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地震帶到底是個怎樣的存在

  • 發佈時間:2016-04-21 02:30:5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4月10日阿富汗7.1級、4月13日緬甸7.2級、4月16日日本九州7.3級、4月17日厄瓜多7.5級。一週內連續發生的強震讓人們的神經再次緊繃起來。阿富汗、緬甸地震位於青藏高原地震帶,日本、厄瓜多地震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而這兩個地震帶都與我國有關。何為“地震帶”,對於地處地震帶上的國家來説,強震真的是躲不過的宿命嗎?

  4月10日阿富汗7.1級、4月13日緬甸7.2級、4月16日日本九州7.3級、4月17日厄瓜多7.5級——

  從4月10日起,8天內,全球4次7級以上地震連發,讓很多並不處在地震區域的人們的神經也緊張了起來。這些地震間有什麼聯繫?對我國又會有什麼影響?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解釋説,全球強震連發並不代表中國就會發生大的地震,但發生在中國大陸周邊的這些地震活動確實表徵著構造運動還是比較強烈的,也表徵著中國大陸內部的應力積累在增強。

  從各方的解讀報道中,我們知道,阿富汗、緬甸地震位於青藏高原地震帶,日本、厄瓜多地震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而這兩個地震帶都與我國有關。何為“地震帶”,處於地震帶上的國家真的躲不過地震的宿命嗎?

  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像打碎了仍連在一起的雞蛋殼

  人們認識地震的過程伴隨著豐富的想像。12世紀,日本古曆書上有所謂“地震蟲”的描述。1710年,日本有書談及地震是因為地下俯臥著一條大鯰魚。這與我國古代傳説地震是鱉魚翻身如出一轍。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地球有了新的認識。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6大板塊拼合而成的,好像打碎了仍連在一起的雞蛋殼,板塊邊界不穩定,板塊運動有拉張、走滑和擠壓,造成能量釋放,形成地震和火山噴發,據統計,全球有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説明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劉靜研究員介紹説,地震的震中集中分佈的地區,且呈有規律的帶狀,叫做地震帶。從世界範圍看,地震活動帶和火山活動帶大體一致,主要集中在地殼強烈活動的地帶。世界三大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其中海嶺地震帶分佈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嶺地區即海底山脈,對陸地影響較小。

  “青藏高原地震帶屬於歐亞大陸地震帶中的一段”,劉靜説,我國正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

  環太平洋地震帶釋放了全球80%的地震能量

  青藏高原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如何形成的?

  劉靜解釋説,青藏高原地震帶是由於印度板塊不斷北移與歐亞板塊發生碰撞俯衝,在板塊邊界産生了巨大應力,在造就了喜馬拉雅山脈的同時,周邊地區蓄積了足以造成大地震的形變能量,從而觸發了一系列地震。環太平洋地震帶是由於太平洋板塊向相鄰的板塊,如歐亞板塊、南美和北美板塊下俯衝擠壓而形成。

  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地球上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帶,分佈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中國台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紐西蘭。

  這個地震帶上有一連串海溝、島嶼和火山圍繞著太平洋,呈馬蹄形,全世界約80%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幾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該帶上。其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球地震能量的80%。這個地震帶又被稱為“火環”。此次日本和厄瓜多的地震都發生在“火環”上。

  青藏高原地震帶對我國影響更大,大震多發生於西部

  環太平洋地震帶主要影響我國台灣和福建等東部地區,而青藏高原地震帶則給我國西部地區帶來影響。

  “從中國地震活動的特徵來看,中國的大地震多發生於我們國家大陸的西部地區,西部發生的地震活動頻次佔據了我國全部地震活動頻次的90%,特別是大的地震多發生在我國西部,這種態勢是幾千萬年以來地質活動總體的態勢,從來沒有改變。”潘懷文説。

  這種態勢開始於6500萬年前。潘懷文介紹説,6500萬年以前,整個青藏高原還沉睡在大洋之下,之後開始隆升,6500萬年以來保持著一貫的態勢。在劇烈的造山運動中,必然伴隨著大量地震活動的産生。這是這個區域大地震反覆頻繁發生的最主要的根本原因。

  中國四大地震帶之中,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地震帶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地震帶和西部的新疆,甘肅和寧夏地震帶則處在歐亞大陸地震帶。“相對環太平洋地震帶而言,青藏高原地震帶是印度板塊與青藏地塊的正面碰撞,且印度板塊運動速率相對較快,因而對我國大陸地區北東向擠壓推移作用可能相對更強,對中國的影響也會更大。”劉靜説。

  “活躍的”青藏高原今後幾年仍可能有大地震發生

  “青藏高原地震帶”包括興都庫什山、西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喜馬拉雅山及橫斷山脈東翼諸山系所圍成的廣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全部或部分地區,以及原蘇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等國的部分地區。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鄧起東多年研究青藏高原地震帶。他介紹説,青藏高原是我國現代構造活動和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區,其南緣的喜馬拉雅構造帶是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俯衝、碰撞邊界,至今還處於強烈推擠過程中。自有地震記錄以來,在青藏高原內已經記錄到多達19次8級以上巨大地震,而且這些地震無一例外都發生在喜馬拉雅板塊邊界構造帶和板內斷塊區及其次級斷塊的邊界活動構造帶上。其中9次發生在喜馬拉雅構造帶上的8級地震中,有4次都在尼泊爾。

  活躍的青藏高原從1900年以來曾經歷3次地震活動叢集高潮。目前,青藏高原正處在1995年至今的第三次地震活動高潮期內,這被稱作“崑崙—汶川”地震系列。研究表明,這一地震系列的活動尚未結束,這意味著在今後幾年內,仍可能有7級甚至8級地震發生。

  地球上每天都在發生地震,平均每年約有500萬次,其中有5萬次人們可以感覺到。根據統計結果,每年全球7級以上發生20多次,6級以上100多次,5級以上1000多次。地震就像颳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可以説是地球與生俱來的特性,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必須面對,並且努力學習如何與地震“相處”。

  新聞連結

  日本地震專家警告: 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是“宿命”

  中新社援引日媒報道,日本名古屋大學地震火山研究中心主任山岡耕春4月5日警告稱,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是“一定會發生的、宿命般的巨大地震”,絕對需要應對之策。

  研究已知,以日本東海地區以西的太平洋沿岸為震源的巨大地震迄今為止反覆發生,最後一次是在上世紀40年代中期。山岡指出:“感覺上,下一次在舉辦東京奧運的2020年之後4、5年內發生也不稀奇。”

  南海海槽地震的推測受災地區內,人口密集地較多也成為一大問題。山岡表示,就算是和東日本大地震相比,包括經濟損失在內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如不採取切實的措施,後果將“不堪設想”。

  有關海嘯等水災,山岡稱即便是30釐米程度的浸水也可能導致人員被沖走。由於日本海拔較低的地區可能因搖晃導致堤壩決口,造成大範圍的水災,山岡建議稱:“住在堤壩附近的居民可以轉移到高處躲避半天至1天時間,觀察是否會決堤。”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