,他打響了進入電纜行業的第一炮——當年,企業銷售額達到450萬元,上繳利稅87萬元。

  電纜成功後,他又瞄上光纜,通過與武漢郵電科學院合資,他生産出華東地區第一根合格的光纜,填補了江蘇光纜項目的空白。

  1992年,外向型經濟在東南沿海興起時,崔根良再次抓住時機,説服了日本妙香園株式會社投資150萬美元,合資創辦了吳江妙都光纜有限公司,又從美、英、德、日等國引進幾十台流水線和檢測儀器,亨通就此插上騰飛翅膀。

  1993年底,亨通全年生産電纜121萬千米,位居全國前列;1994年,正式組建亨通集團,年銷售額突破3.5億元。到2003年,亨通光纜産銷量居國內第二,從一個負債百萬元瀕臨倒閉的小廠,榮登全國通信電纜銷售冠軍。

  有一種堅持叫創新

  “做企業與做人一樣,有了目標,有了追求,內心才能有動力。”正如崔根良所言,他的創業歷程就是一個不斷樹立標桿、不斷克服短板的過程。

  2003年,隨著亨通光電在上海證交所上市,崔根良又盯上當時世界科技的最前沿,提出要研發中國的光纖項目,自己生産光纖。崔根良回憶説,當時這個決策不僅讓企業員工備感震驚,甚至震動了業界,因為當時的光纖技術完全掌握在外國人手中,市場價格更是死死地卡住了中國人的脖子。此前,已經有不少大企業、大研究所著手研製光纖和光棒技術,可20多年都沒有成功,崔根良行嗎?

  面對著專業人士的質疑,崔根良的回應是説幹就幹。他請來行業內頂級專家作諮詢,指導剛組建的研發團隊,經過500多天的苦戰,終於研發出世界先進水準的光纖産品。

  光纖的研製成功,給了崔根良巨大的信心,亨通科技創新的道路一發不可收拾。又是500多天的奮戰,光棒技術也被攻克。

  崔根良説,自己的用人原則是“用人不疑”。在光棒研製的1000多個日日夜夜中,他一次也未走進研發車間,因為不願給研究人員增加任何額外的壓力。“決策者要有時時把握風險的勇氣和能力。”崔根良告訴記者,這個研發項目是頂著壓力上的,每天“燒錢”50萬元,成功與否,大家心裏都沒底。對於研發人員,崔根良只有一個要求:潛心於研究。

  憑藉著為亨通爭氣,為中國光纖光纜製造業爭氣的這股勁頭,2010年8月7日,亨通自主創新研發的光纖預製棒終於成功面世。至此,亨通完全掌握了光纖、光棒的核心技術,奠定了中國在世界光通信領域的地位,完成了亨通從低端到高端的轉變,完成了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飛躍。

  有一種境界叫奉獻

  崔根良堅定地認為,社會責任是企業的最大責任,要能夠在資源節約、低碳環保、環境和諧全方位經營企業的同時,努力為社會提供環保的産品和優質的服務,為國家多貢獻稅收,為社會多提供就業崗位。

  亨通也一直以實際行動踐行了這一諾言。亨通旗下子公司和産品無不凝聚著“誠信”二字,亨通的産品廣泛應用於高鐵、地鐵、高壓輸電網、石油平臺、衛星發射基地等重要工程。在載人航太、天宮一號等重大項目中,亨通産品品質穩定,受到有關方面的表彰和嘉獎。亨通也連續多年榮膺“中國優秀誠信企業”“中國品質誠信企業”“全國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的稱號。

  除了優秀企業家的稱號,崔根良頭上還有慈善家的標簽。因熱心社會公益,崔根良被授予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的捐贈個人”“中國十大慈善家”稱號。

  從亨通創立之初,崔根良就沒有停止過他的慈善事業。2008年汶川大地震,成都分公司負責人徐國強第一時間得到崔根良的指示——加班加點生産為救災搶險需要的通信光纜。正在首都機場準備回上海的崔根良也立即改換航班,趕往成都。成都亨通光通信有限公司在第一時間向災區送達了首批搶險通信光纜,亨通集團累計捐資捐物1000多萬元。

  2012年6月,崔根良出差江西時發現,革命老區敬老院的生活設施還很差,沒有熱水、沒有衛生間、沒個像樣的廚房。崔根良連夜組織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到贛南考察,以最快時間拿出扶貧方案。當年,亨通資助江西老區敬老院改造的“鶴軒安耆”項目啟動。在3年的時間裏,亨通改造了井岡山、興國、于都等革命老區25所敬老院,捐贈了26輛多功能救護服務車。

  20多年來,崔根良始終奉行“真善不為人知”的理念。公司副總經理吳如基説,崔根良時時告誡員工,“不要以慈善之名謀私利”、“做善事不要忽悠人,一是一,二是二”。江西省井岡山市黃坳敬老院院長李建華告訴記者,2002年,黃坳敬老院90多名老人受惠于崔根良,但老人們一直不知道是誰幫助了他們。直到今年,他被評為全國“時代楷模”,敬老院的老人們才知道崔根良和他的企業亨通集團。

  “只要亨通在一天,慈善就永遠做下去。”為了推動亨通慈善事業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的運作,2011年起,崔根良捐資5000萬元成立了江蘇省首家民政部直管的非公募慈善基金會——亨通慈善基金會,以幫助真正有困難的人。迄今為止,亨通已累計捐贈超4.8億元用於公益慈善。

  從創辦亨通第一天起,崔根良就秉持這樣的信念:一名優秀企業家必須有大責任、大擔當。正如他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企業小的時候是少數人的,做大了則是國家的。”這是崔根良永遠的“中國心”。(經濟日報記者 薛海燕 通訊員 吳愛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