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當“米遇上魚”,農民有了更多獲得感

  • 發佈時間:2016-04-19 02:31:3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振中

  一碗特色魚粉,是“魚米之鄉”湖南的生動寫照。

  湖南人對“魚米之鄉”的自毫感,並不僅僅在於“稻米産量和淡水魚産量常年在全國排名第一”的數量上的佔有度,更在於通過轉方式、調結構尋求“數量品質並重”所帶來的獲得感。

  對於蘇仙人,這種獲得感感知地更加實在。一碗魚粉,既增添了生活上的幸福感,又帶來了收入上的獲得感。

  “無魚粉不成早餐”,當地人生活上的有滋有味都是從早上一碗魚粉開始的,這是物質上的幸福感;對一碗魚粉“原態製作”的堅守,讓非物質文化遺産“活而不僵”,這是精神上的幸福感。而收入上的獲得感則更明顯,通過發展魚粉産業,把自己田裏土裏塘裏原本用來養家糊口不起眼的産品變成了大産業,收入倍增,農民才有了實質性的獲得。

  然而,這種獲得感到底是從哪“獲得”的?通過摸索實踐,蘇仙區的回答是:種養加一體化。

  “米遇上魚”才會讓種養發生真正的“化學反應”。魚粉製作所需要的原料糙米,以前當地人不想吃更不想種,許多田地無奈荒廢,即使種植稻米一般也只是當作口糧,其價值也不會提升。而當“米遇上魚”,魚肉成為米粉所需要的“碼子”(佐料),一方面帶動了當地人種植稻米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又擴大了生態魚的養殖規模。

  “種養遇上加工”才會使農業的效益得到極大提升。“手藝用傳統的,工藝用現代的”,借助加工手段,魚粉製作效率大大提高,産能提高了10倍,當地魚粉産業才得以走出當地,走向全國。

  稻米、魚、茶油、豆油、辣椒、蔥,這些都是農民身邊司空見慣的東西,它們一旦融合,“種養加”離農民越近,農民的獲得感就越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