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一季度中國經濟好于預期
- 發佈時間:2016-04-15 10:56: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民網北京4月15日電 (記者喬雪峰)國家統計局15日公佈多項2016年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增長率是6.7%,這不僅是低於上年同期,同時也是低於去年的第四季度,關於今年一季度的經濟運作情況,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用了四句話16個字來概括:“運作平穩、結構優化、亮點紛呈、好于預期。”
首先,從增長來看,一季度GDP增長速度是6.7%,儘管比去年一季度和四季度都略低,仍然運作在6.5%-7%的合理區間。據初步測算,6.7%所創造GDP的增量,以2015年的價格計算,比去年一季度的增量多了222億元。總體來説,經濟增長相對平穩。這個增長速度在國際範圍內,無論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在新興經濟體中都是比較高的水準,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
就業總體是穩定的,一季度人社部數據顯示,城鎮新增就業31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31.8%,國家統計局調查的失業率數據還沒有公佈,但是從數據來看,3月份比2月份略有提高,還是在5.2%左右區間內小幅波動,總體比較穩定。物價溫和上漲,一季度CPI上漲2.1%,上漲主要原因之一是蔬菜、豬肉為代表的食品價格,在春節前後這段時間漲幅比較大,但是整體的物價漲勢是比較溫和的。居民收入保持穩定增長,一季度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5%。從這幾個指標來看,增長、就業、物價、收入,初步判斷運作的態勢是比較平穩的,仍然在合理區間。
第二,結構優化。産業結構在繼續優化,三産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第三産業增加值增長7.6%,第三産業佔GDP比重是56.9%,比去年同期提升2個百分點。需求結構也是繼續優化的,尤其是投資和消費結構繼續優化,高技術産業投資和服務業投資增長速度都保持比全部投資增速高3個百分點左右,而且佔比也在繼續提高,高耗能投資佔比繼續下降。
從消費升級這個角度來看,居民在住、行、教育、養老、保障、衛生、旅遊等方面的消費支出都保持較快增長,並且向中高檔消費層次邁進的步伐在加快。從這些角度來看,經濟的結構是在繼續優化的。
第三,亮點紛呈。主要是指新經濟快速發展,新動能加快積聚,雙創保持良好的勢頭。有關部門數據顯示,每天新增的企業主體超過1萬家,一季度國內發明專利的授權量增長55.3%。新經濟、新産品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一季度戰略性新興産業增長10%,高技術産業增長9.2%。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産量繼續保持80%以上的增速;醫療器械、智慧化電子産品、環境保護的相關設備産品,都在保持較快增長。網際網路與傳統製造業,還有服務業融合在加快;新業態、新的服務方式層出不窮。一季度網上零售額增長27.8%,增速雖然有些回落,但是在前幾年40%以上的高增長基礎上的較快增長。節能降耗繼續推進,意味著我們的發展方式在轉型,綠色發展正在推進。
第四,好于預期。近期報道3月份主要經濟指標都出現了積極的改善,而且增長速度普遍比預期的高。從産業來看,工業增加值的增加速度1—2月份是5.4%,3月份是增長6.8%,加快1.4個百分點,相關的用電量提高將近6個百分點,而且全社會貨運量也提高將近4個百分點。服務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3月份服務業指數比1—2月份提升了0.2個百分點,達到8.3。從需求角度來看,固定資産投資穩中有升,1—2月份增長10.2%,1—3月份增長10.7%,加快0.5個百分點。消費增長也比1-2月份加快,出口3月份增速由負轉正,是18.7%。出口有去年基數的原因,去年3月份下降14.6%。從價格的情況來看,3月份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環比上漲0.5%,是2014年1月份以來PPI環比首次正增長,而且同比降幅連續3個月收窄。從預期角度來看,製造業PMI在連續幾個月在臨界點之下後又回到了臨界點之上,3月份是50.2%;非製造業PMI指數是53.8%,比上月回升1.1個百分點。
盛來運指出,所有這些指標,從生産、需求、價格、實物量指標到預期指標都在反彈。從這個角度來看,經濟運作好于預期。這段時間大家可能也看到,一些國際機構也紛紛調高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對全年經濟增長預期都在6.6%以上。1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的報告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調低了0.2個百分點,包括美國和一些主要的經濟體,但是對中國的全年經濟增長預期又調高了0.2個百分點。
“我們沒有理由不得出中國經濟開局良好的結論。”盛來運表示,一季度經濟平穩運作的同時,結構調整在加快推進,保持穩中有進的態勢,尤其是3月份主要指標出現積極變化,經濟運作呈現出階段性築底企穩的跡象。但也不能樂觀,畢竟現在的國際形勢比較複雜多變,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還很多,國內正處在結構調整的爬坡過坎的階段,結構調整的陣痛還在持續,同時實體經濟比較困難,下行壓力不容忽視。下一階段,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抓好政策落實,進一步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繼續釋放政策紅利,鞏固積極的變化,打牢經濟企穩向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