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窯村:農民變股民 描繪致富圖
- 發佈時間:2016-04-21 02:33:21 來源:大眾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閱讀提示
茹窯村是高青縣木李鎮東南部的一個小村。作為曾經的貧困村,茹窯村先行先試,積極探索“以村民土地入股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形式,有效破解了“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率低、勞動力受土地束縛得不到解放、困難家庭脫貧沒有産業依靠、公益事業因無錢辦事推動難”等難題,為扶貧奔小康提供了鮮活樣本。
□ 本報記者 馬景陽 程芃芃
本報通訊員 王克軍
流轉350畝耕地入社經營
近日,在茹窯村北的百餘畝農田裏,一輛農用機械正在噴灑除草劑,吐露新綠的麥苗孕育著希望,這裡演繹出了“農民變股民”的創新之路。
上世紀末,茹窯村還是高青縣有名的窮村,此時的村民把土地作為飯碗和命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土裏刨食的生活。正是因為太窮,他們擺脫窘況的心情更為迫切。1995年,茹會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挑起了這個爛攤子。全村32戶,只有350畝耕地,每人平均不到3畝地,而群眾的主要經濟來源就依靠這幾畝地的産出。如何集約利用土地,增加耕地面積?茹會把目光投向了村內眾多閒置的宅基地。開發沒有資金,他就把自家的五零拖拉機作為抵押貸款50000元。最終舊村100余間房屋全部拆除,騰空土地130多畝,統一規劃的新村也煥然一新。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推進,各家各戶單靠種植幾畝傳統作物只能解決溫飽,富裕不起來。茹窯村的群眾主要收入來源為土地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在外每月就能賺上數千元,而在地裏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一年的純收入遠沒有一個月的打工收入高,並且耕、種、收佔用很多勞力和時間,影響了打工收入。很多年輕人索性不再糾結于這“一畝三分地”,有的留給家中老人耕種,有的通過“民間流轉”承包給鄉鄰,更有甚者拋荒捨棄……原先的生産關係已不能適應生産力的發展,村民對土地的依附愈來愈薄弱。地處偏僻、村小地少、集體經濟長期空殼的現實,讓茹會一班人意識到,要想提高村民收入,轉變農業生産經營模式、提高土地産出效益成為必由之路。經過“兩委”會、黨員會、村民代表會反覆研究商議,興茹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了,32戶村民自願以土地入股,全村350畝耕地實現了全部流轉、入社經營,茹窯村在創富路上堅定地邁出了第一步。
把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
茹窯村成立合作社,與傳統合作社相比,在分配形式和運作方式有很多創新之舉:通過採取“股份+合作”“底金+分紅”的方式向村民分配收益,即一畝地為一股,村民參股的每畝土地每年可獲得1000元補助作為底金,底金之外按每股的盈利進行分紅。盈利部分的30%分配給入股村民,70%作為合作社和村集體經濟收入。這維護了村民的利益,激發了村民入社的積極性。合作社的入股土地仍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實行耕種、灌溉、病蟲害防治、收割、銷售“五統一”的管理方式。另外,合作社還積極爭取到幫扶資金30萬元,用於購買大型機械、土地整理和硬化曬糧場地。茹窯的做法徹底實現了“三分離”: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承包者與勞動者分離、農民和承包的地分離,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的群眾真正從土地中解放出來了。年輕人沒有了後顧之憂,安心在外打工,留守下來的老人,則被聘到合作社參與農田管理,掙取工資增加收入。村民董繼明一家都是合作社的股民,他説:“通過土地入股形式讓土地有了更高的産出,村民還可以到合作社管理農田,按工作量領取工資,個人不用承擔任何風險,日子越過越滋潤。”
經常在外打工的馬新民家有6.6畝地,因沒有精力耕種,按400塊錢一畝承包給了其他村民耕種,低廉的承包費讓他無奈。入社之後,他家的土地身價倍增,成了1000塊錢一畝,還可以參與分紅,收入明顯提高。
眼下,這一模式雖還未給村民帶來分紅,但其最大的價值在於將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讓更多的貧困家庭有了固定的生活來源保障,也刺激了更多農民投身二三産業淘金致富。
茹窯村産權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雖是初步的,但好處顯而易見。能有效調動農民參與土地規模化經營的積極性,提高土地産出效益;土地進行了最大程度的集約化管理;通過合作社引入現代管理制度,健全了法人治理結構,更好地保障了農民權益的安全長效;有效解決村內“無錢辦事”的問題,改善群眾生活條件。
村幫村戶幫戶 共同來致富
1月27日,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佈。茹會一字一句地把文件看了好幾遍,思路也逐漸變得敞亮起來——“一社兩制”。這個新設想很快得到了合作社其他理事會成員的認可和響應。
茹會介紹,一社指的就是興茹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除了保障好茹窯村民的權益外,今年他們計劃以半託管的形式吸收周邊村莊農戶加入到合作社中來,對他們實行耕種、銷售等方面“五統一”,雖然不參與分紅、不享受底金,但農業生産成本會大大降低、産出效益大大提高。通過村幫村、戶幫戶,帶動更多的群眾共同致富。茹窯村周邊小村多,群眾如果找不到合適的項目,很難實現整體流轉,茹窯村便通過這種半託管的模式吸收他們入社,提升産出效益的同時,合作社的規模也進一步擴大。這得到了小田村等周邊村群眾的積極響應。
“一社兩制”的“兩”不僅體現在社員組成和分配機制上,還體現在運轉模式上,合作社把之前舊村改造騰空的土地,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拿出30畝地與投資方實行股份合作制發展南美白對蝦養殖項目,成為全市首家工廠化養殖基地。如今,廣擴漁業養殖有限公司已經正式落戶茹窯村,建好了溫室育苗棚和養殖池塘,近期即可投放蝦苗。與此同時,圍繞農作物種植,他們發展起石磨麵粉深加工,並計劃進一步拉長産業鏈條,新上石磨麵粉饅頭、麵條,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把茹窯的特色農産品推向全國各地。面對各地紛至遝來的考察取經者,茹會毫無保留,全盤傳授。他説:“周邊的河壩李、萊家、周家都是窮的叮噹響。今天我們村擺脫了貧困,不能忘了周邊的鄉親們,村幫村、戶幫戶,全國富了才算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