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人口結構變化對我國糧食需求的影響與對策

  • 發佈時間:2016-04-16 08:30:4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劉合光陳玨穎

  目前中國社會處於城鎮化和老齡化雙重加速階段。城鎮化與人口老齡化是我國未來一段時期內重要的經濟社會發展大趨勢,二者反映了人口結構在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的轉型特徵。國際經驗表明,人口結構變化對食品需求會産生重大影響。從人口城鄉結構來看,消費主體處於不同空間,收入水準、職業差異明顯,消費習慣會産生明顯區別。亞洲高收入國家二十世紀70-90年代的發展經驗表明,城鎮人口擴大、畜産品消費量提高,意味著要消耗更多的糧食(飼料糧),從而擴大糧食的總需求量。從年齡結構來看,作為消費主體的人,在不同的生命週期,消費需求會有明顯的區別。美國統計數據表明,食品支出的高峰出現在35-44歲階段,之後逐漸下降,75歲以上階段食品支出下降到高峰時的一半左右。根據FAO數據表17-18歲成人熱量需求值達到高點,隨後呈現下降趨勢,60-69歲人口熱量需求為最高值的70.3%,80-89歲進一步下降到49.9%。

  我國人口在空間上表現為從鄉村向城市快速遷移的特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率從17.9%上升到2014年的54.77%,中國城鎮化處於加速時期。而且未來我國城鎮化水準將繼續提高,2020-205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5%-86%。城鎮化意味著越來越多的鄉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我國人口在時間上呈現出快速老齡化特徵。1982年我國老齡人口(65歲以上)在總人口中的比重為4.9%,2000年達到7%,我國已經邁入了國際公認的老齡化社會。2014年我國老齡化率進一步增長到10.1%,2020年以後中國將進入加速老齡化階段,到2030年老齡化比率有可能接近20%。城鎮化與老齡化將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多重衝擊,對糧食需求的影響同樣不能忽視。

  城鎮化將擴大我國糧食需求。根據統計數據分析表明,我國城鄉居民的口糧消費雖然有所下降,但是畜産品消費導致的飼料糧消費增長迅速,因此每人平均最終的每日糧食消費量表現出上漲趨勢。2012年城鎮居民年糧食消費量比農村居民高45.7公斤。在考慮全面放開二胎條件下,課題組預測我國人口總量在2034年達到人口峰值14.9億人,城鎮化率為74.49%,以2012年城鄉糧食消費量差異為基礎初步匡算,城鎮化水準提高將導致糧食食用消費量增長1580萬噸,比城市化水準不變情況下的糧食消費總量擴大2.82%。2034年中國糧食消費量主要來自城鎮居民的需求,份額為77.13%,與2014年情況(約59.2%)相比,份額顯著擴大。預測結果表明,城鎮化意味著未來我國糧食供求均衡中來自需求側的壓力會有所擴大。

  老齡化將降低我國糧食需求。課題組在湖北、雲南和河南的調查表明,老齡人口日常飲食口味偏淡、消費的動物性食品比重相對較少,糧食需求量明顯減少,大致比其青壯年時期下降30%左右。FAO發佈的不同年齡組別食品消費權重表顯示,老齡人口食物消費水準為青壯年的50%-70%。根據該權重表,在預測了未來人口趨勢、年齡結構的基礎上,課題組測算了兩種口徑下的我國未來糧食需求總量,發現在老齡化情形下,我國糧食需求峰值比常規預測早五年達到,而且少1029.24萬噸,差額約為2015年我國糧食産量的1.66%,這意味著我國在謀劃未來糧食供給時可以有1.66個百分點的鬆弛空間。

  我國糧食需求將出現倒U型走勢。人口變化是我國糧食需求變化的主導性決定因素。未來我國人口增長呈現倒U型走勢。相應的,按照常規預測,2034年我國糧食需求量將達到峰值,此後糧食需求量下降,2050年糧食需求量回落到與2019年相當的6.48億噸。同樣的,在考慮年齡結構的情形下,我國糧食需求量于2029年達到峰值,此後逐漸減少,2050年回落到與2017年相當的糧食需求水準6.28億噸。綜合城鎮化與老齡化對我國糧食需求影響時,我國糧食需求量呈現倒U型走勢,其峰值出現在2032年,為6.73億噸,此後逐漸減少,2050年回落到與2019年相當的水準6.42億噸。綜合來看,城鎮化的增量影響大於人口老齡化的減量影響,因此綜合方案的糧食需求峰值和達到時間居於中間位置。

  有鋻於此,未來應對人口變遷、保障我國糧食安全,需要採取有效對策。

  首先,要針對人口變遷趨勢準確預測中國糧食需求。人口變遷會導致中國糧食需求發生重大變化,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必須考慮人口變遷因素。一方面要把握城鎮化進程,有效預測未來城鎮化人口規模,為相應增加我國糧食多渠道供給早作籌謀和精準測算。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著重考慮未來老齡化趨勢,考慮青壯年人口比重下降導致的糧食需求減量,為適度控制我國糧食供給提供數量依據。人口變遷導致的、精確的綜合增減量到底是多少,還需要進一步建立科學的人口—糧食需求預測系統。該預測系統要解決三大關切,一要掌握我國不同人群、不同地區對不同糧食品種的消費需求參數和變化規律;二要建立家庭消費和外出消費數據庫,補足當前我國糧食需求外出消費無統計數據的缺陷;三要充分考慮影響我國人口變遷的新因素,比如全面二胎政策以及國際人口流通等,對這些重要影響因素考慮得越全面,影響機理梳理得越清晰,越有利於提高我國糧食需求預測的精確度。

  其次,要充分利用國際市場滿足我國糧食增量需求。課題組預測表明我國未來糧食需求量高峰為6.73億噸,比我國2015年的糧食産量高8.24%,約5119萬噸,約佔世界糧食市場13-16%。未來我國完全可以把增量需求投向國際市場,這種貿易量是國際糧食市場可以承受的。充分利用國際市場滿足我國糧食增量需求,要採取“穩步擴大糧食貿易、穩定糧食需求預期、合作開發糧食資源、佈局糧食産業環節”的戰略舉措。可以逐年有節奏地穩步擴大糧食進口量,符合我國糧食安全立足國內的戰略要求;而且,國際社會能夠對中國糧食進口需求形成穩定預期,針對中國形成有效的糧食供給,不會劇烈衝擊國際糧食市場,不會導致國際糧價飆漲。鋻於國際糧食資源和開發技術及能力之間不完全匹配,中國要積極實施糧食“走出去”戰略,統籌利用國際國內糧食生産資源,實施負責任的農業投資,積極在東道國傳播糧食生産技術、增加投資,有效協助東道國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同時增加全球糧食供給能力。中國以全球視野配置糧食資源,需要從全産業鏈佈局的角度出發,在糧食産業鏈的重要環節合理布點,長遠謀劃,形成全産業鏈的掌控能力和導向性影響能力。

  其三,要著力保持生産潛力適當調低糧食産量目標。在政策支援、科技進步、糧農積極性高、氣候有利的總體利好環境下,2015年我國糧食生産實現了“十二連增”,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但是,糧食“十二連增”背後出現了糧食生産成本上漲、國內價格高過國際糧價的現象,導致一邊是大量進口,一邊是糧食庫存積壓嚴重。破解這個難題亟需採取有效對策:一是調整糧食支援政策,適當調低糧食收儲價格,促進國內糧價合理回歸;二是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實行輪作休耕政策,修復糧食生産所用水土資源的承受能力,緩解糧食生産的生態壓力,有效消化目前較高的糧食庫存;三是主動滿足併合理調控國內對進口糧食的快速增長需求。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