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6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變各自為戰為協同作戰

  • 發佈時間:2016-04-19 02:30:5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于洪光呂兵兵

  3月底的一天,記者在沂蒙山腹地的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採訪時,孫祖鎮代莊村農民季懷忠告訴記者:“媳婦長期有病,俺家是村裏挂了號的貧困戶。去年村裏成立了合作社,發展大棚黃瓜,俺湊了兩萬塊錢就承包了這個佔地3畝的大棚。到現在賣黃瓜毛收入已超過3萬元了。”

  村黨支部書記劉乃君介紹,季懷忠承包的大棚總建設資金約15萬元。其中,合作社爭取項目資金折合約8萬元,沂南農信社為其提供了針對貧困戶的5萬元貼息貸款。

  “沂南黃瓜是沂南農業的最大品牌。沂南有近3萬貧困戶,通過這樣的方式,解決了投入問題;成立合作社解決技術和市場等問題。貧困戶可以實現當年脫貧,兩年致富,不僅摘掉窮帽,更能拔掉窮根。”沂南縣委副書記張雲超説。

  臨沂市委書記林峰海説:“季懷忠的脫貧之路,濃縮了一個小區域的農業農村發展之路。作為傳統山區和革命老區,臨沂貧困人口相對集中,脫貧攻堅的過程,既是農民致富的過程,也是貧困區域農業農村發展提升的過程。因此,臨沂推進脫貧攻堅,是以三農發展理念為指導,立足貧困區域實際,整合全市資源,規劃並實施覆蓋貧困人口及其周邊的‘區域整體脫貧綜合解決方案’,幫助該區域徹底拔掉窮根。”

  脫貧攻堅的過程,就是貧困區域的三農發展進程

  臨沂1984年被列為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時至今日,仍有貧困人口51.7萬,佔山東省貧困總人口數的1/6。

  林峰海分析,現階段臨沂貧困人口主要在農村,且多數集中在山區、庫區中的若干小區域內。脫貧攻堅的過程,就是該區域的三農發展進程。因此,站在新起點上抓扶貧,臨沂將脫貧攻堅作為統領三農工作的“一號工程”來定位,統籌全市資源,將扶貧與扶志、基層班子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文明行動等相結合,制定“整體脫貧綜合解決方案”,變“各自為戰”為“協同作戰”,實現“區域連片開發和綜合提升”。

  據臨沂去年底出臺的《全市打贏脫貧攻堅戰行動方案》,明確“既要摘窮帽,更要拔窮根”原則,提出實施“百千萬脫貧攻堅行動”和“雙16”推進計劃,完成“到2017年基本完成脫貧任務,2018年鞏固提升、全部兜底脫貧”的目標。

  “百千萬”包含兩個層面:在機關層面,選派百名縣級領導幹部包鎮、千名“第一書記”包村、萬名機關幹部包戶;在社會層面,號召百家強企幫鎮、千家電商幫村、萬家志願家庭幫戶。“雙16”推進計劃:在區域層面,把16個縣區作為一線指揮部,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確保如期完成脫貧任務;在行業層面,分線制訂特色農業、電商、旅遊、金融、易地搬遷、黨建等16個扶貧專項方案,明確牽頭部門和責任單位,確保各項扶貧政策、資金、項目精準“滴灌”到村到戶到人。

  堅持“六個結合”,為“區域整體脫貧”提供保障

  在海拔460多米的費縣朱田鎮崔家溝村舊址,村黨支部書記曹厚海説:“原先住在這大山裏,出去要20多裏路,吃水也困難。實施整村異地搬遷後,舊村原址加上周邊荒山,整理出了8000多畝土地,村裏成立股份合作社,統一領建現代農業園區。村民搬到了靠鎮駐地的新社區,自來水、暖氣入了戶,污水集中處理,多數到服裝加工園區上班,全村老少不僅整體脫貧,還一步到位邁進了城鎮化。”

  臨沂市市長張術平介紹,崔家溝、北王莊易地整體扶貧搬遷項目,實行了新型農村社區、加工産業園區、高效農業示範區和生態旅遊示範區“四區同建”,是臨沂落實“區域整體脫貧綜合解決方案”的典型案例之一。在實踐中,臨沂為將“綜合解決方案”落到實處,堅持了“六個結合”。

  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拔掉思想懶惰的根子。臨沂充分利用“沂蒙精神”這一傳家寶,扶起貧困人口自主脫貧的志氣,形成貧困群眾和貧困村集體“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氣神,實現各級“我要扶貧”和貧困戶“我要脫貧”同步合拍。

  扶貧與基層班子建設相結合,拔掉基礎不牢的根子。臨沂今年選派了2000多名“第一書記”,實現了貧困村全覆蓋,要求他們在任職期滿時,幫助配強村班子,新增村年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村莊實現“五通十有”,貧困戶整體脫貧。

  扶貧與現代農業發展相結合,拔掉致富無門的根子。臨沂統籌制定貧困區域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要求兩年內“每個鄉鎮培育一到兩個主導産業,每村發展一到兩個特色産業,貧困戶都有1個以上增收項目”。

  扶貧與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拔掉配套滯後的根子。臨沂“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統籌貧困區域交通、水利、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構建連通內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體系。

  把扶貧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拔掉村莊落後的根子。臨沂統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城鄉環衛一體化、發展農村生態旅遊等政策,在扶貧開發過程中幫助貧困村建設美麗鄉村,從內到外改善貧困人口的生活品質。

  扶貧與鄉村文明行動相結合,拔掉精神缺鈣的根子。抓住實施鄉村文明行動的契機,提升貧困戶思想道德素質,弘揚守望相助、扶危濟困、知恩圖報等傳統文化,通過先富帶後富、強村幫弱村、大戶幫小戶,營造互相支援、共同脫貧的氛圍。

  力促“五個轉變”,既要“摘窮帽”更要“拔窮根”

  在位於蒙陰縣垛莊鎮的清源農業電子商務扶貧示範園,返鄉青年劉元江靠著經營地瓜幹、花生、板栗等70多種土特産品,2015年營業額達到3000多萬元。示範園與32個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通過保底收購、股份合作、吸納就業、培訓創業和代銷服務5種合作方式,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蒙陰是臨沂的水源地,以山區丘陵地貌為主,生態環境優美,盛産優質特色農産品。因此,發展農村電商,讓優質農産品‘觸網’賣全國,帶動貧困農民致富,成為了蒙陰一條主要的扶貧攻堅道路。”該縣扶貧辦主任張廣寶説,“去年以來,通過技術幫扶、園區帶動、貸款支援等舉措,蒙陰電商數量發展到1200多家,帶動2100多戶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臨沂市委副秘書長、市扶貧辦主任徐仲聖介紹,在落實“區域整體脫貧綜合解決方案”的過程中,圍繞實現“拔窮根”的目標,臨沂針對各地實際,明確主要脫貧路徑,推動實現了“五個轉變”,打造了眾多脫貧攻堅樣板。

  在實施産業扶貧過程中實現由“扶生活”向“扶生産”轉變。圍繞本地特色農業、農村電商、鄉村旅遊等優勢産業,通過抓技能培訓,抓能人幫扶,抓項目帶動,把貧困群眾嵌入到産業鏈條中,掌握致富門路,共同發展。

  在實施搬遷扶貧過程中實現由“改窮貌”向“拔窮根”轉變。通過新型農村社區、高效農業示範區、生態旅遊示範區等共同建設,實現“一地生四金”:土地經營權流轉“獲租金”,扶貧資金入股企業“變股金”,就地打工“掙薪金”,資源入股合作社“分現金”。

  在實施金融扶貧過程中實現由“融資難”向“按需供”轉變。臨沂創新金融精準扶貧産品,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放“富民農戶貸”,給予5萬元的無抵押、無擔保、全額貼息貸款;對農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根據簽約幫扶貧困戶的多少發放“富民生産貸”,最高額度300萬元。

  在實施黨建扶貧過程中實現由“幫窮戶”向“結窮親”轉變。臨沂51.7萬名貧困人口成為了機關幹部重點聯繫戶,所有貧困村都有了“第一書記”,實現了“貧困村都有駐村工作隊,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

  在實施教育扶貧過程中實現由“富口袋”向“富腦袋”轉變。抓好貧困地區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確保貧困家庭孩子不因貧失學、輟學;整合各類培訓資源,提高貧困戶就業技能,增加貧困人口就業機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