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人民日報追問去産能:飯碗咋找債咋償

  • 發佈時間:2016-04-25 09:17: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量該怎麼減 人往哪去 錢從哪來

  去産能,飯碗咋找債咋償

  説起去産能,人們最常用的比喻是“壯士斷腕、刮骨療傷”。之所以如此痛苦悲壯,蓋因去産能既牽涉一家家企業的核心利益與未來前途、一戶戶家庭的生計和命運,同時又面臨著時不我待的緊迫形勢。産能規模如何壓減、企業員工如何安置、資産負債如何處理……諸多難題交織之下,惟有綜合施策、逐一擊破,方能渡過難關、轉危為安。

  量該怎麼減?

  嚴控新增的同時,用五把“尺子”裁量

  日前,國土資源部對外宣稱,對鋼鐵煤炭行業的新建項目一律不受理用地審批,此舉將在土地供應上掐住擴産能的脖子。此前,河北、山西等省份也都先後分別對鋼鐵、煤炭行業關上了新增産能的大門。

  去産能,嚴控新增是前提,更為重要的是加快淘汰落後的步伐。然而,産能過剩了那麼多,剪刀該剪向哪兒?下手得公正!按照國務院針對鋼鐵煤炭行業出臺的兩份去産能方案,今後要對存量通過環保、能耗、品質、安全、技術等五把“尺子”來裁量,“要依據這些方面的法律法規、産業政策,依法依規退出一批産能。”

  “量體裁衣”、加強市場監管,可謂一舉兩得:既能完善公平競爭環境,也是依法依規去産能的重要手段。太原鋼鐵集團董事長李曉波表示,目前國內鋼鐵市場秩序還有待完善,如大量假冒偽劣、品質低下的地條鋼依靠低價搶佔市場,一些環保投入不到位、甚至偷工減料的企業也擾亂了競爭秩序,“去産能必須有標準,不能讓守規矩的企業吃虧。”

  “煤炭去産能的主要對像是長期虧損的僵屍企業、資源枯竭的煤礦、産出煤煤質不好、不符合國家安全生産要求的煤礦。”山西同煤集團董事長張有喜認為,一家煤炭企業不同礦井的具體狀況不盡相同,應區別對待,“在同煤,有的礦井一年還能盈利20億元,而有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礦井則面臨資源枯竭的困境,且人員負擔很大,下一步就可能要關停。”

  “一邊是去産能力度在加大,另一邊卻是違規産能屢增不減。”山西煤監局局長卜昌森告訴記者,以前一説違規就是非法的小煤窯,但經過持續打擊之後,絕大部分民營礦井都是合規的,反而有大量“未批先建”“批小建大”的違規産能在央企、省管企業中,尤其需要注意。

  讓標準落到實處,關鍵在執行。卜昌森建議,國家應當制定嚴格、系統的考核辦法,使遵守法律法規的地方和企業不吃虧,“否則,大家就會相互觀望,希望‘你降我不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中小企業研究室主任王繼承則表示,我國應通過完善政績考核制度,進一步弱化地方政府干預經濟的動機,同時完善企業破産法律法規,實現有序退出。

  去産能,企業也可主動出擊,方式包括兼併重組、轉型轉産、搬遷改造、國際産能合作等。“去産能,兼併重組是必需的手段。只有企業兼併之後,才能在新的企業中統籌考慮區域佈局、産量的安排。”中國鋼鐵協會黨委書記、秘書長劉振江坦言,此前鋼鐵行業兼併重組的效果不理想,只注重兼併、沒有做重組,導致越兼併總産能越多,“下一輪重組之後,該關掉的産能要關掉。”

  去産能不能搞“花拳繡腿”,産能降了産量反增值得反思。一位煤炭業人士反映,這兩年煤炭去産能一直在抓,但去掉的很多是早已停産、不再出煤、“半死不活”的礦井,這樣一來,産能降了,産量卻降不下來。

  “不控住産量,鋼材供需嚴重失衡的局面就難以改觀,鋼廠還是會越幹越虧。尤其在年初鋼價略有回升的情況下,一旦産量失控,就會導致悲劇重演。”劉振江呼籲,控産量要掌握好沒有合同不生産、低於成本不銷售、不給錢不發貨等原則,“這些應成為行規行約和自律準則”。

  人往哪去?

  企業發展多元産業、做好內部挖潛,政府做好技能培訓、再就業服務

  去産能過程中,最棘手的難題是什麼?採訪中,幾乎所有企業都給出了一致的答案——職工安置。

  煤炭、鋼鐵,同屬勞動密集型産業。據估算,此輪去産能,煤炭、鋼鐵系統分別涉及安置人員約130萬人、50萬人。産能降下來,人往哪去?對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提出了四種途徑:企業內部挖潛、轉崗就業創業、允許內部退養、公益性崗位兜底。其中,後兩個途徑更重“保底線”,前兩個方面則需各方主動作為。

  內部挖潛,主要指企業依託現有資源,開闢一些新的就業崗位。

  “企業都要講社會責任,不能把大量員工推向社會。再説,國企員工歸屬感很強,感情上不太容易接受被裁掉。”湖南華菱鋼鐵集團董事長曹慧泉説,現在華菱2000萬噸鋼的産能用工有3萬多人,未來隨著勞動生産率提高,還需減去1萬人。“絕大部分人員安置要由企業謀劃出路,最主要的就是發展多元化非鋼産業。”令曹慧泉稍感輕鬆的是,近年來華菱在鋼鐵主業外延伸産業鏈,逐步做大物流、節能環保、生産性服務業等蛋糕,可安置不少職工。

  “煤和非煤兩篇文章都要做好,才能解決好就業、轉崗的問題。”張有喜表示,同煤集團在“十二五”期間大力發展煤化工、煤電一體化,目前發電廠、60萬噸甲醇等項目已容納數以萬計的員工就業,非煤板塊收入也已佔到全集團的40%以上,“‘十三五’期間,力爭60%的人員和收入來自非煤。”

  相較之下,就業創業更需政府引導助力。

  “快遞、專車、家政、電商等蓬勃興起,第三産業佔據了GDP半壁江山,為去産能提供廣闊的就業轉場空間。”王繼承認為,目前最重要的是政府做好社會保障、再就業服務、技能培訓等工作,對能大量創造就業崗位的新經濟業態放鬆管制、鼓勵創新,“特別在一些礦城鋼城,主業不行了,其他行業沒發展起來,尤其需要把吸納就業能力大的服務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起來。”

  卜昌森建議,企業也可主動與地方政府、其他用工企業對接,幫助職工找崗位,“煤礦是要關停,但大量的非煤礦井也需要熟練工。煤炭企業可以通過向其他企業輸出技術、設備、管理、服務來解決就業。”

  除了企業、政府努力,作為就業主體的個體也需認清形勢。

  “寧願在礦上拿著800元的穩定月薪,也不願到連鎖超市一個月賺上2500元。”王繼承在接觸一些煤礦工人後發現,國企職工“鐵飯碗至上”的就業觀念依然較強,“當下需要員工擺正心態,把眼界放寬一些。”

  “‘九五’‘十五’期間,我國也曾經歷大量員工下崗。與那時5年下崗2200萬人、10年下崗3800萬人的規模相比,此輪去産能涉及面有限。”王繼承表示,現在經濟增長帶動就業的能力遠遠大於20年前,服務業擴張部分的就業空間遠大於工礦産業過剩的冗員量,社會化就業服務機構力量較大,國有企業和中央財政的總體實力也較強,因此就業的空間比較大。“對再就業要有信心。”

  錢從哪來?

  中央、地方、企業、金融機構要發揮合力、扶優汰劣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撬動去産能進程,錢是繞不過去的關口。一方面,企業理當為其投資決策負責;另一方面,政府的引導與支援也可使結構調整更平穩順當。

  政策引導需要真金白銀。今年,中央財政將安排1000億元的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重點對鋼鐵、煤炭行業去産能中的人員分流安置給予獎補。目前,具體的操作辦法還在制定之中。大方向上,將結合地方任務完成進度、困難程度、安置職工情況等因素,對地方實行梯級獎補。

  “使用這筆資金,一要堅持績效導向、解決關鍵問題,二要嚴格程式、保證公平透明。”中國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表示,為推進去産能,除了中央財政資金之外,還需要地方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發揮合力。

  與籌措資金同樣重要的課題,是把錢用在刀刃上。

  一方面,要有所不為,堅決加速落後産能出清。“僵屍企業佔用大量資金、土地等寶貴資源,依靠政府補貼和銀行輸血維持生存,進行不公平競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部部長趙昌文表示,政府在做好金融風險防範和人員安置的基礎上,要堅決停止對僵屍企業的各種財政、金融支援,促進這些産能退出市場。

  另一方面,也要有所作為,為産業結構調整保駕護航。

  ——金融服務要有保有控。

  “銀行一看你是做鋼鐵的,立馬就失去了興趣。”冶金工業研究院院長李新創説,2012年開始,銀行對鋼鐵的信貸政策整體收緊,抽貸很普遍,全行業企業普遍資金困難。對此,白景明表示,金融機構對那些主動進行技術改造、結構調整、能恢復市場競爭力的企業,以及那些分流轉崗之後進行自主創業的員工,應該伸出援手,不應搞“一刀切”。

  ——不良資産處置要暢通渠道。

  當前,鋼鐵煤炭企業債務高企,負債率普遍高於70%,全行業負債均超3萬億元。去産能,不良資産如何處置?專家表示,讓危機企業都走破産清算的路子並不現實,應更多考慮債轉股、債務重組等方式給其留條“活路”。

  所謂債轉股,即債權人以債權方式出資、將債權轉化成股權,從而“以時間換空間”,緩解負債企業的債務壓力,經營好轉後給原債權人更多回報。據了解,目前已有大型鋼鐵央企在籌備此事。“債轉股可能給企業帶來轉機,但若操作不當也會成為去産能的障礙,關鍵在於看清行業中哪些企業是真正有前景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部長陳昌盛提醒道。

  “運用債務重組等措施,既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又能降低企業債務水準,讓企業輕裝上陣,讓優勢産能更好發展。”在曹慧泉看來,這背後正隱含著此次去産能的總體方向:按照市場規律抓大放小、扶優汰劣。記者 劉志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