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多國遭強震 分析稱日本地震對中國影響相對緩慢

  • 發佈時間:2016-04-18 11:49:00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本九州7.3級地震、緬甸7.2級地震、阿富汗7.1級地震、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個月來多次7.0級以上地震。如何解釋近來接二連三的強震,它們之間有關聯嗎?地球是否就此進入了地震活躍期?

  對此,中外專家均認為,任何結論都需要有科學證據來支撐。但無論從統計意義還是從具體研究來看,尚無法斷定全球地震震級和頻率等超出正常範疇,它們之間是否有關聯也不能下定論,但對部分“危險”區域加以研究並保持警惕是必須的。

  地震發生時間接近於隨機分佈

  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蘭迪·鮑德溫在接受採訪時説:“(地震活躍期)這很難説,我看到有研究説是,也看到有研究説不是。”在全球範圍內,強震多發區可能在任何年份發生強震。“但我們不認為一個或多個地震活躍區之間存在聯繫”。

  事實上,每一次大地震發生後,都會出現關於地震活躍期的討論。在2013年蘆山地震後,美國航太局地球物理學家湯姆·帕森斯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説:“地球發生地震的頻率時高時低,但這種高低起伏難以與隨機現象區分開來。所以,對於所謂的活躍期有多長,我們無法做出評價。”

  帕森斯推薦了一篇發表在《美國地震學會通報》上的論文,其中就關注到2004年印尼9.0級地震、2010年智利8.8級地震、2011年日本9.0級地震等大地震頻發的情況,探討這些地震之間是否有關係。這篇論文最後的結論是:大地震發生的時間點接近於隨機分佈,難以在此基礎上明確得出活躍期的結論。

  既然科學界在這方面尚無統一的定論,為何人們的感受是,地球明顯進入了地震活躍期呢?這篇論文提到,現代社會傳媒日趨發達,進入新世紀以來每一次大地震都得到媒體的大量報道,而過去一些大地震可能不為其他地方的人所知。

  文章列舉的其他原因還包括,現在全球人口增多,地震造成的傷亡變大;全球化又使得各地人們頻繁流動,人們對地震消息也就更為關心。這些原因合在一起,更容易讓人聯想到地震活躍期。

  地震頻發期相關研判是必須的

  事實上,日本和印尼本身就處於地震多發地帶,是典型的地震多發國。比如印尼每年都要發生數千次地震。地震的具體成因十分複雜,但從宏觀上説,日本和印尼等國地震的主要原因在於,它們地處全球最活躍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上。

  地球最上層包括地殼在內的岩石圈並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連在一起的雞蛋殼。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層稱為板塊,它們各自在上地幔內的軟流層上“漂浮”移動。

  若把世界地震的分佈情況與全球板塊的分佈相比較,可以明顯看出兩者有明顯關聯。據統計,全球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這説明,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環太平洋地震帶分佈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以及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台灣,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紐西蘭。這裡是全球分佈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佔全球的四分之三。

  2004年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的8.7級地震,就發生在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一個名為“安達曼弧”的構造帶上。那次災害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地震引發了大海嘯。

  雖然判斷地震是否進入頻發期,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觀察,但仍有專家認為,對一些地區的形勢作進一步的研究和判斷是必須的。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去年表示,青藏高原特別是南部地區,地質活躍度高,正處於7級以上地震的叢集期,未來一段時間,需要對青藏高原的地震形勢作進一步的研究和判斷。

  日本地震對中國影響相對緩慢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預報部主任蔣海昆表示,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將持續關注日本地震。“客觀説,日本地震對中國的影響可能相對緩慢,但喜馬拉雅地震帶是印度板塊與青藏地塊的‘正面碰撞’,其對我國青藏高原地塊東邊界南北地震帶以及西邊界天山地震帶的可能影響應引起關注。加之印度板塊的運動速率相對較快,因而對我國大陸地區的北東向推移作用可能會相對較強,對中國的影響可能會相對大。業內對這塊尤其關注。”蔣海昆説。

  喜馬拉雅地震帶去年發生尼泊爾地震,一次8級地震帶出“一串”7級以上余震。此後,塔吉克12月發生7.4級地震,阿富汗今年4月發生7.1級地震。以上地震都發生在喜馬拉雅地震帶的西段。相較于西段,喜馬拉雅山的東段一直較為平靜。但今年4月13日,在喜馬拉雅山東段的緬甸和印度交界地區發生7.2級地震。

  “這説明,喜馬拉雅地震帶在去年尼泊爾地震之後,東西兩個‘觸角’對中國大陸的推擠作用都在增強。所以我們高度關注南北地震帶中東南段和天山地震帶未來的地震危險性。”蔣海昆説。

  據悉,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計劃近期舉行吹風會,邀請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要負責人介紹近期全球地震多發的態勢等情況。

  日厄兩國地處環太地震帶

  作為地震多發國家,日本和厄瓜多都處在全球最主要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這個地震帶上有一連串海溝、島嶼和火山圍繞著太平洋,呈馬蹄形,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幾乎全部中源和深源地震,這個地震帶又被稱為“火環”。

  由於目前地球板塊邊界的不穩定性,導致了板塊邊界也變得不穩定。板塊運動有拉扯和擠壓,也就造成了地震和火山噴發等地質活動的發生。而日本和厄瓜多兩國的位置就出在這樣的地帶之上。

  從板塊邊界的類型看,日本和厄瓜多所處的板塊邊界都屬於“匯聚邊界”。這個板塊邊界上,兩個板塊作相向擠壓運動引發強烈的地震、火山及構造變形作用。美國地質勘探局認為,日本九州地震主要是菲律賓海板塊向歐亞板塊下俯衝造成的,而厄瓜多地震則是納斯卡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兩個板塊邊界在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強震。

  地震發生後,日本和厄瓜多都發佈並解除了海嘯警報。對此,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保羅·卡魯索解釋説,簡單來説,地震誘發海嘯這一危險連鎖反應的影響因素有三,即地震至少要在7級以上,震中必須在海洋深處,地震必須是淺源地震。以日本為例,由於震中位於陸地,因而此次地震沒有發生海嘯的風險。

  美國地質勘探局數據顯示,全世界平均每年發生134次6級至6.9級地震,18次7級及7級以上地震。地質學家曾多次表示,地震風險高的地區頻發地震,是地殼正常運動的結果,並不能表明強烈地震的發生頻率出現了全球性變化。

  -連結

  今年以來全球發生的主要地震災害

  今年以來,全球地震災害頻頻發生,其中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有:

  1月4日印度東北部靠近緬甸的邊境地區發生6.7級地震,造成至少6人死亡,約110人受傷。

  1月21日中國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發生6.4級地震,造成9人受傷,數百戶房屋受損。

  2月6日中國台灣南部地區發生6.7級地震,造成至少117人死亡,550多人受傷。

  4月10日阿富汗東北部興都庫什地區靠近巴基斯坦邊境發生7.1級地震。地震在巴基斯坦造成至少2人死亡,28人受傷。

  4月13日緬甸西北部地區發生6.8級地震,印度、孟加拉國、中國等鄰近國家有不同程度震感。地震在孟加拉國造成60余人受傷,在印度造成6人受傷,孟加拉國、緬甸和印度的部分建築物傾斜或受損。

  4月14日日本南部九州地區發生6.5級地震,造成9人死亡,950多人受傷。

  4月16日日本九州發生7.3級地震,造成至少32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

  據新華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