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破柑橘滯銷困局看科技如何發力

  • 發佈時間:2016-04-20 01:30:5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吳佩楊娟

  今年春天,對於湖南省溆浦縣大江口鎮合龍村柑橘種植戶賀顯春來説並不好過。柑橘豐産之後的滯銷,令他頭疼不已:“柑橘賣不動,不僅是品種,還有病害等許許多多問題,説白了,對我們農戶來説,最缺的還是科技。”

  同一時節,500多公里之外的湖北省秭歸縣郭家壩鎮鄧家坡村種植的柑橘,卻一點都不愁賣。“我們的柑橘錯峰上市,品種好,品質高,一年有9個月可以生産,價格一點都不低。”村支書何明國對記者説。

  為什麼同樣是柑橘豐年,兩個柑橘之鄉的産業發展差距會如此之大?科技在柑橘産業的發展中究竟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日前,記者進行了相關採訪。

  1

  品種落後、技術陳舊多因素導致柑橘滯銷

  説起懷化地區及我國部分地區今春的柑橘滯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柑橘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鄧秀新分析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氣象災害的影響。柑橘生長各階段所需雨水不一樣,採摘前需要控水,水分過多會影響柑橘的酸甜度,也不利於儲存和運輸,而去年南方的連續降雨,影響了柑橘的品質和采收運輸;另一方面,對於湖南的一些地區來説,當地的柑橘品種相對較老,新技術也不夠到位,影響柑橘的品質。”

  “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湖南省的柑橘在品種改良方面相對滯後,品種更新速度跟不上市場需求的變化。”據湖南省農委經作站副站長丁偉平介紹,湖南的果園大多建於上世紀80~90年代,基礎設施落後,品種也比較落後,老品種佔70%以上。“如果按照湖南600多萬畝柑橘面積來計算,20年一個週期,每年需要改造的果園達到了30萬畝左右。未來我們要進一步推廣、開發、選育、引進新的優良品種。”

  新技術推廣應用的緩慢,也是導致湖南部分地區柑橘滯銷的另一原因。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湖北宜昌地區柑橘豐年不愁銷的原因之一,正是廣泛應用了一項新技術——柑橘交替結果技術。具體來説,如果一個柑橘種植戶有兩個橘園,可以分為“生産園”和“休閒園”,二者採用“輪休”的方式,今年讓一園多結果,另一園養好樹,第二年再輪換。

  “柑橘交替結果技術,可以使柑橘産量和品質提高,也可以調節大年過剩、小年不足的問題,産出投入比明顯優於傳統結果方式,實現整體上的穩産、增産和增收。”丁偉平感慨説,“我們湖南是柑橘大産區、老産區,卻不是強産區,特別是現代技術推廣和果農的科學意識薄弱,大湘西地區比較突出。這項技術,在我們湖南並沒有推廣開來。”

  2

  根據市場改良品種科學佈局種植區域

  地處三峽庫區的秭歸縣,種植柑橘歷史悠久,是我國有名的柑橘之鄉,這裡家家戶戶都種柑橘。然而,這裡的柑橘也曾面臨過滯銷的問題。

  “從2003年起,我們與柑橘産業技術體系專家合作,根據當地的特點,進行品種改良。現在我們村種植的柑橘80%都是紅肉臍橙、倫晚臍橙兩個晚熟品種。錯峰銷售,基本不愁銷路。過去錯峰銷售是靠保鮮存儲,現在則是真正靠品種。”何明國對記者説,品種改良之前一斤柑橘只能賣1~2元,現在則是3元多,經濟價值變成了3倍,種柑橘一畝地産值在2萬元左右。

  “對比湖北柑橘的熱銷,今年的滯銷讓我們看到了問題所在。其實不是所有的品種都滯銷,同一品種在不同地方表現也不一樣。如果採取一定措施,可以避免或降低損失。”國家柑橘改良中心長沙分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教授、博導鄧子牛分析認為,湖南屬於亞熱帶地區,冬季從北到南都有一定程度的霜凍,氣候決定湖南不能種植太晚熟的品種。

  據了解,目前湖南種植的柑橘品種中,80%多是中熟品種,早熟和特早熟的品種産量不到全省柑橘總量的20%。而早熟品種幾乎沒受滯銷的影響。“可以説,品種改良迫在眉睫,湖南應該加大早熟、特早熟品種的選育和推廣力度,同時還要加強優勢特色品種。”鄧子牛告訴記者,此番滯銷其實對優良品種影響不大,比如,優特品種冰糖橙、新品種錦紅、錦蜜都賣得很好,而傳統的老品種則滯銷嚴重。

  “對於我國的柑橘産業來説,一方面要品種改良,另一方面,還要加強科學佈局和規劃,適量控制柑橘的面積。”鄧秀新告訴記者,現在一些地區並不完全適合種柑橘種植,這些地區的柑橘在品質上也沒辦法保證,不如退耕還林,進行種植結構的調整。在保證適宜地區柑橘種植的品質的前提下,如果適量減少柑橘種植面積,反而能提高柑橘産業的整體效益。

  3

  應用整合技術,注重産後處理讓科技支撐全産業鏈

  實際上,對於種植柑橘的農戶來説,最需要的是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我希望,政府能夠多開展一些培訓活動,指導我們這些果農,同時對病蟲害情況進行監測、提醒。我還希望政府支援建立標準化的示範果園,給農戶做出樣板和示範。”賀顯春期盼道。

  據了解,目前在一些地區柑橘生産存在兩個問題,一方面,農民施肥具有隨意性,施肥種類單一,絕大部分施用化肥,有機肥用得少,但化肥大量施用後,會導致土壤酸化。國家柑橘産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湖南農業大學教授謝深喜曾測試過湖南的400個柑橘園,結果表明,大多數果園pH值下降,酸化使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成活率低,柑橘吸收土壤中的營養成分減少,品質會受影響。另一方面,柑橘種植的間距以及樹冠的管理和修剪不科學,沒有“讓每一個果實都親吻到陽光”。目前大湘西懷化一帶有的一畝地種植密度高達60~80株,因此,謝深喜建議橘農降低種植密度。

  湖北省宜昌市曉曦紅柑橘專業合作社正是柑橘整合技術的受益者。合作社種植了5000多畝柑橘,輻射10萬畝,年産柑橘8萬噸,産值2.3億元。如今,曉曦紅品牌遠銷俄羅斯等地,出口量還在逐年增加。而合作社制定的曉曦紅蜜橘標準,現已上升為湖北省標準。

  “柑橘從種到收,包括後期的貯存,整個産業鏈都需要科技,需要標準化,必須要用整合技術來支撐産業的發展。這些年來,我們在柑橘産業體系專家的指導下,基本實現了柑橘的全年採摘。在生産中,共應用了14項整合技術,現在,我們重點在做産後處理,利用了一些新技術加強柑橘的保鮮貯存,柑橘基本不愁銷路。”合作社總經理張俊仁對記者説。

  針對其他地區同行柑橘滯銷問題,張俊仁表達了看法:“近期湖南一些地區柑橘滯銷,我認為,除了氣候和病害的影響外,與它們的技術也有關係,尤其是産後處理的問題,一定要有新技術。只有加強品牌建設和産後處理,這樣才能應對柑橘的大小年。”

  “柑橘有大小年之分,存在滯銷是正常現象。實際上,對於滯銷地區來説,柑橘産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産後處理。”鄧秀新認為,在柑橘生産中,眼下許多地區首要解決的是産後技術。他建議,在今後的發展中,各地必須要將柑橘果實進行分類,將好的果子選出來,分級銷售和包裝,掌握和運用先進的保鮮貯藏技術,爭取能夠錯開季節上市,這樣才能獲得較高的利潤。與此同時,各地還應該加強優勢品牌的建設和培育,走特色品牌化戰略。

  “柑橘雖是傳統産業,但也是不少貧困地區的支柱産業。對柑橘産業的支援只能加大,不能弱化。”對於柑橘産業未來的發展,謝深喜希望,政府、廣大果農及和農技人員能通力合作,形成一個從品種選擇到生産管理到銷售、運輸、倉儲都到位的科技服務鏈。同時政府要出臺政策,投入真金白銀,支援農民品種更新、技術更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