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推進新型城鎮化要有更大作為

  • 發佈時間:2016-04-16 08:30:4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許偉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三大特點,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影響深遠。在安徽省糧食生産取得十三連增的大好形勢下,農村改革與發展正面臨重大的挑戰和良好的機遇。如何推進新常態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培育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催生新動力,加快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對化解農村危機,推進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在更大範圍優化生産要素配置、改善供求關係,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因此,推進新型城鎮化,思想認識要到位,農業産業要轉型,公共服務要作為,推進工作要主動,為廣大農民打造更廣的就業空間和穩定富裕的安居環境。

  推進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思想認識要到位

  1.有利於化解農村剩餘勞動力,釋放改革紅利。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趨勢。從安徽省的現狀來看,全省耕地總面積近9000萬畝,農村每人平均承包土地1.3畝,如果按每人平均經營耕地30畝計,相應只需要從事農業勞動力300萬;如按照每人平均經營50畝計,只需要從事農業勞動力180萬。推進新型城鎮化,不僅是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主渠道,更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村新型城鎮化發展,全面釋放改革紅利,有利於促進城鄉均衡發展。

  2.有利於推進農業現代化,補齊農業短板。相對於農民來説,收入短板是農村貧困的根源;相對於農業來説,産業短板是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安徽省現有貧困人口600多萬,主要居住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産,在資源與環境約束趨緊的形勢下,加快農村城鎮化,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拓寬就業空間、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活環境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農村就業結構調整、經營方式變革、生産要素優化的重要措施。推進農業現代化,需要農業勞動力有效離開農村進入城鎮,離開農業從事二、三産業,離開農業成為市民。這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3.有利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農業生産成本。安徽全省糧食連續13年增長,但農民增産不增收,農産品供給結構性持續過剩。因此,擴大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僅能有效降低農産品供給成本,增加農産品有效供給,同時,還能夠更好地改善和優化農産品供求結構。讓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城鎮,為農村改革與發展增添了活力。

  4.有利於提高農民生活水準,拓展需求空間。推進農民市民化、農村城鎮化,必將大大增加農産品的需求,改變傳統的自給自足的消費結構,帶動農産品消費結構的調整。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有利於提升廣大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水準,促進新型消費業態的發展,實現農村潛在需求向現實增長的有效轉變。

  5.有利於城鄉一體化發展,惠及民生。城鎮化發展,為農民變市民提供了發展空間。一方面,農民進入城鎮,為擴大農村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提高了勞動生産率,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另一方面,農民進入城鎮,增加了農産品消費,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拓寬了空間,進城農民享受城鎮先進的交通、醫療、文化、資訊等公共服務,不僅改善了生活環境,也為農民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環境。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打破了城鄉二元體制,有利於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農村社會和諧、健康發展,農村居民安居樂業、幸福生活。

  推進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必須堅持改革發展不動搖

  為適應新常態,推進農村城鎮化,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落實創新”、“加快發展”的要求,已初見成效,安徽省城鎮化率已超過50%。進一步鞏固發展成果,在新常態的新形勢下,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

  1.推進城鎮化要重特色、求實效。緊扣地方農村經濟和農業資源的特點,促進新型城鎮化與地方主體功能定位相結合,重點突出其産業的、功能的、生態的、文化的特色,使小城鎮成為就業的、舒適的、配套的、方便的立業安居之地。

  2.推進城鎮化要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農民進入城鎮,由一産走向二、三産業,農村經營方式、産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革。為保證積極穩妥,必須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所有權、放活經營權,推動適度規模經營,讓土地承包權所有者離開土地,進入城鎮從事新業態、新産業,讓農民有序、平穩離開土地。因此,要在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新型經營主體培育,促進土地流轉,有序推進土地規模經營,更好地發揮土地的産出效率,保障土地承包農戶的合法權益,實現産業與農戶的雙贏。

  3.推進城鎮化要與農業産業化同考。農村城鎮化是推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推進農村城鎮化,是促進農村就業結構、産業結構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升級的有效途徑,農業産業化是實現這一變革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利用農民市民化過程中消費、金融、勞動力三要素的相對集中,發揮體制機制創新的推動力,加快農業産業化的轉型升級,由市場決定生産,由消費引領供給,實現産業鏈的有效延伸,增加農民就業、創業空間。

  4.推進農村城鎮化要創新農業新業態。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要高度關注農民變市民後消費需求的變化,發揮區位、歷史、人文、風土、特色、植被、山林等資源優勢,適應市場需求,積極創新消費業態,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度假、觀光健身、資訊服務等新型業態,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和消費市場,豐富城鄉居民生活,增加農民收入。

  5.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創新制度設計。保障農村人口有效流轉的基礎要打牢、夯實,確保改革深入發展有效。當前迫切的有三:一是戶籍制度改革。進城農民要同等享受城市居民的交通、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及其優惠政策,保障平等有序。二是土地制度改革。要適應新常態,加快土地承包權確權登記頒證,修訂《土地承包法》,充分體現土地承包的權益;深入推進宅基地權益改革,努力實現農村宅基地的房權與城市商品房權益有效對接。三是住房制度改革。住房是進城農民生存的基礎,面對農村城鎮化過程中進城農民的收入水準,要進一步加大城市經濟適用房的建設力度,讓經濟適用房惠及進城農民。

  推進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必須加強政府引導

  1.編制好地方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城鎮化規劃要力求務實、科學,既要立足眼前,更要放眼未來,充分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利用地方優勢,打造資源節約、綠色環保、生態健康的現代化農村城鎮,體現綠色消費、從簡消費、生態新型的生態型消費,展現多樣化、柔性化、特色化、簡約化,彰顯特色接地氣。

  2.加強宣傳教育。沒有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推進新型城鎮化就是空中樓閣。要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引導廣大農民進城。要廣泛爭取社會重視和部門支援,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形成共識,凝聚合力,著力推進農村城鎮化。

  3.做好服務。各級政府要把推進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勇於進取,敢於擔當,貼近實際,做好服務,給市場添活力,給企業添動力,給社會增加創造力。

  4.搭建網路平臺。把網路平臺建設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和有效抓手,著力發揮“網際網路+”的平臺作用,將千家萬戶、千山萬水的小城鎮與大城市、大市場緊密連接起來,提升資源利用率,提高經濟活力,拓展市場空間。

  5.抓好基礎建設。隨著農村城鎮化的發展,城鎮人口的擴張,交通、衛生、醫療、環保、安全、文化、健身等公共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城鎮基礎建設,提高城市保障水準,改善和提高進城農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水準。(作者係安徽省農委前黨組成員、巡視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