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力百強區引領中小城市可持續發展
- 發佈時間:2015-12-17 10:51:26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前,中國城市經濟學會中小城市經濟發展委員會、中小城市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課題組聯合相關機構權威發佈《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2015》,隆重揭曉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榜單,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綠皮書指出,截至2014年底,廣義中小城市直接影響和輻射的區域(包括含鄉鎮的市轄區)面積達934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97.3%;總人口達11.68億,佔全國總人口的85.4%;中小城市及其影響和輻射的區域,經濟總量達53.91萬億元,佔全國經濟總量的84.7%。我國中小城市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民生事業取得較大進步,資源節約、環境生態水準顯著提升,要素集聚能力逐漸增強,中部崛起使之與東部地區差距進一步縮小。
“撤縣設區”潮起,“百強區”漸成中小城市領域主角
在2015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中,東部佔74席,佔百強區總數的大半,中部、西部和東北分別佔10席、12席和4席,分佈極為不均。隨著近年來我國“撤縣設區”再掀浪潮,中小城市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根據民政部資訊,2014年國務院批復了28例撤縣設區的申請。2015年截至8月1日,國務院又批復了17例。更多的撤縣設區申請還在民政部裏“排隊”。全國市轄區數量從2000年的787個增至2014年的897個,縣級市則從400個下降到361個。11月18日北京宣佈密雲、延慶撤縣設區,標誌著“北京16區縣”成為歷史。2014年南京、廣州也進入“無縣時代”。佛山在2002年時,轄內的縣級南海市、順德市、三水市和高明市撤縣設區。再加上1988年由縣升格為地級市的東莞和中山實行市直管鎮的制度,因此珠三角最發達的六個地市已無“縣域”。這也是近年來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的排名中,廣東幾無入圍的原因所在。順德市改為佛山市順德區9年之後,由廣東省確定為“省直管”試點,對順德區實行省直接管理縣財政體制。順德區享有地級市的行政執法許可權,並將接受廣東省的直接考核,分數單列。佛山市順德區2015年也再次奪得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一名,成為中國中小城市的典範。
市轄區與其他縣級行政區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市轄區為城市主體(即市區)的一部分,人口密度大,流動人口集中;居民以城鎮人口為主或佔有很大比例;文化、經濟和貿易發達。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為了促進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讓中心城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周邊城鎮延伸,提高周邊城鎮的人口承載能力,從而壯大中心城市的發展空間。如此看來,未來會有更多的市縣調整為市轄區。分析人士指出,當越來越多的中心城市進入“無縣時代”後,“百強區”將成為中小城市領域主角,決定並引領中小城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構建市轄區發展指數體系助推中小城市發展
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課題組秘書長楊中川表示,中小城市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必須建立科學、全面、量化的考核評價指數體系,引導各級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發展觀,實現尊重經濟規律、有品質、講效益的發展。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評價體系研究課題組自2005年開展“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體系研究工程”以來,始終牢牢抓住科學發展的本質和中央政策導向,緊密關注中小城市發展實踐,每年堅持召開評審研討會對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優化調整,並定期通過《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發佈階段性研究成果。
2012年,課題組考慮到部分縣級行政區劃,儘管已經調整為市轄區,但由於遠離中心城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相對獨立,因此,在歷經七年對中小城市可持續發展進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將這些市轄區單獨歸類,列入中小城市發展指數體系研究工程。並依據市轄區數據的可得性、可比性,分別從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兩個方面4個指標評價市轄區的綜合實力:每人平均GDP、地方財政總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規模效應和市場需求兩個方面5個指標評價市轄區的投資潛力:地區生産總值、年末常住人口、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為確保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和針對性,課題組組建由20余位部委辦及科研院所相關專家參與的評審專家組,並邀請東、中、西、東北部中小城市領導參加具體研究,對市轄區的科學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充分論證和修訂。在此基礎上,課題組對611個市轄區(剔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大直轄市市轄區和不含鄉鎮的市轄區)的綜合實力和投資潛力分別進行了系統測評,並於2012年9月通過《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發佈研究成果。至此,首套中國市轄區發展指數體系及標準被正式提出,引起媒體及中小城市高度關注。
迄今為止,“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體系研究工程”囊括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評價體系以及三個子體系,即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評價體系(含綜合實力指數、投資潛力指數、‘兩型指數’和新型城鎮化品質指數)、市轄區科學發展評價體系(含綜合實力指數、投資潛力指數和新型城鎮化品質指數)、建制鎮科學發展評價體系(建制鎮綜合實力指數)。從參評對象上看,已擴展至361個縣級市、1596個縣級行政區劃(非縣級市)、648個市轄區和2萬餘個建制鎮。縣市、市轄區、建制鎮三大層級的劃分,確保了評價對象有可比性;綜合實力、投資潛力、“兩型”城市、新型城鎮化品質四個維度相互區別,從不同角度反映出城市科學發展的個性特徵,較為客觀全面地反映了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的總體狀況和水準。
綜合實力百強區引領中小城市可持續發展
2012年以來,唐山市豐潤區連續4年入圍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其經濟總量持續穩步增長。面對新常態對經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該區2015年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唱響實幹興區主旋律,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加速推進“實力豐潤、活力豐潤、美麗豐潤、平安豐潤”建設,區域經濟呈現出量速齊增、質效並進、創新創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態勢。
合肥市包河區三獲“全國雙百強城區”:綜合實力兩年躍升9個位次、榮列第54位,投資潛力穩居第13位,提高了“安徽第一城區”的首位度!今年1~9月,該區三産比重同比增長7.68個百分點,9項經濟指標總量居全市城區第一,固定資産投資、地方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居全市第一。
“能夠連續兩年入圍‘全國雙百強區’,既是對二七區發展的肯定,也是對今後工作的鞭策”。鄭州市二七區委書記蔡紅表示,展望“十三五”,二七區將堅持“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建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實現全域城鎮化,努力實現綜合實力再晉位、城鄉環境更優化、群眾生活更美好,為鄭州都市區和國際商都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中國市轄區科學發展評價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正是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水準不斷提升的過程。4年來,中國市轄區科學發展評價體系越來越完善,引起的關注越來越多,市轄區參與測評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在引領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開展市轄區科學發展評價體系研究引領了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的潮流。課題組率先提出不簡單以GDP增長論英雄,實現尊重經濟規律、有品質、講效益、可持續的發展,必須通過指標量化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使正確政績觀、發展觀深入人心。《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2012、2013年度分別以新型城鎮化為主題,2014年度以生態文明發展為主題,2015年度以全面發展為主題,這與“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保持了高度一致,走在了理論研究最前沿和聯繫中小城市實踐第一線。市轄區科學發展評價率先將民生改善相關指標列入考核體系,並較多地採用了結構性指標、每人平均指標和相對指標,弱化了絕對指標的權重,比如為了反映城鄉發展的協調性,設計了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等。評價體系以客觀數據為基礎,對市轄區的發展狀態和發展水準進行動態監測,力圖客觀公正,為決策部門提供重要參考。
其次,推動了中小城市科學發展進程。市轄區科學發展評價體系一直是在公開、公平、公正、公益的原則下進行的,評價結果的公正性得到了各界認可。公信力帶來了影響力,越來越多的市轄區積極參與科學發展測評,明確自身優勢,理清發展思路,引導良性競爭,得到了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通過政策導向、輿論宣傳等方式切實推動了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的進程。
最後,為使科學發展評價更加切合實際,近年來,中小城市經濟發展委員會組織課題組,著力對科學發展道路、發展模式進行深度研究,並在全國依據不同發展類型建立了常州市武進區、廈門市海滄區、貴陽市南明區、昆山市、長沙縣、雙流縣等26個科學發展調研基地,著力打造一批明星城市。這批明星城市已逐漸發展成為各大區域科學發展的楷模和領跑者,成為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推動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的風向標。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