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贛鄱綠意濃 創新育春蕾

  • 發佈時間:2016-04-19 05:45:0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江西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唯一全境納入國家第一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省份,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近年來,江西堅持走生態優先的發展之路,著力打造“美麗中國的‘江西樣板’”。在諸多領域積極先行先試,努力突破發展瓶頸。他們的許多創新之舉既結合了自身實際,又具有可複製推廣的特點,對於長江流域乃至全國其他省份而言,都有可借鑒之處——

  創新規劃,生態與科技、産業、城市融合一體——

  南昌:圈層式打造“最美高新區”

  高新區或經濟開發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主引擎”。作為一地資源集聚、最具活力的經濟實體,高新區或經濟開發區的“吸金”和“造金”能力,往往被擺在了第一位,而生態保護、環境改善以及與周邊群眾生活和諧共用,常常被遺忘或淡化。南昌高新區為保住天賦資源,創新地進行“圈層式佈局”,並以強大的決心和定力堅持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優美的生態環境最終成為新名片,南昌高新區也在快速發展中有力地證明了,保護生態和發展經濟並不矛盾

  3月11日一大早,趁著明媚的春光,家住南昌城區的張曠怡帶著一家老小來到瑤湖郊野森林公園,盛開的五顏六色的荷蘭鬱金香讓6歲的女兒興奮不已。“我們是瑤湖公園的常客,綠地沙灘、一湖清水,讓人身心愉悅。”張曠怡笑著説。

  瑤湖位處南昌高新區,水域面積2萬多畝,是南昌城內最大湖泊。以生態補償機制實現“人放天養”提升了瑤湖水質後,南昌高新區管委會又投鉅資建設了瑤湖郊野森林公園,如今已經成為南昌市民週末休閒的好去處。

  南昌高新區北依贛江,懷抱瑤湖、艾溪湖和青山湖,具有獨特的生態優勢。如何守護並保養好這份“天生麗質”?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比翼齊飛?這是南昌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邱向軍工作8年來思考最多的問題。

  “學習許多國內外先進園區規劃後,我們認為必須樹立高遠目標,就是要建設中國最美高新區和中部一流的生態科技新城。”邱向軍接受《經濟日報》採訪組專訪時説,“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高起點高標準統籌規劃,把工業文明、生態文明和城市文明做成一篇大文章,突出彰顯我們的生態魅力”。

  新思路反映在新規劃上。南昌高新區深度考察北美五大湖區,重點學習借鑒西雅圖、溫哥華等世界濱湖臨海一流城市的規劃理念,從空間形態入手,創新性地提出“圈層式”佈局,全力打造“科技、産業、生態、城市”四位一體融合發展的瑤湖生態科技新城。

  圍繞瑤湖,新城第一圈就是瑤湖郊野森林公園,臨瑤湖300米至1000米核心區域,規劃為18平方公里的環湖生態景觀及休閒區。第二層近湖區域為公建,重點佈局研發機構、大學及體育運動中心等。第三層遠湖區域為人才公寓等。第四層區域為科技園,規劃佈局戰略性新興産業,重點打造光電、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製造、軟體服務外包等專業園區。

  這種圈層式佈局規劃,在國內高新區建設中是創新之舉。一是因為大多數開發區或高新區不具備“抱湖入懷”的天然資源;二是因為要想實現“四圈層彼此不干擾”,需要“強大的控制能力”。

  很多經濟開發區或高新區在招商引資中,出於對重大項目、重要企業的渴求,往往會放棄規劃、放棄原則。當初南昌高新區拒絕眾多想開發艾溪湖及周邊地塊的投資商,反而大手筆投資打造艾溪湖森林濕地公園時,也曾有許多人不理解。但如今,優美的生態環境已然成為南昌高新區的一張新名片,成為吸引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新加坡瑋仕教育集團等諸多中外大企業大集團入駐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産業選擇上,南昌高新區同樣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處謀勢、新處落子。這裡正在以晶能光電(江西)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獲得2015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的硅襯底LED技術為核心,迅速形成産業鏈,打造“南昌光谷”;正在以美國西雅圖波音試飛機場為藍圖,建設大飛機試飛基地;正在以“夢想街區”為平臺,創建“雙創”大本營。來自國內外的各類人才快速集聚,夢想在孵化中開花結果。

  南昌高新區強大的控制力來自哪?

  邱向軍的答案是,“高遠的目標和定位,決定了我們的追求和責任。中部地區後發優勢明顯,必須用新理念謀劃新産業、謀求新發展。沉住氣、靜下心,前行的腳步才能更穩更實”。

  創新機制,破解長江水環境治理、非法採砂焦點難點——

  九江:強化管護確保清水入江

  要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就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沿江各地都要把水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積極推動和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落實,形成共抓大保護的強大合力。當前長江沿線河湖保護管理中仍存在侵佔岸線、非法採砂、局部水體污染嚴重等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此必須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法制建設。江西去年開始在全省全面實施“河長制”,九江、南昌實行河道砂石統一經營管理,在具體實踐中摸索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強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何謂“九江”?眾水匯集之地也。

  “九江過境水資源豐富,長江江西幹流全部152公里岸線和鄱陽湖近三分之二的水域面積都在九江境內。九江水好、鄱陽湖水好,進入長江的水才能好。”九江市水利局總工程師陳愛民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近年來,為確保清水入江,九江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積極轉變治水、管水理念,堅持執法與制度建設並重,專項整治與長效機制結合。尤其是在實施“河長制”和長江採砂統一管理上,走出了值得其他省份學習和借鑒的新路子。

  3月12日,記者來到九江星子縣白鷺鎮長虹港河段。長虹港河段三級河長、河東村支書黃金保告訴記者,鎮裏連接了“易信群”,傳送河道管護資訊,落實河道清污保潔。一旦發現有危及河道生態環境的行為就拍照上傳,由環衛部門進行執法。

  “‘河長制’把河流水質達標責任具體落實到人,考驗執行力,強調系統化。”星子縣總河長、縣委書記嚴盛平説。作為去年1月被水利部列為全國第一批河湖管護體制機制創新試點縣,星子縣制定了河長領導機制、部門責任制、河道管理和考核制度,搭建了資訊化管理平臺,分級抓落實,確保高效運作。比如説,縣鄉(鎮)設立河長辦公室,完善了監督崗、河長職責、水系圖、易信群資訊流程圖、巡查工作制度等9項軟體規範,明確了工作流程和職責,形成了全縣從上到下共管共護的新格局。

  同樣,九江採砂管理新模式在全國開創了統一管理的先河,為長江流域採砂管理提供了許多經驗。長期以來,由於採砂管理粗放,長江河道普遍無序開採,非法採砂屢禁不止,對長江水生態、航運及防洪造成極大破壞。2009年5月,九江市委、市政府開始對鄱陽湖採砂實行統一管理,2013年12月決定對長江九江段開展河道採砂管理綜合整治。

  “統一組織領導、統一開採經營、統一規費徵收、統一綜合執法、統一利益分配”是九江採砂統一管理的基本內涵。健全法規、完善政策是九江採砂管理取得成效的關鍵。針對現行採砂管理政策法規存在的盲點,九江結合實際,在採砂管理地方性規章方面做了許多探索。比如,對長江九江水域所有採砂船舶(機具)實施嚴格集中停靠管理,對過剩採砂船舶實施切割淘汰處理等,效果非常明顯。

  “長江河道採砂是管理重點和難點,必須加大水行政執法工作力度,開展專項執法活動,解決多頭執法、重復執法、執法缺位等問題。”江西省水利廳副廳長廖瑞釗説,江西將啟動《江西省河道採砂條例》立法工作,始終保持對非法採砂的高壓嚴打態勢。

  長江九江段目前採砂管理實現完全可控,還在於九江充分發揮贛鄂皖交界水域執法合作聯動機製作用,積極開展跨區域、跨系統綜合執法。《經濟日報》採訪組了解到,長江幹流河道涉及10多個省份,不少省級邊際交界水域非法採砂現象時有發生,難以管控。要解決好這一採砂管理“沉疴痼疾”,“九江模式”值得借鑒,就要從整合執法力量和加強區域合作方面“對症下藥”,協調加強長江採砂管理區域合作與涉砂各部門聯動,形成強大合力,從而開創長江河道採砂管理工作新局面。

  創新理念,做好生態加減法,提高群眾幸福指數——

  武寧:山水間崛起“最美小城”

  面對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生態資源,必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始終堅持把生態優先放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去審視、謀劃和推動,因地制宜地培育壯大與生態環境相輔相成的現代産業,實現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共生共贏。山區縣、庫區縣、移民縣武寧的成功實踐説明,生態保護與加快發展是相得益彰的,“綠、富、美”三者完全可以一起實現

  九江市武寧縣是贛西北的一個山區縣、庫區縣、江西省最大的移民縣;武寧也是一個生態大縣,森林覆蓋率達72.1%,廬山西海水域46萬畝中的34萬畝在武寧轄區內。

  江西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區,而武寧是江西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樣板。綠色崛起的“武寧模式”是怎樣實現的?

  春日裏的武寧西海灣濕地公園,玉蘭、茶花、櫻花競相開放,垂柳吐嫩綠,湖水漾微波;岸邊亭臺裏悠揚的歌聲傳來,更讓人多了幾分閒適與愜意。

  “西海灣濕地公園現在是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武寧整個縣城已被國家掛牌認定為4A級景區,這是對我們近年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極大肯定和鼓勵。”武寧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必香告訴《經濟日報》記者,4A級景區來之不易。

  武寧縣城內原有的朝陽湖是個死水湖,被人稱為武寧的“龍須溝”,連接新老城區的沙田河也水土流失嚴重。武寧下決心實施“一湖一河”綜合治理,從北京請來國家級專業團隊規劃設計,攔壩架橋,引入活水,把朝陽湖、沙田河、廬山西海連在一起,使得山、水、城、景融為一體。

  大手筆推進城市景觀建設的背後,是武寧以“保護好、建設好、利用好、治理好、推進好”為抓手,用心做好“生態加減法”的戰略謀劃。

  為保護好青山碧水,在山上,武寧明確提出“禁伐20年,呵護原生態”,全面封山育林。在湖區,依法依規對2.5萬隻網箱和345座養殖庫灣進行全面清理,實施大水面清水漁業。在農村,推進垃圾處理模式,全面推行綠色農産品生産方式,控制面源污染。在園區,2011年以來先後關停47家有污染的企業,對工業園區企業實行環保一票否決。

  “保護好治理好的同時,還要思考怎麼樣建設好利用好推進好,怎麼樣把自然財富變成經濟財富,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強勢,把山水武寧同時建成老百姓滿意的幸福武寧。”武寧縣委書記瀋陽説,武寧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實行“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促進三次産業融合發展、綠色發展,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走進羅坪鎮長水村,這個2007年率先試水林權改革的“全國林改第一村”,如今又發生了許多新變化新故事,生態旅遊、生態休閒農業正在迸發出蓬勃的活力和財富。紅豆杉種植合作社、養蜂專業合作社、七里溪生態山莊等已經形成了集生態觀光、旅遊住宿餐飲、養生體驗、休閒度假等為一體的生態旅遊産業體系,去年全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12700元,僅旅遊一項就每人平均增收3700元。

  與此同時,武寧堅持依託生態強工業,建設生態工業園。突出做大綠色光電、礦業經濟、生物醫藥三大支柱産業,狠抓産業轉型升級。特別是作為傳統優勢産業的綠色光電産業,已經由生産毛管、玻管向生産整燈、花燈、LED燈、電子顯示屏等高端産品轉變。

  “我們的綠色發展是堅持以民生導向為基礎的,每個武寧人都是生態文明的建設者和綠色崛起的推動者,也都是生態和經濟雙贏的共用者。目前武寧已經形成了全社會合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我們正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好。”瀋陽説。

  採訪組成員:本報記者 徐立京 賴永峰 許紅洲 喬金亮 溫寶臣 劉 興

  執筆:許紅洲 本版編輯 陳 艷 楊開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