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價補分離”攻堅糧價市場化

  • 發佈時間:2016-04-18 01:30:4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調查發現,近日,國家相關部門公佈,2016年,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專家表示,價補分離有利於化解我國糧食高産量、高進口、高庫存“三高”怪象,但同時也提醒,從“政策市”過渡到“市場市”,要謹防出現“賣糧難”。

  糧食“三量齊增”

  亟須結構性調整

  2015年中國糧食産量取得“十二連增”,糧食總量達62143.5萬噸,比2014年增加1440.8萬噸。豐收背後,糧食收儲面臨新矛盾。特別是我國對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實行托市收購政策,糧食庫存居高不下,呈現出生産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現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説,我國糧食庫存量達到歷史新高,但進口量同樣也不斷創新高,這是不正常的。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與國際糧價呈現出價格倒挂、糧食主産區與銷區價格倒挂。

  據了解,我國上一輪糧食改革始於2004年,當時的指導思想是走市場化道路,但對重點短缺品種在主産區實行最低收購價,以保護種糧積極性。實施範圍一開始是早秈稻、粳稻,2006年擴大到小麥,後來又對玉米實行臨時收儲。不管是最低收購價還是臨時收儲政策,都是一種托市收購,由國家來托底。

  2014年之前,我國三大主糧的收購價格都呈現出逐年提高的趨勢。以玉米為例,2008年在黑龍江省,玉米臨儲價格為每斤0.74元,而到了2014年達到每斤1.11元。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蔣和平表示,托市價格連年提高,直接助推了糧價上漲,下游深加工企業怨聲載道。另外,國內糧價大幅高於國際市場價格,進口衝擊嚴重,玉米體系內憂外患。

  在上述背景下,雖然我國玉米産量不斷增長,但是進口玉米和玉米的替代品也在不斷增長,我國自己生産的玉米沒有價格競爭優勢,不得不進了倉庫,現在玉米庫存可能是歷史上的最高水準。

  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在“第十三屆國際油脂油料市場論壇”上做報告指出,目前國內玉米庫存量在2.5億噸,稻穀庫存量在1億噸,國儲玉米庫存壓力巨大,僅玉米庫存成本費用每年在630億元。

  無論是從中國農産品市場運作情況來看,還是從中國糧食等主要農産品供給來源來看,二者均表明中國農産品供給側結構性調整與改革的迫切性。李國祥説,“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實現了價補分離,有利於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時又能完善農業保護政策。

  多位農業專家表示,目前玉米出現了結構性過剩局面,如果不進行供給端的結構改革,就難以應對農産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産成本“地板”抬升的雙重擠壓,無法緩解糧食産量、庫存量、進口量“三量齊增”的局面。

  目標價格操作、風控

  兩大難題待解

  目標價格改革試點,重要內容就是探索價補分離。當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國家將補貼直接給生産者。從農民、基層幹部和專家的反映來看,目標價格理論上很完美,但在我國人多地少、分散經營為主的國情下,糧食作物採用目標價格將面臨諸多障礙,其中實際技術操作和風險控制是目標價格面臨的兩大難題。

  市場價格和補貼方式是執行目標價格的兩個關鍵要素。大豆目標價格政策文件規定,大豆市場價是採集糧食收儲企業、大豆加工企業收購大豆的價格。從目前試點情況來看,農民反映較多的是不同的地區種植週期、成本都不同,對制定統一的市場價格存在很大疑慮。黑龍江省北安市新榮合作社社員孫守生説,北安市緯度較高,大豆産量比不上黑龍江南部的,而全省統一的市場價顯得不合理,“我們北邊的地區明顯吃虧”。

  補貼方式操作起來顯得更難。記者調研中,基層幹部反映最多的問題就是面積難核實、工作壓力大、數據易造假、農民不滿意。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説,目標價格遇到我國農業規模小且分散、種植戶多的具體國情,實際操作層面確實困難大、問題多。

  另外,目標價格改革遭遇風險防控難題。據王小語介紹,在2014年至2015年度大豆試點採價期間,主産區大豆價格呈現先高後低走勢,最高價時達到4600元/噸,採價期臨近結束黑龍江大豆均價約4060元/噸,最低價則為3600元/噸,後期出現“大豆難賣、企業不收”的狀況,購銷陷僵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蔣和平教授説,對於已經習慣了行政保護、缺乏市場意識的糧食産業來説,從“政策市”過渡到“市場市”將會是一個非常艱難痛苦的過程。特別是政策調整之初,失去托市價格作為“支撐線”與“基準線”,市場很容易出現新糧上市之初的“糧農惜售”與“企業慎收”、集中上市時的價格“斷崖式”下跌與“賣糧難”等現象,進而導致糧價波動。而失去了托市糧這個“蓄水池”,政府平抑糧價波動的物質基礎只剩下各級專項儲備糧,對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能力將大大減弱。因此,實行糧食目標價格制度可能意味著更高的市場風險。

  出臺配套政策

  謹防“賣糧難”

  隨著大豆、玉米等作物相繼實行價補分離政策,專家表示,下一步重點要謹防出現“賣糧難”。糧食市場從“政策市”到“市場市”需要政府制定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同時又要嚴格避免出現階段性政策“長期化”、應急性政策“機制化”,同時還應充分發揮我國糧食期貨市場的功能。

  價補分離在大豆政策已經先行。由於大豆價格持續走低,加之進口大豆衝擊,不少規模種植戶手中的大豆至今難以出售。近日,記者來到黑龍江省北安市鄉東安村程鵬文家中,200多噸大豆在前後兩個院裏堆成了“小山包”,藍色的帆布蓋在上面。為防止豆子因氣溫升高而發黴,程鵬文找來鄰居幫忙,把帆布掀開,讓豆子曬曬太陽,通通風。

  3月份開始,黑龍江省各地陸續進入備春耕之際。眼看別人家都備好農資,程鵬文卻緊鎖雙眉,他的農資還沒有著落。“你看這麼好的大豆,還是高蛋白的,咋就賣不出呢,以前收大豆的糧販子經常進村吆喝,現在都沒有了。”程鵬文説,去年流轉了1000多畝耕地,全部種了大豆,到現在一點還沒賣。“大豆賣不出去就沒錢買種子、化肥,真是急人。”

  程鵬文曾託人找了一個收大豆的企業來看,價格就給到每斤1.7元,按照這個價格就得賠錢。老程告訴記者,一畝大豆的種植成本500多元,畝産量約300斤,如果沒有國家補貼就等於白忙活。

  在北安市前進鄉二井鎮自和村村委會大院內,記者看到,裝滿大豆的編織袋碼得整整齊齊。村黨支部書記閆忠傑告訴記者,去年村裏種了6000多畝大豆,到現在都還沒賣出去。“往年的這個時候,差不多都賣完了,現在賤貴沒有收的,隨著天氣轉暖,容易壞掉。”

  據北安市農業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王德友介紹,去年全市大豆種植面積接近160萬畝,新型經營主體總産22萬多噸,到目前為止,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大豆沒有銷售。大豆不能變現,導致新型經營主體自籌春耕生産資金能力下降。

  五大連池市德農種業有限公司兼收大豆,其公司總經理張寒凝説,黑龍江大豆深加工企業基本上停産,而南方多用進口豆,對國産大豆需求意願不高,本地也受俄羅斯進口豆的衝擊。“收了之後走不出去,我們就得賠錢,農民現在也想賣,但我們不敢大量收購。”張寒凝説,現在大豆購銷市場非常冷淡,處於有價無市的狀態。

  玉米實行的價補分離和大豆目標價格政策相類似。蔣和平表示,下一步重點要防止出現“賣糧難”。糧食市場從“政策市”到“市場市”需要政府制定出臺相關配套政策,給予生産者、消費者相應扶持,同時又要嚴格避免出現階段性政策“長期化”、應急性政策“機制化”,導致“政策”再次替代“市場”。

  另外,受託市政策的影響,我國糧食期貨市場的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蔣和平建議,價格重新回歸市場後,企業可採取期貨經營操作及風險控制方法組合,參與期貨倉單、現貨保值與庫存期貨保值等期轉現和期現結合操作,抵抗價格波動風險。同時,還可以借鑒國外經驗,探索利用農産品期貨價格和波動指數開發新型農産品目標價格保險産品。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