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娟安的“合作社” 村民的“致富機”

  • 發佈時間:2016-04-19 09:59:3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拉薩4月19日電(記者劉洪明)有著“西藏江南”之稱的西藏林芝市,獨特的氣候孕育了富饒的物産,當地松茸、藏香豬等特産深受消費者青睞。

  怎麼讓這些特産變現,村民實現共同富裕?沉穩中略帶一絲羞澀的藏族婦女娟安憑藉多年在景區工作經驗和不認輸的幹勁,將林芝市八一鎮色定村的一家度假餐廳逐漸做成帶動村民致富的阿吉林農牧民專業合作社。

  起初,娟安在八一鎮色定村獨自經營著一家度假餐廳,生意也不是一帆風順。但她憑著勤勞的雙手和不認輸的性格,餐廳生意從清淡到紅火。

  餐廳開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成立合作社?娟安笑著回憶:“2010年,我覺得光我一個人致富不行,全村人都富起來才是真的富。於是,我找村主任商量成立合作社。”

  娟安坦言,當初大家不了解合作社是什麼,更不知是幹什麼的,成立合作社面臨著來自家庭、朋友和村民的不解和壓力。

  “當時娟安想讓村民當股東成立合作社,我説老百姓啥都沒有怎麼入股,娟安説可以用土地入股試著做。”合作社監事長、村委會主任央金説,村裏專門開了全村大會向鄉親們説明,最後全村24戶都簽字加入合作社。

  娟安告訴記者,阿吉林合作社起步發展時,各級黨政部門不僅在項目資金上支援,還在經營發展上出謀劃策。前年廣東援藏部門還出資300萬元幫助新建了客房。

  阿吉林合作社距林芝市區7公里,佔地1.7萬平方米。合作社收購附近村民的松茸、藏香豬等當地特産,加工或批發銷往市區,解決了村民“有貨無處賣”的煩心事。

  從餐飲發展到客棧,又到養殖,再到手工藝品加工,阿吉林合作社逐漸發展成小有名氣的合作社,生意一年比一年紅火。

  然而,2014年,由於市場變化,合作社一直以“精團”旅遊為主的客戶出現斷崖式下滑。但是,娟安沒有失去信心。“去年我們開始轉型,轉至大眾化、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

  思路決定出路。及時轉型讓合作社柳暗花明,生意再次紅火起來。色定村每人平均年收入從2011年的8623元,增加到去年的14373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記者日前在阿吉林合作社看到,已往村子靠近路邊的一片荒地現已建起加工坊、客棧、餐廳等多處藏式房子,院子裏柳樹吐綠。加工坊的長桌上擺滿了五顏六色的珠子,8位村民正圍坐成兩排低頭穿珠子,談笑聲融消了機械式工作的乏味。

  “原先就在家幹農活,自前年來這學穿珠後,夏天每月能掙3000多元,冬季每月還有500元的最低工資。”36歲的阿牛説。

  採訪當天記者碰巧遇見來自山南和日喀則兩家合作社負責人考察。詢問得知,娟安為擴大手工藝品種類專門到多地考察,如今8家跨地市合作社組成了聯合社,意在資源共用、産品互補。

  “我們正在通過聯合社互幫互助增強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今後計劃同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及各省供銷合作社對接,探索建立行銷網路。”談及下一步打算,娟安信心滿滿。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