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把重金屬從稻米中“趕”出去

  • 發佈時間:2015-11-16 05:31:5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張振中楊娟

  兩年多前,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區清水塘街道辦事處九塘村村民劉清蓮常常面對著被污染的耕地發問:這地還能治好嗎?據環保部門披露,在包括九塘村在內的清水塘片區,受重金屬污染影響的變性土地面積為34.41平方公里。

  如今,劉清蓮的疑問正得到解答。近兩年,隨著部省合作頂層設計、整合專家創新技術、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攜手具體操作,各方參與防鎘治鎘,長株潭地區170萬畝被污染耕地正在得到有效治理、相信將迎來新的生機。

  來源複雜:污水灌溉或為主要原因

  以鎘為首的重金屬污染到底源自哪?在今年3月29日全國專家來湘“會診”鎘污染時,許多專家都給出了科學的分析。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區劃研究所研究員陳世寶説:“重金屬污染來源複雜,包括自然來源、人為來源、農業源。”

  在若干種來源中,到底誰的危害程度最大?根據已有的調查、試驗、檢測,不少專家指向了水污染。

  中國農科院農田灌溉研究所李中陽博士認為:南方稻米重金屬污染途徑主要是污水灌溉。被污染的水流入湘江,而湖南相當一部分稻田都引用湘江水灌溉。

  讓湖南省農科院教授柏連陽擔憂的是,時至今日,湖南農田鎘污染仍然存在,集中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局部污染,範圍小但污染程度高,像株洲的清水塘鎘污染;另一種情況則為區域污染,污染程度小但污染範圍大,如湘潭、湘陰、攸縣等農田鎘污染,湘江灌溉水鎘帶入等。

  分區作戰:邊生産,邊治理

  “這是世界性難題,也是世紀性難題。”湖南省農委主任劉宗林坦言,重金屬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

  有些環保專家表示,要把重金屬從稻米中“趕”出去,在污染地區採取休耕、輪耕或“生態移民”的方式,停止農業生産活動。然而,越來越多的專家理性地認為,對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説,保障糧食有效供給和品質安全同等重要,不能因噎廢食,要走“邊生産、邊修復、邊治理”的路子。湖南省農環站站長尹麗輝説,作為水稻大省,首先要完成一個現實課題——通過治理,在被輕中度污染的耕地上生産出符合衛生品質的大米。

  長株潭地區作為修復治理稻米重金屬污染的主戰場,其170萬畝被污染的耕地被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污染,分區治理,對症下藥。

  在76萬畝達標生産區,選種低鎘積累的水稻品種、採取措施修復耕地,確保稻米鎘不超標。主要通過施用生石灰提高土壤pH值,同步推廣增施商品有機肥、噴施葉面肥、種植綠肥、深耕改土和優化水分管理等5項技術,降低土壤鎘活性,使稻米達到衛生品質標準。

  在80萬畝管控生産區,繼續種植水稻並進行品種替代,同時採取耕地修復措施,未達標稻米轉為非食用用途,實行封閉運作。在14萬畝作物替代種植區,不再種植食用水稻,進行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

  對症下藥:稻米達標率提高明顯

  在農業部環保所副研究員梁學峰看來,石灰治理主要是針對輕度污染施策,因為pH值6.5是一個分水嶺,通過施用石灰將土壤中的pH值提高到6.5以上,可以降低土壤中鎘等重金屬的活性。

  而針對中度污染,則採用化學鈍化等技術。就是利用研製出的各種鈍化劑,在水稻插秧前拋灑,通過長期治理,讓鎘等重金屬不遷移,不活躍,從而切斷向谷粒等部位遷移的途徑。

  “農業部、財政部從2014年起啟動了長株潭地區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試點。一年多來,經專家評估,土壤鎘有效態呈下降趨勢,稻米鎘含量達標率提高明顯。”劉宗林表示,要進一步控制污染源頭,展開過程防控,注重末端治理,形成一套低成本、易推廣、可複製的安全生産技術體系,為土壤恢復健康實施“治療”。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