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破紀錄的張大千和6.9億港元的市場強心劑

  • 發佈時間:2016-04-22 01:05:3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6年春拍,歷經兩天鏖戰,香港蘇富比書畫拍賣終於落下帷幕。4月5日于香港會展中心內呈現的首個夜場——“庸禮居珍藏”以近1.3億港元獲得理想的總成交額,成交率高達92.4%。而另外一個日場的書畫拍賣從早上十點一直進行到下午六點,總成交額達5.6億港元,成交率亦超過九成。兩個專場成交共計超6.9億港元。其中張大千的《桃源圖》更是以2.7億港元的高價刷新了張大千世界拍賣紀錄,購藏者為上海藏家劉益謙。消息一齣就在第一時間刷爆朋友圈。在藝術市場行情十分低迷的當下,本季蘇富比書畫成績不僅堪稱完美,而且對市場的提振作用不可謂不大。

  中國書畫首開夜場,庸禮居背後的“蘇富比個性”

  “夜場”概念,往往意味著拍賣行將最好或者價值最高的作品集結于呈現。然而對於蘇富比中國書畫部門而言,高價的作品並沒有較多地出現在這個夜場裏。總成交雖然較之前的估價翻了三倍有餘,但不足1.3億港元的總成交額尚不及張大千《桃源圖》之一半。整個夜場中僅有一幅過千萬的作品亦來自張大千。

  筆者幾乎歷經蘇富比六年總計十一季的書畫拍賣,長期以來只做一個專場,集中于一整天,數量約在300多件。還記得2011年,蘇富比在自己的新聞稿裏是這麼宣傳的:書畫部門有史以來最大規模——360件,可見已達歷史峰值。本季一共呈現320多件,此規模無論與另一家國際拍行佳士得相比,又或是與內地嘉德、保利相較要少許多。蘇富比亞洲區執行總裁程壽康在回憶起他剛接管香港蘇富比曾説過,“蘇富比十幾個人的團隊(8年前),並不比幾百人的律所好管理。因為這裡做藝術的人個個都很有個性。”中國書畫部的主管張超群顯然是其中最有個性的人之一,蘇富比員工戲稱他是位“極簡”主義者,最替公司節省開支。首先是布展簡單,搭好白墻,挂上就好;如果是手卷、冊頁,放張桌子壓個透明材料即可。與旁邊的現當代藝術專場精心雕琢、豪華設計的布展比起來,中國書畫展示顯得落寞許多。印書永遠也就是一本,甚至連縮印本都沒有。甚至中國書畫部門的員工也較其他部門少。張超群解釋低調宣傳的理由為:“看畫就好!”對於這樣一位低調的主管首開了夜場本就是一件新鮮事。亦可見其對於“庸禮居”收藏的肯定。

  張超群曾于2013年蘇富比四十週年慶時説:“拍賣公司是一個商業機構,當然東西拍得越貴越好。我曾經以一個局外人來看蘇富比的拍賣,看他們的圖錄和預展。我發覺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在尋求到一個平衡的關係。從一個很純粹的商業性裏邊擠出一個空間,已經不僅僅是赤裸裸的買賣,而經營的是藝術品!當我有機會加入進來的時候,自己也考慮到這個部門不是一個徹底的商業化的部門,還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在裏邊,建立起比較鮮明的審美風格。如果現在放一個蘇富比的拍賣目錄,另外再放二十本其他的圖錄,我相信絕大部分人會明顯感受到蘇富比的個性。”但當時並未能將張超群口中的‘蘇富比個性’對號入座。這次呈現“庸禮居專場”張超群再次強調:“價錢越貴自然給予公司利潤彙報也越高,更有利於宣傳鼓噪。但在我們眼中,有時候好的東西不一定跟經濟價值完全成正比,尤其是一些文人趣味的東西。他認為‘庸禮居’主人的著眼點往往跟中國文化是連在一起的,其口味也與蘇富比一直標榜和堅持的宗旨是非常接近的。‘庸禮居’主人是蘇富比公司很長期很忠誠的客人,只要是來自拍場的估計99%都是從蘇富比裏面出來的。誇張地説其作品甚至等同於蘇富比中國書畫部在過去二十年一直在做的事情,就像是我們的一個剪影”。張超群不認為一個夜場一定要賣3000萬、5000萬的東西才算是夜場。“我們有必要把這個觀念改過來:好的東西、有整體貫穿歷史文化效果的東西為什麼不能放置在夜場呢?如果我們認同夜場很重要的,而且裏面有重要的高水準作品,我不覺得一定要用一個3000萬或5000萬的商業價值去體現。”

  “縱觀庸禮居的整體收藏,最能反映出他個人的品位和選擇的方向。他不是那種僅僅從投資去選擇作品的。當然,他也非常有錢了,不需要從經濟層面考慮。他是一個對藝術品有直覺,而且對中國傳統和中華文化和歷史兼收並蓄的收藏家。毋用講得太遠,像‘五四運動’時期,一些文人、學者的東西我們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開始關注在經營這一塊。如果從商業角度來看,這一類作品在商業上體現不出多大的價值。有一些東西僅僅兩三萬塊錢,而你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去做研究,覺得又費勁又不一定賣出好的價錢,很多同業往往因為回報太低而不願意涉足。然而我們很早已經開始做這一塊了。當時定價不是很貴,可賣出來的價錢已經超出我們預期,説明有識之士還是給予關注,其中就有‘庸禮居’的主人。説到此,我好像有點兒回顧自己往昔走過的路的感覺。東西如果散失到不同人手裏,一晃二十年、二十五年甚至更長時間……我也不想提了。但正好‘庸禮居’這時出現了,呈現的作品反映出走過的路和留下的痕跡,對收藏者來説也是一個很有紀念意義的事情。所以我們把他的收藏推出來做夜場,不一定説要賣什麼天價?破什麼紀錄?可是我相信,這個專場儼然是蘇富比中國書畫的一張‘名片’”。

  張超群用“耐看”來形容庸禮居專場,是一個不可以用商業價值來定義的夜場。然而拍賣終了,其商業價值似乎也不可小覷。雖然沒有什麼高價品,然而來這場看熱鬧的人幾乎沒有,都是藏家和買家雲集整個拍賣廳。競價節奏似乎很慢,買家出價十分謹慎,導致拍賣師郭進躍一直挂在嘴邊的是“I have to hurry you (我必須催促你)”。精挑細選,80件作品依舊從6點多拍到了10點多。很多作品都以超越低估許多倍成交。事後很多業內人士評價,“這是一場很紮實的拍賣,價位一點點地往上攀,幾乎沒什麼水分。因為大名頭作品不多,價位反而很踏實,不浮誇。”毫無疑問,手卷在本場的認知度頗高,潘振鏞、費以耕、周梓及樊浩霖等手卷作品紛紛以超越高估價拍出。張超群也表示:“他收藏的手卷很多都是前題後跋,不僅在藝術性方面有很強的表現力,而且每幅作品的背後都承載著歷史傳承,述説著那個時代的畫家與周邊朋友的人文交往,反映彼時文壇種種引人入勝的傳奇故事。從他的整體收藏上看,人們可以觸摸到那個時代藝界、文壇的一個很清晰的脈絡。”

  歷時一個小時——張大千作品交上2.7億港元大單

  張大千作品再次成為明星。除了創紀錄的《桃花源》,還包攬了本季蘇富比書畫春拍前四的席位。《桃花源》現場人滿為患,拍賣師從3000萬港元開槌,價位跳躍般躥升。加價的過程漫長,全場卻異常安靜。拍賣最終競爭落在三個電話委託席上,拍賣師的槌一度要落在2.02億港元上,據稱買家為台灣藏家林百里先生。但因為程壽康再次接到委託電話令該幅作品的價格再次前行。最終2.4億港元,槌聲落給了程壽康的委託,委託者是劉益謙先生。前後經歷了一個小時,100口競價讓張大千的新紀錄誕生,刷新了此前也是在蘇富比拍出的《嘉藕圖》1.9億港元的成績。這也是蘇富比拍賣史上單一作品拍賣耗時最長的一次。

  這幅《桃源圖》與蘇富比的淵源深厚。1987年它第一次浮現於世就是由蘇富比提供的,當時便創下了中國書畫的世界紀錄。拍賣師郭耀進説:“我第一天走進蘇富比的就見到這張畫,今天又由我在這裡主拍這張畫。不同的是,我當時只有27歲,如今已經57了。”

  據悉,《桃源圖》原是“謫仙館”的舊藏之物,後於1987年被香港蘇富比以逾187萬港元拍出,刷新了當時的中國近現代書畫拍賣紀錄。後經著名古董商安思遠收藏,再由“麥克塔格特藝術收藏”保存至今。“麥克塔格特藝術收藏”由麥克塔格特伉儷創立,自60年代初收集亞洲藝術品,其藏品蔚然可觀,稱譽西方。《桃源圖》是他們兩人的摯愛之物,在其收藏期間曾借展于美國多個重要大型展覽,並收錄在多本有關研究張大千的學術專著與圖錄中。“我記得在90年代初期,傅申教授曾在華盛頓國家博物館搞大型的張大千展覽,期間就借了這張畫。另外在美國古根海姆于上世紀90年代後期搞過一個大型的關於中國世紀轉折時間的一個大型展覽,曾與世界不同的博物館借展品,也跟不同的收藏家借東西,這張畫也借在其中展示,在美國做過巡迴展覽。這次我們特別地激動,畢竟大千是市場上的寵兒,有很多愛好者在這十多年裏對大千的藝術非常專注和抱有興趣,這麼重要的一張作品現在可以讓他們有機會親自看到,我以為機會難得。我也覺得很難用言語來表達我們的那種驚喜,從來沒有想過它會再出現,而且在三十年之後回到我們蘇富比的拍場裏面來!不能説這是最好的一張大千,我一直在等待最好的,但是我能徵到的,這大概是最好的了。”張超群接受採訪時説。

  或許是受到這件張大千新紀錄的帶動,整場張大千作品都表現不錯。《阿里山曉色》以4444萬港元成交;另一幅《味江》,以3548萬港元成交;《益都遊屐》最終成交價為3436萬港元。而另外一件吳冠中精品《玉龍山下古麗江》也以1808萬港元換手。整場拍賣多數拍品超過預先的高估,在如此低迷的市場環境下的確交上了不折不扣的完美成績單。也正如張超群所説:“我並不覺得市場回調是什麼壞事情,事實上我覺得市場加價謹慎是件好事。這對於雙方的要求都在增高,要求拍賣行變得更專業,藏家、買家變得更懂藝術品,要求我們都做足功課,謹慎一點買回去不會後悔,對雙方都有好處。”

  (圖/文王歌 雅昌藝術網)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