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日本為何沒有一流網際網路企業

  • 發佈時間:2016-04-25 09:52:24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風而起或許容易,逆風而行卻絕非易事。有駕馭能力的國家和企業可以肆意追風,但對於大多數而言,佇立於風口之上,等待他們的可能是機遇,也可能是遭遇。

  近幾年,每次和國內的年輕人聊社會經濟等話題,“風口”和“豬”幾乎是必被涉及的關鍵詞。作為十幾年前曾被網際網路大風吹飛過的“豬”,我親身感受過那種“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威力和壯闊,也見證過颶風過後死豬遍野的悽慘和悲涼。

  曾經處在風口的日本

  我1985年留學日本,並在1991年進入北海道的一家公司工作。彼時的日本,恰似如今的中國,自信滿滿。

  1956-1985年,日本GDP漲了30倍,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在出口立國的國策下,外匯積累劇增,企業紛紛購置海外地産,標誌性事件是三菱地産買下了洛克菲勒中心,而夏威夷也幾乎成了日本的一個海外省。

  日本本土的地價更是漲到寸土寸金,甚至僅東京的地價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繁榮之下,股價自然也高得離譜,日經指數一度達到此後再難以企及的38000點。

  除了因日元升值而苦惱的出口導向型製造業,其他産業空前繁榮,所有的日本人也都以為自己站到了風口。

  當然,既然認為是風口,資金、人才、技術、政策等也通通流向這些領域。然而一個不好的判斷就是風不會一直吹,總有停歇的時候,或者説泡沫不可能無限制地膨脹下去,哪怕一根細小的針尖也足以刺破任意一個泡泡,從而導致連環崩破。

  事實也如此,一切都來得極其突然。我加入的那家企業在我入職3個月後就突然宣佈倒閉了,而這也是我目前為止找過的唯一一次工作。此後,日本的房價、股市開始走上漫漫熊途,國內房價跌去了一半以上,而在美國買下的地産也都半價再賣給了美國。直到現在,日本仍未從泡沫經濟崩潰的蕭條中完全走出來。這種巨大的陰影和創傷,某種程度也抑制了此後日本的創業浪潮。

  在創新創業的某些領域,近十幾年來,中國走到了前面,這是讓人欣慰的。作為日本經濟風起風落的親歷者和曾飛起過的“豬”,我當然可以找到很多的要點來鼓勵青年們去追風,但從另一個角度,也深為全民找“風口”而擔憂。

  天上的豬,還是地上的牛

  在1990年初日本的那次泡沫經濟崩潰之後,可以用“死豬遍野、慘不忍睹”來形容。企業倒閉無數,失業者猛增,房價被腰斬,一些在高位買了房子的日本人直到現在還在苦苦還房貸。若不是日本製造業、服務業的基礎紮實以及日本國民的堅忍,恐怕情況會更糟。但好歹日本挺過來了。

  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最盛期,我已經創業數年。自己開發的銷售管理解決方案很受客戶歡迎,公司已借著互聯應用概念登陸日本證券市場創業板,這也開創來日外國人創辦企業在日上市的先例。無論企業還是個人,都借著公司上市而獲得巨大財富。

  當時的日本和美國矽谷一樣,也颳起了網際網路産業大風,凡是名字裏帶“.com”的公司都成了香餑餑,各個企業都想和網際網路沾邊。

  已經上市企業的股價高漲,沒有上市創業公司,風投則不斷涌入。即使我的公司在上市之前根本不缺錢,也經不住風投的遊説而融入一筆資金。

  在網際網路公司工作的員工薪酬也比其他企業同資歷的人高得多,一時間風光無限。按現在的説法,那就是起風了,大家都站在了風口。其實,現在日本幾個著名的網際網路企業如日本樂天、GMO、軟銀金融等也都是那個時期成立的。

  網際網路前景雖精彩,但賺到實實在在的錢還是有很大的難度。正如大家所週知的,美國的網際網路泡沫破裂了,同樣,歐洲和日本的網際網路企業也頓時失去了風光。此前還借著風勢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豬”們因風的停息而紛紛墜地,一大批網際網路企業倒閉,甚至從倒閉網際網路企業流出的職員也因“不靠譜”而找不到好的工作。

  我曾認識一個在網際網路企業擔任高管的人,直到五六年後才在一家製造業企業找到正社員的職位。

  我的公司雖然借助了網際網路概念,但更多的是以服務和軟體為主的解決方案提供商,在此次泡沫崩潰中安然無恙。當時我的一個想法就是與其在天上飛,還不如像牛一樣在地上走更安全。

  現實也是如此,即便現在,真正為日本國民提供高品質服務的也大多是那些辛勤在地裏耕耘的牛。天空飛行,儘管風光無限,但並不是每頭豬都能飛起來,也並不是每頭飛起來的豬都可以一直飄在天上永不墜落。

  豬的起飛,充其量只是投資者的勝利,而不是産業的勝利,甚至對産業整體是有害的。在中國,這方面的事例更多。

  早些年,VCD、DVD産業也颳起過大風,其結果是過剩的産能讓這個産業不復存在。再近幾年,中國的光伏産業更經歷了“大豬小豬飛滿天”的産業神話,甚至還搞出了中國首富。結果大家都知道,那家企業已經破産,曾經的首富也走下神壇,甚至面臨著鉅額追債的法律訴訟。

  靠什麼吹起的中國網際網路颶風

  來往中日之間,兩邊都有朋友做網際網路企業,難免把中日網際網路産業的現狀比較一下。整體而言,中國的網際網路産業,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産業更有規模,也更財大氣粗,而且世界知名企業也比日本多。

  很多人覺得日本的網際網路不發達。打開電腦,發現日本企業的Web網頁風格古板,缺乏吸引力,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至於社交網路,更沒有中國的微網志、微信有意思,更不用説層出不窮的App了。其實不然,日本企業的網際網路應用水準很高,絕對不在中國之下。App也做得十分的精妙,例如地鐵導航、車站案內等,我還沒看到中國有這麼細緻人性化的應用。

  例如,地圖應用方面,即使中國做得最好的App,和日本的相比,也還是差了一個檔次。當然,這阻礙不了中國地圖企業招引大筆的風投,擁有令人咋舌的市值或估值,成為行業巨擘,並迅速橫向擴張。

  的確,日本網際網路産業缺乏巨擘,最大的電商網站是Amazon,最大的門戶是Yahoo,即使本土的Line,也是韓資公司的産品。我想,除了中國14億人的龐大用戶基數之外,生活方式和應用場景上的巨大差異,也促成了兩國網際網路産業不同的風景。

  中國網際網路産業,一半是建立在實體服務業不發達的基礎之上。這個不用多解釋,從日本地鐵站附近密布的商店和三五十米便有一處的便利店便可判斷,中日兩國在生活便利性上不可同日而語。當然,遼闊的國土面積,高昂的物流成本及各類稅費、房租成本等,也讓同一種商品在不同渠道有著懸殊的價差。另一點是建立在虛擬生活上的,説得更直白一點,是建立在大家有充足無聊時間或娛樂至死精神之上的。

  在中國網際網路上,大家似乎都時時刻刻地線上聊天,或者秒殺搶購,或者對某一社會現象評頭論足,或在朋友圈裏插科打諢,在微網志上發泄不滿。

  當然,還有傳説中的大V、公知、五毛總能無時不刻地拋出足夠吸引目光的話題。甚至企業高管們更把社交媒體當成行銷的戰場,在微網志上發佈新品,或和友商相互攻伐。在日本,很少有上述的場景。

  在日本,員工的忙碌和敬業是眾所週知的。在上班時間甚至不允許打私人電話,在社交網路上聊天、上購物網站掃貨,根本就不會發生。而導入率極高的MDM(移動設備管理)軟體,更將私人應用遮罩在職場之外。

  上個月帶一個日本公司老闆去一家中國一流網際網路企業拜訪,看到公司前臺處堆積如山的快遞盒子和頻繁的簽收,極為震驚。在日本是不可能的,前臺甚至只有一台電話,絕少有私人物品快遞到公司。然而,正是以上的一切,支撐著中國網際網路産業這艘巨船。

  傳播也是生産力。好吧,我不想否認這種産業支撐的積極意義,但在很多場景下,網際網路改變的只是傳播方式,並未對實體經營或製造加工有實質性的幫助。買櫝還珠的故事小學時就應讀過。何為珠,何為櫝,自信滿滿尋找風口的創業者們,對這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