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假離婚”套利警示樓市調控思路

  • 發佈時間:2016-04-14 03:32:16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一家之言

  現代經濟學建立在“人是逐利的”這樣一種假設上,反觀我們的樓市政策,更像在“人的道德是完美的”這樣一種假設的基礎上所做出的,很明顯,由於這樣的調控思路過於直接簡單,其遭遇各種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

  樓市新政出臺未久,近日的上海天津等地出現了“假離婚”高潮。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上海部分區縣的民政部門辦理離婚手續需要每日限號,天津某地辦離婚手續的夫妻多了30%以上。而夫妻通過假離婚,可以達到繞開限購、避稅、享受首套房首付政策等實惠。

  以上海市的最嚴樓市新政為例,該政策規定單身的上海戶籍人士可購買一套住房,非上海戶籍購房者需連續繳納個人所得稅或社保五年或以上,而不是此前的兩年以上。這種看似照顧剛需的政策,給了不合規定者通過假離婚、假結婚套利的機會。

  調控政策的錯位,是“假離婚”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對於北上廣這種具有強大人口吸納力的城市,由於土地資源的稀缺性,住房具有的投資屬性是不容回避的,政策對此採取堵先於疏的態度,導致了投資者不惜假離婚也要購房。不過,正視房價的投資屬性,並不意味著高房價不可以調控,調控房價的正確思路,應該是犧牲一定的政府利益,在調控地價上下工夫,而不是頭痛醫腳、隔靴搔癢。

  樓市調控帶來的假離婚現象並不是第一次出現,相信也一定不會是最後一次。這種明顯留有後門的調控政策,不僅直接將一些剛需購房者拒之門外,而且由於大量不合規的購房者可以輕鬆繞開政策門檻,甚至會導致房價的加速上漲,令剛需人群只能望房興嘆。

  當然,信用文化的缺失,也是“假離婚”盛行的一個原因。我們沒法否認,“假離婚”這種現象如此盛行,也反映了一種讓人憂慮的社會道德風氣,這種風氣的出現,與我國信用文化、信用體系的缺失有關。

  現代社會是信用社會,而信用社會的出現有賴於信用制度的建設,這種制度的存在,使得違背道德和法律的行為能夠被記錄,並直接付出代價和成本,因而能夠直接約束人的行為,進而能夠讓信用觀念深入人心,在社會中逐漸建立起一種信用文化。對“假離婚”的判定並不容易,因此,這種現象的消失尤其有賴於信用文化帶來的個體自覺。

  應該説,在政策制定的層面,無論是否有主觀目的,好的政策不應存在變異為鼓勵醜行的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講,“假離婚”所反映的信用文化缺失,一定程度上也應由不合理的樓市政策引發。目前包括樓市在內的部分調控政策,往往過於重視經濟效果,而忽略了政策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現代經濟學建立在“人是逐利的”這樣一種假設上,反觀我們的樓市政策,更像在“人的道德是完美的”這樣一種假設的基礎上所做出的,很明顯,由於這樣的調控思路過於直接簡單,其遭遇各種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指出,對個人的“合乎自己行動規則”的經濟活動,政府應減少干涉,充分尊重人的自由。抑制房價只是樓市調控最表面化的目的,滿足剛需、造福社會和民生才是根本目的,因此,合理的調控政策應該在盡可能減少干預的基礎上,以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為目的,將社會的真正需要而不是表面化的經濟指標納入考量,才不會制定出錯位的政策,也只有這樣,才不會使“假離婚”之類的現象一再上演。

  □楊國英(經觀智庫研究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