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美國“結構性貧困”如何終結

  • 發佈時間:2016-04-12 07:37: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尹繼武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很多人眼中,美國是個只要努力奮鬥,就能出人頭地的地方。確實,清教徒工作倫理,世界各地人才的匯聚……種種內外因素曾經造就“美國夢”大熔爐。但憧憬是美好的,現實卻仍舊骨感。今年伊始,儘管美國10個州都調高最低工資標準至每小時10美元左右,可對於那些掙紮在貧困線邊緣的低收入者來説,一間狹小公寓都遙不可及,昔日經濟大蕭條時的“帳篷城”甚至開始在美國重現。

  走在發達國家前列的美國,近幾十年來雖然社會財富不斷增加,但是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最富有的0.1%家庭幾乎與90%的家庭擁有等量的社會財富。財富分化的鴻溝無法彌補,背後折射出不同階層之間流動性的固化。最低收入者通過勤奮改變自身命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不平等的代價》一書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對此憂心忡忡。他指出,發達國家中最底層的20%民眾躋身最上層的20%精英的概率,美國以8%排名末位。同時,受教育程度是影響美國人收入的重要因素,但是美國較好的中學中,接近2/3的學生是來自社會上層。大學教育也是如此,頂級的私立世界名校,雖然向所有人敞開大門,但高昂的學費,以及推薦人和親友人脈的考察,讓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下一代難以問津。

  正如近年熱銷的《我在底層的生活》一書所描述的那樣,當作者化身一無所有的底層民眾,體驗他們在餐館打工、租住在流動汽車旅館的實際生活後,發現由於每天忙於解決溫飽,勞累和拮據幾乎阻止了他們進行改善工作和生活的教育、充電和投資。這種“結構性貧困”,成為美國社會底層的民眾無法實現“美國夢”的癥結所在。

  不僅如此,去年底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還顯示,中産階層佔美國成年人口比例已經跌破50%這一標誌性水準線,這一現象在40多年裏尚屬首次。中産階層一直是美國繁榮的象徵,“次貸危機”後這個群體受到嚴重削弱,現在仍未恢復到在21世紀前10年的中間收入水準。研究同時指出,20%的成年美國人如今生活在貧困線附近或以下。

  社會階層的固化,貧富差距的拉大,需要全社會為之付出代價。1976年,美國上層1%的精英,掌握所有財富的9%;現在,他們的財富已經超過40%。1%的少數和99%的大多數的對立,已經産生社會危機。由於“天生”的不平等,個人奮鬥改變命運希望渺茫,社會的大多數無法從經濟增長中獲得應得的紅利。美國價值觀的核心理念因此不斷受到質疑,所謂“公正”與“平等”,已經化為在社會發展中被邊緣化人群的失落、無助和焦慮。人們不再熱心於工作,勤奮並不能改變命運。當人們都認為誠實勞動沒有意義時,不可避免會帶來社會道德的崩塌。街頭政治的蓬勃發展,也道出了美國一直引以為豪的民主制度的認可度在不斷下降。正如斯蒂格利茨所擔憂的,不平等將不可避免具有政治影響,所有的“變革”都是一種口號而已。或許,當下美國政治的戲劇性也具有這種社會緣由。

  解決貧窮和社會固化問題,藥雖多,但藥效各異。一輪又一輪競選中拋出的口號,能否讓“美國夢”重燃?現實一直在等待答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