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八百里皖江奔涌創新潮

  • 發佈時間:2016-04-20 06:32:0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安徽擁江近海、承東啟西,是長三角輻射內陸的前沿區域,也是長江中游地區東向發展的必經要道。在安徽,長江流經416公里,長江幹流航道343公里,岸線全長759公里。安徽又是傳統工業大省,沿江分佈著鋼鐵、有色、石化等重工業。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和保護,安徽不斷創新發展觀念、改革體制機制,落實有效保護和有序開發長江岸線資源新舉措,努力提升生態建設新水準,正在加快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和增長方式。

  銅陵:“三市聯創”破解“資源詛咒”

  資源型城市轉型必須強化頂層設計。銅陵轉型,以平臺建設為支撐,以節能減排和迴圈發展為抓手,倒逼産業升級環境改善,效果顯著。尤其在産業發展上,銅陵堅持深耕細作原有傳統優勢産業:一方面改造升級,一方面以此為基礎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讓新舊産業無縫對接,新舊動能自然轉化

  銅陵,因銅得名,是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與所有資源型工業城市一樣,長期大規模開採後的銅陵,遭遇“資源詛咒”。2009年,銅陵被列為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到2013年,銅陵成為中西部唯一的國家節能減排和迴圈經濟雙示範市,連續兩年蟬聯全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考評優秀等次第一名。

  銅陵的華麗變身,是怎麼做到的?

  “銅陵的轉型不是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銅陵對於‘一銅獨大’的産業結構一直有憂患,較早就開始強調産業升級和結構調整。”銅陵市委副書記、市長倪玉平接受《經濟日報》採訪組專訪時説:“資源型城市轉型是個系統工程,關鍵是要對自己的城市、産業、企業發展方向有清醒的認識,找好抓手,選對路徑,真抓實幹,才能有成效。”

  3月15日,記者走進位於銅陵有色迴圈經濟工業園的銅陵有色金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銅冠冶化分公司。“我們創新升級脫硫系統工藝,目前二氧化硫排放濃度值僅為國家標準的20%。”總經理左永偉介紹説,銅冠冶化每年把排放的3萬噸二氧化硫全部回收,開展餘熱發電,進行熱電聯産。

  “産業轉型是城市轉型的主線和支撐。銅是銅陵的根基,銅産業是主導産業,我們的思路是‘抓住銅、延伸銅、不唯銅、超越銅’,以節能減排為抓手倒逼産業改造升級,實現綠色、低碳、迴圈發展。”倪玉平告訴記者,去年銅陵的銅材加工量達到158萬噸,超過電解銅産量27萬噸,進入銅業延伸加工新時代。

  在銅陵超遠精密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産車間,10多臺鑽孔機正在同步自動化鑽孔操作。“我們生産的高精密印製線路板用於電腦、手機、汽車、工業儀器等領域。”董事長黃志遠告訴記者,圍繞蓬勃發展的電子資訊産業,拉長豐滿銅基新材料深加工産業鏈,銅産業未來空間將無限大。

  目前,銅陵以銅基新材料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開始快速成長,並延伸拓展到電子資訊産業、裝備製造業等關聯産業。去年,銅陵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32.9%,位居安徽首位。

  銅陵以紮實推進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市、國家節能減排和迴圈經濟雙示範市建設為契機,逐步形成了節能減排、迴圈經濟、生態城市“三市聯創”系統推進城市轉型的思路和格局。

  “銅陵一方面開展領跑資源城市産業低碳發展行動,在安徽省率先開展ISO50001能源管理體系國際標準認證,制定全國首個主要工業産業能耗限額管理地方標準;一方面實施大氣、水、土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努力打造生態城市新形象。”銅陵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江婭説。

  “十二五”期間,銅陵以年均4.5%的能源消費增長和逐年下降的污染排放,支撐了年均11.0%的經濟增長。

  在銅陵,“資源詛咒”正在被打破。

  蕪湖:“尊重規律”成就新興産業

  戰略性新興産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必須按照産業生態系統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來規劃和實施。從蕪湖實踐來看,政府部門要做的是,增強對技術創新和産業發展的預見性,努力創造良好寬容的環境,促進各種創新要素優化配置

  蕪湖是一個善於創造奇跡的地方。在這個沿江三線城市裏,“無中生有”的奇瑞傳奇、方特神話,令人驚嘆。

  這幾年的蕪湖,和其他許多城市一樣,也在轉型升級,在著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其中,機器人産業發展速度最快,蕪湖機器人産業基地已經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發展試點。

  自主品牌機器人是蕪湖繼奇瑞、方特之後要打造的下一個“産業傳奇”嗎?蕪湖能讓一個又一個産業迅速脫穎而出的要訣在哪?

  走進埃夫特智慧裝備有限公司的機器人工廠,一排排黃色的機器人正在自己“嗨玩”,360度旋轉著,碩長手臂靈活地上抓下取前伸後探。“這些是正在做120小時滿負荷測試的6關節機器人。”埃夫特行銷中心總經理張帷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埃夫特去年實現銷售1200台,保持國內自主品牌機器人出貨量第一地位。“機器人市場前景無限,但國産機器人産業正在起步階段,目前最關鍵的是要突破應用。”張帷介紹説,埃夫特的市場策略是從衛陶、傢具等細分行業切入,做到專注極致。

  2013年12月蕪湖機器人産業園啟動,埃夫特第一個簽約落戶。目前,圍繞構建機器人全産業鏈目標,産業園已集聚56家企業,整機企業、關鍵零部件企業、系統整合企業等快速加入,形成面向汽車、機械、家電、冶金、輕工等應用領域的工業機器人産業體系。

  蕪湖培育和發展機器人産業,緊緊圍繞全産業鏈按要素統籌高效推進。技術研發上,組建了3個機器人産業技術研究院,成立了一批院士、國家級專家工作站。資金上,構建多元化投入新機制,專門成立濱江智慧公司作為機器人産業發展投融資管理平臺。應用推廣上,出臺鼓勵和補貼政策。為了吸引、留住、培育各梯次專業人才,蕪湖更是大手筆大投入,提供補助、保障居住,還與德國合作進行職業教育

  記者採訪發現,沿長江各地以至全國其他區域許多城市都在高調規劃機器人産業。那麼,蕪湖的優勢在哪?

  “作為一個三線城市,除了老工業城市製造業優勢外,蕪湖優勢並不明顯,還有缺乏人才的劣勢。”蕪湖市機器人産業推進工作小組組長、蕪湖市政府副秘書長張東説:“但網際網路時代帶來的開放融合和産業協同發展,給了蕪湖機會。我們必須抓住機遇踏踏實實認真幹。”

  而在瑞鵠汽車模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柴震等外地到蕪湖創業的人看來,蕪湖研究判斷産業的超前眼光、把握機遇舍得投入的魄力、對待創新創業的開放包容和執著用心以及樸素踏實的作風,都是蕪湖獨有的魅力。

  馬鞍山:護駕港口經濟健康發展

  促進長江岸線有序開發,是加快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內容。在這方面,馬鞍山作出了有益探索。對港口碼頭不動産物權進行有效確認,對岸線使用進行公開招拍挂,不僅可以使岸線資源經濟價值利益最大化,還使岸線的使用公開透明,避免過度、無序開發

  3月19日,馬鞍山鄭蒲港新建碼頭。細雨初歇的長江江面薄霧氤氳,不時傳來汽笛聲的大型貨輪遠遠近近地從容遊過。

  “這是我們去年年底開埠運營的一期工程,有3個5000噸級兼顧2萬噸碼頭,其中1個是集裝箱專用泊位。”鄭蒲港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馬成福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鄭蒲港擁有長江深水岸線24.5公里,其中一級岸線9.5公里,是繼上海、南京兩個深水港後長江最後一個待開發的萬噸級深水港。

  “為了促進港口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我們港航管理局加快創新體制機制,以此服務和引導企業集約利用資源,突出綠色發展。”馬鞍山市港航管理局局長左年文説。

  去年9月底,馬鞍山為該市長江港口有限公司公用碼頭頒發了全國首張“港口碼頭”産權證。這一突破性舉措,首次對港口公共碼頭工程水工建築物辦理産權登記,不僅有利於港口企業盤活資産、擴大融資功能、增強發展能力,更是創新港航建設投融資體制的積極探索。

  “40分鐘完成港口碼頭産權證辦理,4天2000萬元抵押貸款到賬。這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獲得第2張“港口碼頭”産權證的安徽中洋金順港口碼頭董事長虞文金告訴記者,下半年打算再增2台門機,提升碼頭等級。據左年文介紹,這項工作已逐步常態化,將在全港範圍內開展碼頭産權登記。

  去年10月,馬鞍山又在全國率先實現港口岸線有償化使用。“我們對全市10家碼頭岸線進行了評估,長江太平府港區200米岸線使用權在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以607萬元成功出讓。”左年文説。這一創新舉措,以招拍挂的方式實現港口岸線有償使用,讓市場在岸線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有利於實現港口資源效益最大化,進一步促進港口經濟健康發展。

  合肥:探求巢湖綜合治理新路

  大型湖泊綜合治理是浩大系統工程,也是世界性難題。目前國內湖泊治理的理論、技術等都處於探索之中。巢湖綜合治理思路清晰,敢於創新創造,科技含量高、資金使用效率高、運作體制高效,治理進程和效果超出預期,為全國湖泊水系綜合治理作出了示範

  天空蜀嶺遙遙出,日落巢湖浩浩來。

  巢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最大水域面積約825平方公里,流域內大小近90條河流在湖泊調蓄後經裕溪河注入長江。

  巢湖也是全國重點防治的“三河三湖”之一。作為受人類干擾強烈的大型淺水湖泊,巢湖長期以來水污染嚴重,水體富營養化和藍藻頻繁迅速爆發。而如今,涓涓清水,匯入湖泊;巢湖岸邊,綠植疊翠、水鳥飛翔;環巢湖旅遊大道上、濱湖國家森林公園內,遊人如織。八百里巢湖美麗生態畫卷正在展開。

  “2012年合肥全面啟動環巢湖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工程。2014年7月,巢湖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被列入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2015年8月,環巢湖獲批創建我國首個國家級旅遊休閒區。這兩張‘國字號’名片是對合肥近年來‘生態優先、城湖共生’理念的充分肯定,是對巢湖綜合治理創新實踐的高度認可。”合肥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鐘俊傑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僅僅幾年,巢湖的治理進程和效果為何就能超出預期?“這首先得益於行政區劃調整後,合肥市委、市政府的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和高位推動。”合肥市發改委綜合處處長范觀兵介紹説,2011年8月安徽省行政區劃調整後,巢湖成為合肥市的內湖。合肥由此確定“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發展定位,成立了環巢湖生態示範區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巢湖綜合治理的頂層設計和統一指揮。

  從此,巢湖綜合治理拉開大幕。合肥在理論體系、體制機制、關鍵技術和工作方式上大膽改革創新,積極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大湖治理新模式。

  “首先在理論體系上,深入分析巢湖水污染形成原因,對症施策,形成清晰的治理思路。最終明確了‘控制增量、削減存量、擴大容量’的總體策略和分區策略,著力實施環巢湖道路橋梁、防洪、航道、河道整治、生態修復、生態農業、入湖截污、旅遊開發等八大工程。”合肥市環巢湖辦工程師宋兵説。

  體制機制上,嚴織密布制度網,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高效運作。對工程調度實行“週報告、月調度、季檢查”,開展第三方巡查。對重大項目跟蹤審計,全程廉政監督。

  關鍵技術上,從控源截污、流域治理和能力建設三方面歸類創新,形成了符合巢湖特點的技術體系和核心技術。比如,控源截污方面,整合了包括多種污水處理工藝在內的點源收集處理技術,包括雨水促滲等在內的面源污染防治技術等。

  “巢湖綜合治理,帶來的不僅僅是巢湖水質變好,也促進了環湖農林牧漁花木産業的優化升級;更為重要的是,提升了合肥整個城市面貌和産業結構。”合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楊森説。

  採訪組成員: 本報記者 徐立京 白海星 許紅洲 文 晶 喬金亮 溫寶臣

  執筆: 許紅洲 本版編輯 喻 劍 陶 玙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