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首度有藥企公開叫板藥審改革

  • 發佈時間:2016-04-23 13:31:06  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陸志霖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日 獨家

  羊城晚報記者 陸志霖

  自去年8月份國務院正式印發《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起,藥品的註冊審批改革正式拉開大幕。然而,這個出於提高藥品品質考慮的藥審改革很快引來一連串問題。如改革前已申請且已被受理、如今正在走流程的藥品怎麼辦?藥品品質一致性評價怎麼做?近日,有藥企直接提起行政復議,要求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藥品註冊改革方案的合法性進行重新審查。這也是首度有藥企公開叫板藥審改革。國家食藥監總局已于4月12日正式受理了此申請。

  A

  藥審改革帶來新問題

  數據顯示,目前已批准的藥品註冊文號16.8萬多個,但當中,仿製藥佔90%以上,其他10%包括中藥、生物製品,和極少的新藥。而就在這近17萬個批文中,實際生産銷售的又只有約5萬個,大量批文在睡大覺。更嚴重的是,不少企業在藥品註冊申報中弄虛作假。

  這一系列問題都迫使有關部門必須對藥品註冊審批進行改革。去年8月份國務院正式印發《意見》後,今年3月4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佈化學藥品註冊分類改革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4月1日又發佈《關於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仿製藥品質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的有關事項(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

  不過,藥審改革拉開大幕,也出現了新的問題。隨著藥品註冊改革的開展,部分此前符合條件且已被受理的註冊件因此而變成了不符合申報要求而被“掃地出門”,引來企業的不滿。廣東的柏賽羅藥業就是其中一家。

  B

  有藥企原註冊申請被“槍斃”

  柏賽羅公司董事長貝慶生告訴羊城晚報記者,該公司在2003年5月就提出了格列齊特緩釋膠囊註冊申請,獲得受理,並於2004年6月獲得臨床試驗批准。然而歷時多年的臨床試驗結束後,2016年3月決定向藥監部門提交新藥生産的申報資料,沒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國家食藥監總局的《藥品註冊申請不予受理通知書》。理由是,新的化學藥品註冊分類已實施,申報資料不符合要求。

  新的方案對化學藥品註冊分類類別進行了調整,分為:境內外均未上市的創新藥(1類)、境內外均未上市的改良型新藥(2類)、境內申請人仿製境外上市但境內未上市原研藥品的藥品(3類)、境內申請人仿製已在境內上市原研藥品的藥品(4類)、境外上市的藥品申請在境內上市(5類)等5個類別。

  記者在國家食藥監總局數據庫中查到,目前涉及格列齊特片劑、膠囊、緩釋片、緩釋膠囊等劑型的批號共有120個。其中,已經有兩家企業擁有格列齊特緩釋膠囊的批文。也就是説,柏賽羅公司並非第一家申請格列齊特緩釋膠囊的企業。

  貝慶生認為,自己的格列齊特緩釋膠囊有效成分含量和已上市的兩家不同,按照新的化學藥品註冊分類,申請的是2類新註冊藥。根據方案要求,屬於改良型新藥的,要證明比改良前具有明顯的臨床優勢。而在改革前提交申請的柏賽羅公司,顯然沒有準備上述材料。

  C

  藥企要求重審改革方案

  對此,貝慶生有不同看法。根據方案,方案發佈實施前已受理的化學藥品註冊申請,可以繼續按照原規定進行審評審批,也可以申請按照新註冊分類進行審評審批。“既然我們沒有申請,那就應當按照原規定進行審批。不應該以方案為由拒絕受理。”

  貝慶生更認為,方案並不是規章,只是規範性文件,不能作為實施行政許可的依據。國家總局根據方案作出行政行為適用依據錯誤。

  “而且食藥監總局不予受理決定時並未充分説明理由,到底依據什麼作出的不予受理決定?”貝慶生説,“我們的申請早在2003年就獲得受理,也進行了多年的臨床,投入了300多萬元,現在突然就説不予受理,讓企業難以接受。”

  為此,今年3月28日,柏賽羅公司向食藥監總局提起行政復議,要求撤銷《藥品註冊申請不予受理通知書》,並對《化學藥品註冊分類改革工作方案》進行附帶審查。這是藥品註冊改革大幕拉開以來,首次有企業要求對改革方案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國家食藥監總局已于4月12日正式受理了此申請。

  延伸閱讀

  更多藥審難題待解

  實際上,除了原註冊申請過渡出現問題,意見中提出的仿製藥需要開展一致性評價一項,也惹來眾多爭議。

  4月1日發佈的《徵求意見稿》對一致性評價給出了量化的指標: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2年版)中的化學藥品仿製藥口服固體製劑,原則上應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當中涉及292個品種,數萬個産品批文。

  廣東一家藥企對此做過評估,發現一個産品的品質一致性評價做下來至少要500萬元。而該公司的化藥批文就有70多個。此外,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全國目前承接一致性評價工作的臨床機構缺口非常大。如做體內生物等效性試驗(BE)評價的機構,有業內人士估算,目前獲得資格認定臨床BE機構53家,平均大概20個床位,一家一年能承接的量僅在30個左右,以此計算每年能夠通過核查不會超過2000個産品。“現在我們就只能眼睜睜看著那些機構坐地起價,而自己則如砧板上的肉,‘待宰’。”上述藥企有關負責人説。

  藥審過渡、一致性評價、成本增加……可以預想的是,隨著藥審改革的深化,未來藥企還將面臨更多的難題。 (陸志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