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再造“太湖之美”

  • 發佈時間:2016-04-24 03:38:2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紅菱;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湖水織出灌溉網,稻香果香繞湖飛。”一曲《太湖美》,道不盡江南水鄉美。

  江南初春,環湖而行。風吹皺一池湖水,湖畔垂柳吐綠,梅花盛開,煙波浩渺的太湖風光旖旎。作為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水域面積約2400平方公里,流域涉及江蘇、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事實上,太湖流域用佔全國0.4%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GDP的12%至14%。

  與太湖相連的,是奔騰的母親河長江;與轉型升級的長三角相依的,是整個長江經濟帶腹地。一場發生在太湖之濱的深刻變化,正從長三角擴散,沿著江流延伸到整個長江經濟帶。

  理念之變:

  從開發到保護

  面對開發與保護的矛盾,必須守住空間、總量、準入三條紅線

  太湖治理不僅是一場攻堅克難的治污戰役,更是一場經濟發展方式的深刻轉變。

  “流域生病,無錫吃藥。2007年爆發的太湖藍藻危機,是經濟無序快速發展長期累積的結果,是太湖全流域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江蘇省無錫市太湖辦主任顧崗看來,這種切膚之痛,帶來的是無錫發展觀念徹底改變。

  3月,無錫馬山島,三五成群的遊人在太湖之畔的“靈山小鎮·拈花灣”體驗禪意慢生活。馬山島是深入太湖中的半島,坐擁三面臨水的太湖風光,無錫市濱湖區將其結合禪文化打造出一個度假風情小鎮,古樸、精緻、淡雅的山水叢林中,粉墻黛瓦的小鎮讓更多欣賞湖光山色的遊人留下來。

  太湖中的東山島,同樣已經成為蘇州市民休閒旅遊的勝地。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西巷村裏的“西巷棲居”創意民宿每到週末一房難求,湖堤漫步、鄉居生活吸引了無數渴望回歸自然的城裏人。僅有75戶村民的西巷村建有高水準的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家家戶戶污水入管網,沒有一滴污水進入太湖。2016年,東山鎮將實現鄉村污水處理全覆蓋。

  從大開發到大保護,理念之變給太湖帶來了深刻變化。

  工業發達的無錫,先後投入590多億元治理太湖。無錫實現了“排水用戶全接管、污水管網全覆蓋”,累計關停企業近3000家,全面構築清淤調水體系,全面開展沿太湖200米範圍內退耕、退漁、退居,全面取消環太湖1公里核心區的畜禽養殖,全面清除太湖水域圍網養殖,累計修復28個重點濕地……“只有還太湖一湖碧波,才能無愧於大自然對我們的豐厚饋贈。”説起這些年的太湖治理,江蘇省委常委、無錫市委書記李小敏這樣感慨。

  坐擁三分之二太湖水域的蘇州,一個太湖沿岸的生態“大客廳”正揭開面紗,“2008年前,東太湖邊是封閉經營的農場,湖上還有大量的網箱養殖,吳江緊靠太湖卻難見湖。如今,人們可以跟美麗的東太湖親密接觸。”蘇州市吳江區區委書記梁一波説,吳江將寸金寸地的湖岸線縱深幾百米做成開放式公共生態産品,這裡成為和太湖水系互通、親和交融、綿延幾十里的巨型親水綠廊。

  蘇州正在用“四個百萬畝”計劃有效地涵養生態。從2012年開始,蘇州提出用兩到三年時間,建設優質水稻、特色水産、高效園藝、生態林地各百萬畝。到2015年,“四個百萬畝”完成率達到100.6%,山水林田湖開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大自然休養生息的力量開始勃發。

  經過近9年高強度治理,太湖流域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2015年,太湖湖體平均水質從過去的劣五類改善為四類,富營養狀態也改善至輕度。

  太湖治理最寶貴的當屬“從開發到保護”的理念之變。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近日表示,面對當前長江流域開發和生態安全保護之間存在的尖銳矛盾,必須加強流域統籌,守住空間、總量、準入三條紅線。這,也是太湖治理的科學理念。

  方法之變:

  從治污到轉型

  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一些成為污染源的工廠必須關閉,一些高污染的産業必須淘汰,這是我們向大自然還賬!”太湖周邊的城市行動起來了:圍繞減排,加快升級改造,抓住治水這個龍頭,推動企業清潔化改造;圍繞截污,不放過一個死角,監控所有入湖斷面、河網,截住工業污水、生活污水,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把污染物控住、截住、管住。

  光靠“減”和“截”顯然不夠。2007年至今,太湖流域人口增加了1000萬,生産總值翻了一番。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污染的排放、資源的消耗同樣會快速增長。

  “太湖水污染,表面在水裏,根子在岸上,源頭在産業結構、經濟增長方式之中。”李小敏説,太湖治理取得成效的根本在於産業結構的改變、發展方式的轉變。

  無錫近年來堅持以“智慧化、綠色化、服務化、高端化”為引領,加快構建以新興産業為先導、先進製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産業體系,加快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現代産業結構,大幅提高經濟的綠色化程度,大幅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單位地區生産總值和規模工業總能耗逐年下降。2015年,無錫市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提高了6.2%,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比重達到41.5%。

  蘇州的壓力更大。“蘇州有15萬家工業企業,規模以上工業産值居全國第二,聚居了1300萬人口,環境承載已經達到極限。”蘇州市環保局副局長陸振東説,現實面前,蘇州必須推動産業轉型升級,走上綠色發展道路。

  變化已經發生。翻開蘇州産業地圖,一場由創新引領的變革正徐徐展開。以奈米技術、生物醫藥、醫療器械、機器人新能源汽車、智慧裝備為代表的高端新興産業已成為蘇州新的增長動力。有數據為證:2015年前三季度,蘇州收穫兩個標誌性的“1萬億”——全市高新技術産業産值突破1萬億元,製造業領域新興産業産值突破1萬億元。

  “有什麼樣的産業結構,就有什麼樣的流域水質”。污染治理要和優化産業結構、調整産業佈局相結合,要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才能防止污染反覆。這,是太湖治理的方法論。

  機制之變:

  從分治到統籌

  治水,要統籌各部門,要統籌全流域

  太湖治水,有個“河長制”。江南水鄉水網密布,治湖先要治河。“河長制”首創自無錫,從2008年開始,無錫5000多條河,每條河都有河長。“河長制”明確了地方黨政領導的職責,最大限度整合了各級政府部門的執行力,彌補了“多頭治水”的不足。如今,“河長制”已經在江蘇多地全面推廣。

  流域的複雜性,也決定了太湖治理需要的不僅僅是部門間的合作、一條河的統籌,更需要更廣範圍內的跨區域合作。2010年,包括無錫、蘇州、常州、湖州、嘉興在內的環太湖五市人大,在無錫召開了第一次會議,併發表了聯合推進太湖治理的《無錫宣言》,探索建立跨區域共同推進治太的平臺。2011年11月1日,我國首部流域綜合性行政法規《太湖流域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標誌著太湖污染治理從原來的各城市分而治之轉向統籌協調。

  “湖泊去營養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夏季太湖藍藻可能還會局部出現,太湖治理不只是治藍藻,而是要在治理水污染的同時,恢復太湖生態系統,這是個生命工程,也是個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平心靜氣,蘇浙滬三省市攜手作為。”無錫市水利局局長王鴻涌説。

  蘇州有一筆生態賬,記錄了蘇州人解答保護和發展這一歷史命題的勇氣與創新。2010年7月,蘇州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意見(試行)》,在全國率先全面建立起生態補償機制。2014年4月,蘇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蘇州市生態補償條例》,步入以法律法規形式規範生態補償機制的運作、用制度保障生態“守望者”利益的軌道。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蘇州全市累計投入生態補償資金60.78億元,103.88萬畝水稻田、29.24萬畝生態公益林、165個濕地村、64個水源地村、8.97萬畝風景名勝區得到了補償。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環保部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長江黃金水道環境污染防控治理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太湖等主要湖泊富營養化得到控制,並明確將建立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可以預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將對上下游、跨流域合作治水發揮積極作用。治水,要統籌各部門,要統籌全流域。這,是太湖治理的創新和探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