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出海謀動全球製造業格局
- 發佈時間:2016-04-11 10:29:32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Toshiba,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日本東芝的經典廣告旋律,至今仍然留存在很多中國老百姓的記憶裏。這個在中國可以説是家喻戶曉的日本家電品牌將換“東家”了!
3月30日,中國大型家電企業美的集團和世界五百強之一的日本老牌企業東芝同時對外宣佈“聯姻”:美的集團將以大約537億日元(折合4.7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東芝家電業務80.1%的股權。
更多的中國製造業企業近期紛紛出海並購,拓展全球版圖。“中國製造”能從國際並購中獲得什麼?“中國製造”的全球戰略又如何借此展開?“中國製造”深度參與全球資源整合,將對全球製造業格局帶來什麼影響?
海外並購又現大手筆
根據美的和東芝的協議,美的將收購東芝的家用電器業務即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TLSC)80.1%的股權,而東芝將保留19.9%的股權。收購後將繼續在東芝品牌及TLSC公司名稱下開發、生産和銷售白色家電産品,包括冰箱、洗衣機、吸塵器及其他小家電。
從協議看,美的將獲得東芝品牌40年的全球許可,獲得超過5000項和家電相關的專利,並被授權使用由東芝持有的其他家電相關的專利。
這筆交易值不值?
家電業資深觀察家劉步塵認為,預計2015財年,東芝白色家電業務營收20億美元左右。在日本本土市場,東芝白色家電産品市佔率保持在前三或前四的位置,加上40年的品牌全球授權使用及5000項專利轉讓,美的付出這個價格是值得的。
在談及為何出手收購時,美的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説:“對美的來説,這是企業全球化進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美的現有強大的家電以及暖通空調業務基礎上,東芝家電家喻戶曉的品牌、優秀的團隊和先進的技術將會顯著增強我們在日本、東南亞及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為何東芝家電這家日本老牌企業要出售給一家中國公司?劉步塵認為,交易涉及東芝目前虧損嚴重的白色家電業務子公司“東芝LifeStyle”,對傳統上實力很強的日本家電企業來説,現在面臨的是“虧損不出奇,盈利才是新聞”的困境。“日本家電的沒落不是技術與産品的沒落,而是管理模式及市場觀念的沒落。”他説。
收購前,這兩家企業的合作由來已久。據美的公司介紹,雙方合作經歷多個階段:從1993年至1998年,美的純粹引進對方技術;1998年至2004年,美的收購東芝部分中國企業股份、繼續展開商用空調新項目技術合作;在2004年至2014年間,雙方在壓縮機空調方面互相持股,並強化了製造品質技術合作、原始設備製造(OEM)業務合作、空調核心技術的合作與聯合開發等。
可以説,20多年間,美的不斷擴充自己在壓縮機、小家電、變頻器等領域的實力,並最終通過收購獲得東芝家電的産品技術、海外市場渠道以及人才等全球優勢資源,以更為便捷有效的途徑實施全球化戰略。“東芝家電和美的的優勢互補將在産品組合、市場佔有率和經營效率方面發揮顯著的協同效應。美的計劃將在品牌、技術、行銷和團隊方面繼續投資,以充分實現此業務的潛力。”雙方在合作公告上説。
跨國並購之路不平坦
無獨有偶,今年1月15日,中國另一家電巨頭海爾宣佈與美國通用電氣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在全球範圍內合作。同時,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將整合通用電氣的家電業務,通用電氣將從海爾獲得54億美元的現金對價。
青島海爾相關負責人表示,雙方將通過銷售網路互補、細分市場拓展、新産品開發和提升議價能力等方式實現收入協同效應,通過提升採購規模優勢、提升品質能力和提高生産效率等方式實現成本協同效應。
根據青島海爾初步測算,交易完成後,通過實施一系列整合措施,可為海爾帶來近100億元的協同收入,並在5年內逐步釋放;還有超過10億元的協同成本節約,預計在3年內逐步釋放。協同收益將主要聚焦在冰箱、洗衣機、灶具、空調等産業線。
帕勒諮詢公司董事羅清啟認為,一方面,受經濟下行壓力的外部環境和僵化的內部管理制度影響,一些國外家電企業發展速度越來越緩慢;另一方面,近20年來,中國和南韓家電企業崛起,不斷擠壓和挑戰歐美日傳統家電企業,他們最後不得不放棄這塊業務,全球家電業主力軍正從歐美日轉向中韓。
實際上,不僅僅是家電業,近兩年來,中國製造一筆筆鉅額海外並購在不斷刷新紀錄。2015年3月22日,中國化工宣佈將以71億歐元收購全球五大輪胎生産商之一的倍耐力大部分股權。7月1日,中國化工收購倍耐力的交易獲得了歐盟反壟斷審查機構的批准,雙方最終於8月11日完成交易。收購完成後,中國化工擁有乘用胎的高端品牌,同時亦將與倍耐力一起整合旗下的工業用胎業務。
2014年10月,聯想集團發佈公告稱,已經完成29.1億美元收購谷歌旗下摩托羅拉移動的交易。2014年5月8日,上海電氣與義大利國家戰略基金FSI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將出資4億歐元向FSI收購義大利燃氣輪機生産企業安薩爾多能源公司(AEN)40%的股權。這項收購完成後,上海電氣成為AEN唯一具有産業背景的股東。
普華永道中國企業並購服務部合夥人路谷春表示,2015年,中國企業戰略投資傾向於執行外延式的增長策略,更注重追逐技術、品牌。“2015年,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並購交易數量增長40%,相信我們將在未來幾年持續看到這樣的增長速度,中國的大型跨國企業開始走向世界舞臺。”
在中國製造已經完成的海外並購中,很多國外的品牌、團隊、獨立運營權都得以保留。十多年間,從TCL收購湯姆遜和阿爾卡特到當前的密集並購,中國企業的國際收購戰略也發生了變化。“十多年前很多並購,中國企業還沒有太多經驗。收購之後,希望馬上就施加自己意志,改變對方企業,結果可想而知。”劉步塵説,而現在的收購能夠實現更好的文化融合,避免“溶血反應”。以吉利收購沃爾沃為例,收購完成後,後者的經營狀況比原來還要好。“中國企業出海並購正從風險巨大的‘陷阱’變為各方共贏的‘餡餅’。”劉步塵説。
全球製造業樹立“中國范兒”
“美的”再知名,也僅限于中國本土市場,“東芝”則代表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日本品牌。雖然前者市場規模已遠超後者,但無論是品牌影響力還是科技水準,中國製造與全球先進製造業尚存差距,這是必須承認的事實。
中國製造業正努力從技術上的跟隨者轉變為引領者。在國務院參事、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看來,在很長一段時間,缺乏技術優勢和自主品牌影響的中國家電産品佔有國際市場份額少,這一直是我國家電企業“走出去”的弱項。隨著我國家電製造産業鏈日臻成熟,具備了一定的技術實力、市場規模和資金能力,現在有能力通過國際並購來提升核心技術競爭力和擴大海外市場份額。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德國“工業4.0”、美國“先進製造夥伴計劃”和日本“再興戰略”等戰略措施不約而同出臺,發達國家希望通過技術進步和産業政策調整重獲製造業上的競爭優勢。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製造業巨頭邁向全球,更需要加強産業上的全球佈局,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以期在全球製造業新的競爭形勢下,通過強強合作,形成新的比較優勢。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認為,中國製造業頻頻“走出去”有其內生動力。一方面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但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
根據去年9月由商務部、國家統計局等部門聯合發佈的《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截止到2014年底,在所有中國對外投資門類中,按照投資存量規模排名,製造業排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採礦業、批發和零售業之後,只位列第五。張建平認為,這跟當前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的地位是不匹配的,中國製造業所存在的薄弱環節,必須要在參與全球製造業資源整合中得以解決。“娶了‘洋媳婦’,成為跨國公司後,中國企業可以在全球市場上進行人力資本、品牌和行銷網路的整合,同時在供應鏈管理、品質標準和控制等方面向國際水準看齊,並在這個過程中推動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張建平説。
這個過程同樣是全球共用中國製造業發展成果的過程。張建平認為,以前中國製造業更多是為發達國家品牌做配套,為人家打工做貼牌,但以後會逐步形成以中國品牌、中國技術為核心的新的生産網路,形成一個比現在更加多元化的全球生産體系和網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將不僅能向全球提供更優質産品,也會給很多國家帶來新的發展機會。”張建平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