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2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民工不想進城:非不願也,實不易也

  • 發佈時間:2016-04-13 03:31:1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偉賓

  近日,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一項“中西部農民向城鎮轉移意願分佈”調查顯示,“很想”佔11.83%,“比較想”佔21.73%,“一般”佔17.45%,“不太想”佔24.82%,“完全不想”佔24.13%,約一半農民工不想進城,另外達到66.1%的農民工認為到了一定年齡就想回鄉。消息發佈之後,在網上引起熱議。

  在很多人看來,城市裏有更好的就業、教育、醫療,農民工似乎更應該願意進城才對。然而近半數農民工不願進城的客觀現實,無疑是想告訴我們,城鎮化的進程不會那麼輕鬆。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但是如果當下的城市生活,不能給來這裡尋求生存和夢想的人們以希望,那麼自然吸引不到那些懷揣夢想的農村年輕人。如果當下的城市生活,依然要靠犧牲農民工個體和家庭的福利去為城市的發展而接盤,那麼也自然會有一部分農民工身在城市想著鄉村,想逃回他們的故鄉。

  農民工為什麼不願進城?是什麼阻擋了他們的步伐?檢視我們當下的城鎮發展現狀,其實答案並不複雜——城市生活固然美好,但是他們夠不著:房子買不起,戶口落不下,學校不好上,工作一般般。在他們看來,按照城市財富和機會分配的格局,他們會很長時間、很大概率處於社會的底層,難以翻身。面對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那一處處充滿春天氣息的景區園林,他們很難生出主人翁的自豪感,他們很難擁有賞花的心。這些東西,都跟他們無關;他們在這裡,找不到存在感。所以與其在城市裏蝸居茍且,不如現實點,回歸故鄉的田野。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有近半數農民工不想進城,有接近三分之二的農民工到了一定年齡就想回鄉,也説明當下農村的發展比以往更有活力、更充滿希望、更吸引人。健康的城鄉關係就應該是彼此都充滿活力、共融共生,如果農村發展毫無生機,城市發展可能會被拖後腿。

  改革戶籍制度、保障子女就讀、加強就業保障……其實,近些年來,在促進以人為中心的城鎮化上,從中央政府到各線城市,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資金,也出臺了很多相關政策。但是,從總體上來看,農民工在城市定居生活仍然要付出更多勞動和忍耐。城市發展並不是“親農民工”的。城鎮化和農民進城,本應是一對相輔相成、互相融合、互相促進的關係,但現實是,城市並不那麼包容。

  錢穆先生曾説,“鄉里人終需走進都市,城市人終需回歸鄉村。這裡需要各自的智慧,各自的聰明,誰也不該學步誰,誰也不須欣羨誰。”但是,城鄉良性互動、包容發展的共生關係,並不會自然而然形成。在城鄉博弈的過程中,農民並沒有多少砝碼。城市掌握太多主動,但是卻吝于讓步。這對於農民工來説,固然要付出更多的勞動和福利去忍耐、去應付,才能實現他們的夢想。然而對於城市發展來説,只有更多有幹勁的個體得到充分的回報,整個城市才能充滿發展的生機和活力。不能充分調動農民工積極性,不能給他們應有的回報,甚至在某些方面犧牲農民工的福利以換取發展,這樣的城市發展節奏,影響自身發展的資源配置效率不説,更可能埋下發展的“原罪感”。儘管在城市生活的多數個體,並沒有故意給農民工進城設置障礙的初衷,然而總體上城市給農民工的回應是並不那麼友好。

  城市發展和農民工之間的關係,也許可以拿古代家庭的婆媳關係來比喻。一個會成為這個家庭核心成員的陌生人來到你家裏,給予她的,應該是一個擁抱,而不是呵斥排擠或壓迫。“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只有彼此尊敬包容,仔細揣摩對方和整個家庭的發展需求,並以實際行動真誠對待每一個人,這個家庭才會是和諧的。所以,在促進農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上,城市應該拿出更多善意的行動,別讓這個能幹的“小媳婦兒”跑了。從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到切實保障農民工就業、教育等機會,再到為解決他們住房、養老創造更好環境,只有給他們家的感覺,他們才會愛上這個城裏的家,這個家才會更美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