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人民日報:我們的“工匠精神”去哪兒了

  • 發佈時間:2016-04-20 10:2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工匠精神”這一精神理念不僅限于企業生産,包括政府機關在內的各行各業,都有如何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和提高工作水準的時代課題。不難看出,培育“工匠精神”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必要性,這不僅是“中國製造”的需要,也是展示“中國形象”“中國實力”甚至是實現“中國夢”的需要。

  本版推出“關注‘工匠精神’缺失問題”專題系列報道,通過擺現象、析原因、談對策,旨在引起全社會重拾對“工匠精神”的重視,讓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崇尚專注、愛崗敬業、腳踏實地、勇於創新的“工匠精神”成為“大眾氣質”,散發出時代的絢麗光彩。

  不認真:畢業論文靠“加工”

  筆者有個好朋友,今年恰逢碩士畢業,這兩天正在一邊寫論文,一邊為“論文查重”忙得焦頭爛額。

  所謂“論文查重”就是論文在正式提交答辯之前需要經過一個軟體進行檢測,檢測的內容是看提交的論文是不是有從別人的論文裏抄襲過來的內容。如果一篇論文跟已公開發表的論文有大量重復的文字,達到一定比例後就可以認定為論文抄襲,需要學生重新修改,再提交答辯。

  “論文查重”是一個好事情,它可以有效地避免論文抄襲。但現實的結果卻是,大量的論文寫作者利用查重軟體的規則,對文字進行顛來倒去、添加虛詞等處理,就可以通過查重。這樣一來,雖然從字面上看大量的論文沒有抄襲,但從論文本應體現的學術價值看,卻是一文不值。更重要的是,這種對於論文“加工”的方法竟然有一些是導師教給學生的。

  當下,我國正在倡導學術創新。如果在學術領域“如此做論文”,而不是沉下心來,發揚“工匠精神”,切實將學術論文做紮實,做出有效的研究成果,必然會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後腿。

  不專注:“老字號”後繼乏人

  “老字號”是一個地方的“金字招牌”。“老字號”非遺技藝的土壤最適宜“工匠精神”的茁壯而出。作為千年古邑、江西省最早建縣的18個古縣之一,南城縣擁有豐富的“老字號”資源,“建昌幫”中藥、“洪門”蛋品、“麻姑”水粉的製作技藝等都是“老字號”非遺技藝的典型代表,涌現出許許多多的技藝絕活。但近年來,這些“老字號”大多陷入了青黃不接、人才斷檔、後繼乏人的境地。

  以被譽為中華藥業明珠的南城“建昌幫”中藥為例,它的炮製技藝講究“形、色、氣、味”,比較複雜,製作工序基本需要手工完成,對於製作者要求極高,不僅需要體力、技巧,還需要時間的積澱,一個工人最少需要3年的練習才能做出像樣的中藥飲片成品,這種情況導致了不少年輕人不願從事這個行業。而另一方面,一些掌握炮製技藝的老藥工還秉持“師帶徒,一律口傳心授”的傳統,對徒弟十分挑剔。培養一個徒弟,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而自古以來,與中藥炮製一樣的手藝行都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説法,師傅花那麼大的成本培養一個徒弟,當然還是希望能給自己帶來效益,然而按照以上列舉的投入與産出比,大多數師傅都不願意、不傾心帶徒弟。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産,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華老字號”技藝的傳承,根本就是要破除“師傅不願教、徒弟不願學”的“兩張皮”問題,如同保護瀕危動物一樣呵護好這些瀕危的“老字號”非遺手藝,讓這些非遺藝人“吃香”起來。

  不誠信:皮具市場“李鬼”多

  借所謂“大促銷”的光,余先生在網上超低價買到一件“皮衣”,原價680元,“秒殺”只需68元!但是,經過行家鑒定,所謂“皮衣”,其實只是倣皮而已。

  筆者去年在上海某輕紡市場的皮具店選購了一隻380元的牛皮背包。當時問店主:“肯定是真皮的吧?”店主拍著胸脯保證:“假一賠十!”但是只用了幾個星期,背包下角就磨破了,漏出了人造革的白色底線。

  同事老馬也曾花費100多元購買過一條號稱“真皮”的腰帶,使用了不過幾個月,那條皮帶就攔腰斷裂了,裏面露出“人造皮”的真面目。老馬找到出售皮帶的商店。店老闆“賠”給他一條同樣的腰帶後解釋説:“所謂‘真皮’就是‘人造皮’,是你自己有點不懂行情。”

  家人還曾買過一隻外觀精緻的女式羊皮錢包,後來發現是倣羊皮的,便要求退貨。店老闆嘀嘀咕咕:“我們這裡賣的都是倣羊皮、倣牛皮的,是你自己沒看清楚……”

  的確,現在的皮貨市場魚龍混雜,“李鬼”猖獗,所謂“真皮”其實就是倣造羊皮、倣造牛皮,卻被商家當成真牛皮、羊皮貨物兜售給廣大不知情的消費者——這是典型的欺詐行為!

  不敬業:機器相同 産品有異

  筆者從事紡織品進出口貿易業務。前一段時間,到日本參觀了一家日本布料整理工廠。這家工廠規模很小,只有50多個工人。在和工人交談時,筆者有一個很深的印象,就是不少一線操作師傅在工廠幹了20多年,最長的幹了30年。

  工廠的社長先生告訴我,他們廠的工人從進廠那天開始,就很少有跳槽的,在工廠一幹就是一輩子。社長先生還告訴我,這些經驗豐富的老師傅,確保了工廠産品品質的穩定。尤其是布料整理一些關鍵崗位上的師傅,對工廠來説太重要了。他們對工作極其負責,有時僅僅是生産工藝上的細微偏差,一些已經整理好的布料也要返工。布料出口到很多國家,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這些年,我們國家一直是世界第一的布料生産大國。遺憾的是,一些高檔布料還要從國外進口。一些工廠的廠長向我道出心裏話——我們現在使用的機器和國外的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但産品品質還是有很大的差距,關鍵還是缺少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人。

  不創新:耍“小聰明” 丟了客戶

  今年初,在蘇州的表弟來南京辦事。問及他的公司發展狀況時,表弟長嘆了一口氣説:“公司已經關門了。”我疑惑不解,你的刺繡坊不是經營得挺好嗎?怎麼關門了?

  多年前,表弟在蘇州開辦了一家刺繡坊。刺繡坊由原來幾個人的手工作坊發展到擁有30多人、註冊資金達幾百萬元、年銷售額達2000多萬元的公司。公司做的刺繡産品銷入日本居民家庭,刺繡工藝展現在和服、和服腰帶上,或作為工藝品放置家中。

  一次,一位老訂戶針對蘇州刺繡中針法的單一化,向表弟提出了改進建議。因為現在許多刺繡産品特別是藝術欣賞品,刺繡都只用單一的針法。客戶建議採用多種針法,以保證其手繡産品不為機繡産品所替代。但表弟對於客戶的建議沒有採納,甚至為了提高效率,部分地方還採用了機繡。更為糟糕的是,有一批産品沒有按照預先的方案完成,而是耍了“小聰明”,偷工減料,於是産品被對方退回,且永遠失去了老客戶。最終不得不關門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