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八百里巢湖美如畫

  • 發佈時間:2016-03-22 05:45:2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巢湖——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全國重點防治的“三河三湖”之一,最大水域面積約825平方公里。多年來,巢湖的水質,不僅牽動流域內每一個人的心弦,也是歷屆政府關注的重點。2012年,隨著行政區劃調整的完成,巢湖成了合肥市的內湖,合肥市委、市政府圍繞打造“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城市發展規劃,全面啟動環巢湖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工程。2014年,巢湖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後,治理力度進一步加大,綜合效益也進一步顯現。

  “河長制”為生態修復護航

  2月24日,記者驅車70多公里,沿著濱湖大道,從田園牧歌的東半湖到高樓林立的西半湖濱湖新區。一路上,左手邊,是煙波浩渺的水面,早春的太陽照在水汽氤氳的湖面,水天一色,蔚為壯觀;右手邊,一會兒閃過農田,一會兒閃過村莊,正月裏的紅燈籠在“農家樂”的門楣上喜慶地搖晃著。微微起伏的山巒,鱗次櫛比的高樓,由遠及近,仿佛畫中游。

  “再過一個月來,油菜花開的時候,那才叫一個美!”在巢湖市烔煬河濕地公園停車場門口賣薺菜的大娘不和我論菜,倒論起美來。巢湖市重點工程局水環境科科長姚俊傑告訴記者,烔煬河是巢湖的一條重要支流,在入湖口依照原有生態加以整修的這2萬畝濕地公園,是通過水源預處理、人工濕地及河道原位自凈系統的凈化作用,去除河水中的氮、磷和有機質,使改善後的水質達標後進入巢湖。

  而在記者行車途中,龜山濕地公園、丁崗河濕地公園、孫村濕地公園、花塘河生態濕地工程、濱湖濕地公園……大大小小的生態濕地修復工程,像一條璀璨的項鍊繞著巢湖,大大提高了巢湖支流入湖的水質,涓涓清流,終將為巢湖水質改善作出貢獻。

  這些工程,正是合肥市總投資500億元的環巢湖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的一部分。這項浩大的工程從2012年11月開始,分成5期實施,截止到2015年11月底,一、二期工程累計完成投資近140億元。

  為了讓治理成果出實效、見長效,2013年,合肥市在全國首創“河長制”,由各縣(市)區、開發區黨委主要負責人擔任轄區內18條主要河流的“河長”。“河長”實行屬地管理,對所負責河道日常管理、水環境持續改善和跨界斷面水質達標承擔領導責任。根據要求,各河長要組織制定並落實河道治理計劃,負責河道的日常巡查與管理工作,推動本轄區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項目建設,協調解決河道治理中的有關問題。同時出臺《合肥市“河長制”考核辦法》,建立“河長制”巡查長效機制。隨著管理向支次溝渠延伸,目前全市納入“河長制”管理的河道已達120條。

  在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下,2014年,巢湖流域11個國考斷面7個達標,創歷史最好水準。2015年以來,入湖主要幹流水質進一步好轉,共有77次國控考核斷面達標,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次,未達標的大部分斷面總磷、氨氮、COD平均濃度比上年同期下降。

  啃下面源污染“硬骨頭”

  面源污染始終是流域治理的一大難題。

  在巢湖市中垾鎮濱湖行政村,記者在銀鑫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番茄大棚裏見到了社長沈華宇,一見面他就跟記者大談起“肥料經”:“過去我們這裡是一油一稻或一麥一稻的生産模式,主要靠化肥農藥,收入還低,一畝最多收入3000元。現在我們改成一季稻一季番茄,用有機肥,不僅肥料流失少,收入還大大提高,一畝能收入20000多元!”

  鎮農業綜合服務站副站長劉迎春説:“有機肥肥力長,肥效好,還不易流失。等番茄季節結束了,不需要另外施肥,接著種一季晚稻,晚稻品質也會更好。這種耕作方式克服連作産生的生理病害障礙,提高了中垾番茄的品質,我們中垾的番茄是申請了地理標誌的,遠近聞名!”

  據了解,中垾鎮番茄種植面積穩定在1萬多畝,年産量達65000噸,主要銷往合肥、蕪湖等周邊城市及上海、江蘇、陜西等省市,2015年全鎮番茄銷售收入2.46億元。

  巢湖邊的農業耕作模式不僅有農民在自發地調整摸索,有計劃大規模的專業實驗也在進行中。在巢湖市烔煬鎮唐嘴村西宋圩,總面積2500畝的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試驗區,正通過“一創、兩減、三迴圈”的模式實驗控制面源污染。“一創”即創新耕作制度,推廣“稻鴨共育”等生態生産模式。“兩減”,一是化肥減量替代;二是化學農藥減量控害。“三迴圈”,一是構建“秸稈還田變肥”的農作物廢棄物迴圈利用體系;二是構建“農田排水—生態攔截—農田用水”的水肥資源迴圈利用體系;三是構建生態農業“高技術—低污染—高品質—高收入”的效益良性迴圈體系,形成生態鏈、價值鏈、産業鏈迴圈發展的區域中迴圈。

  巢湖市農委菜籃子辦公室主任余根山向記者介紹,根據安徽農業大學對項目的評估檢測,生態種養,畝均減少氮磷肥使用量3.0千克,降低農藥使用量30%,畝均增加收入300多元。化肥減量,氮磷肥總施用量較上年下降16.2%,畝均節約肥料成本15元。試驗區100%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大幅降低對農産品和環境的危害,畝均節約生産成本40元。“這個實驗項目到2017年結束,到時候我們就可以有一整套控制面源污染的有效方法了!”

  合肥市在《加快推進現代生態迴圈農業發展的意見》和5個配套實施方案中提出,要加快構建産業佈局優化、利用迴圈高效、産品清潔優質、環境持續改善的現代生態迴圈農業體系。或許,烔煬鎮實驗區的經驗將為此作出貢獻。

  生態環保聯防聯控

  巢湖,雖是合肥的“內湖”,但不僅有裕溪口通往長江,還有萬千“毛細血管”和周邊流域“血脈相通”,更有大氣、煙塵時時在沒有阻隔地流動。因而,巢湖流域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從一開始就立足自身,同時也關注周邊。

  合肥市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中率先達到95%;合肥是目前全國唯一城區擁有兩個國家級森林公園的城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連續兩年召開大氣污染防治“千人大會”,編制大氣污染防治項目清單,出臺年度考核細則,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主動戰、持久戰;大力推廣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完善“戶集、村收、鄉鎮轉運、集中處理”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大力建設垃圾焚燒廠和固體廢物處理廠;單位GDP能耗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目標……

  取得這些成績的同時,合肥市也深知,生態系統,規模越小越脆弱,規模越大,性徵才越穩定。在生態環保聯防聯控方面,合肥市與合肥經濟圈城市、長江中游四省會城市、長江沿岸中心城市簽訂環境聯防聯治合作協議,共同面對環境問題。在合肥經濟圈,推進環境同治,強化節能環保指標約束,實施區域內重污染企業治理設施升級改造,加快巢湖水利項目、大別山生態水源保護項目建設,開展豐樂河等20個中小河流治理。在長江中游四省會城市,推進“黃標車”數據庫資源共用和核發機動車環保標誌互認工作,加快建立環境信用“紅黑榜”制度,推動建立環境信用資訊共用互認機制。

  八百里巢湖,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還在加快。記者從合肥市發改委獲悉,合肥市已會同巢湖流域其他4市梳理謀劃産業升級、迴圈經濟、生態環保等10大類367個項目,總投資4135億元,為示範區建設提供重要支撐。與此同時,為加快推進合肥市1.14萬平方公里全域生態治理,一個近1200億元的環巢湖綜合治理、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等所有計劃也在謀劃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