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如何識別低劣化工紫砂壺?

  • 發佈時間:2016-04-11 07:00:09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南方收藏眼

  在拍賣市場掀起“顧景舟熱”和部分企業家和收藏家的連番炒作下,十多年前還是作為一般實用器被平民家庭廣泛使用的紫砂壺,近年搖身一變成了炙手可熱藝術投資品。

  不過,隨著社會對紫砂壺工藝品投資熱潮的不斷升溫,“代工壺”、“假紫砂”、“毒紫砂”等傳言也紛至遝來。對收藏者來説,買到一把假冒名家的紫砂壺,最多不過損失了金錢,但是,如果買到“假紫砂”、“毒紫砂”,損失的就不只是錢財,還可能是身體健康。

  所謂“假紫砂”、“毒紫砂”,實為不良商家出於為茶壺或其他器皿增色的目的,在泥料裏邊胡亂添加化學成分或者在壺身塗抹化學塗料。日前,剛剛從江蘇宜興回來的藝術家彭漢蒙就通過網路媒體呼籲大家謹惕這類紫砂用品。

  ●文/圖:南方日報記者 馮善書

  現象

  配泥過程中添加化合物

  紫砂器不需要挂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燒成後色澤溫潤,古雅可愛,紫砂器面還具有亞光效果,既可減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現器物形態、裝飾與自身天然色澤的生動效果。這種質地古樸純厚、不媚不俗的物象,與文人氣質十分相似,因而,從宋明以來,一直備受中國文人的深愛篤好。

  在當前的藝術品市場上,用紫砂製作的各類茶器,甚至超越傳統的中國瓷器,成為茶器市場上最熱銷的品種。特別是前幾年,一些商家在市場拼命鼓吹真正的紫砂泥料最多只能採20年,宜興政府早已對黃龍山紫砂礦區實施禁採(實際是限採),這些傳言一度成為行業抬高紫砂茶器價格的藉口。

  不過,比起資源枯竭的傳言,對收藏者和買家刺激更大的是市場上日益嚴重的“假紫砂”、“毒紫砂”問題。

  據介紹,為改善制壺泥料的顏色,不良商家和工藝師會在紫砂泥料上人為添加化工原料包括氧化鉻綠、氧化鈷、二氧化錳和工業碳酸鋇等。

  近年來,頻繁往返于宜興和廣州之間,對紫砂行業有著較深了解的彭漢蒙就告訴南方日報記者,現在紫砂市場上大量存在的灌漿壺和拉坯壺均值得大家去謹惕。

  據其透露,灌漿壺就是把普通陶泥摻水機械攪拌成泥漿,為了模倣紫砂的質地,根據需要摻入錳、鋅、鐵等化工原料,然後在石膏磨具裏成型,一個普通的工人,一天可生産三百到五百隻。為了讓成品壺表面更具誘惑力,還會使用拋光、打蠟,甚至涂上凡士林或皮鞋油等。而一般拉坯壺使用的是高嶺土而非原礦紫砂泥。高嶺土是1:1型層狀八面體硅酸鹽礦物,結構不同,成型的方式也不一樣。一個熟練的拉坯工人一天可在機械轉動的圓盤上拉制三百把左右。高嶺土是白色的,如何把它做成紫砂的感覺呢?其一,往高嶺土裏面加化學色素,其二,成型後在高嶺土表面噴上紫砂泥漿。這種壺因為産量高、成本低,所以市場上非常多,普通消費者難以鑒別,銷售渠道多為廉價賣場或用來作為禮品壺。一般賣場多以極其廉價、打折或作為附帶禮品出手,如果大家遇到價格低廉而外觀又貌似華麗的紫砂壺一定要慎重購買,避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記者調查發現,在調泥的過程中添加金屬氧化物,在紫砂製作工藝中是一種較常見的行為。行業門戶“紫砂之家”便透露,常見的配泥法有三類:一是純凈的泥質加工處理;二是摻入顆粒並與不同泥質混合;三是適量摻入金屬氧化物,使其色澤豐富,提高明度。泥與泥相拼,會産生各種色澤變化,常見的有:本山綠與紫泥相拼,製成團泥。如果與白泥相拼,適量加入氧化鈷,可製成墨綠泥;適量加入鉻錫黃,可製成枇杷黃色;適量加入鉻綠,可製成菜茄泥。而紫泥中適量加入氧化錳,可製成褐色拼料泥;適量加入氧化鈷及氧化錳,可製成黑料泥。洑東紅泥適量加入鐵紅粉,可製成朱紅泥。這類配製泥,色澤鮮亮,燒成溫度偏低,一般1150℃左右。但添加物應在千分之五以下為好,否則成陶後,因抗熱震性差,易裂變,使用時間久表面會産生龜裂、色臟等現象。至於紫砂礦土中添加化工原料,在低端壺品較普遍。有些化工泥是劣質陶土與化工原料混合後,冒充紫砂泥銷售給以使用模具製作粗貨為主的作坊,這些價格低廉的“紫砂壺”往往在車站碼頭、旅遊景點的商店銷售。這種泥不屬於紫砂泥的範疇。

  分析

  依靠常識也可鑒別化工壺

  有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紫砂壺經過1000度以上高溫燒制,泥料添入的化工原料早已形成穩定的化合物,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業內至今尚未聽過有因為紫砂中毒的案例。

  對此,醫學人士提醒,由於紫砂行業在科學添加方面尚難有效自律,紫砂愛好者還是不應該掉以輕心。

  那麼,如何不依賴儀器設備就能夠憑著肉眼識破化工壺的偽裝。對於常年與各種紫砂泥料打交道的工藝師來説,並不難。

  一些資深的制壺大師也給藏家提供了一些他們認為很有用的鑒別方法。譬如,從重量去區分真假紫砂。理由和方法是,採用純料原礦紫砂泥製成的紫砂壺,其密度比較大,用手掂量會有沉重感;而採用不純正的泥料(非正宗紫砂泥或摻入其他物質的紫砂泥)密度較小,用手掂量會感覺比較輕浮。再譬如,通過比較手感來識別真假。理由是,原礦紫砂泥由黏土、石英等元素構成,所以用手摩挲紫砂壺表面會有均勻、自然的砂礫感;而採用化工原料製成的假紫砂壺,表面光滑、砂礫感不明顯。

  除了用手在紫砂壺表面進行摩挲,紫砂師傅認為,還可以將水從壺頂慢慢往下倒——原礦紫砂壺表面有砂礫感所以會吸收一些水分、水的流動會相對緩慢;而將水往假紫砂壺上面緩緩倒下,水會迅速往下滑、甚至有些還是以水珠狀滾下。

  以上識別辦法對於一般的玩家和“菜鳥”都很適用,除此以外,資深業內人士告訴南方日報記者,還可以通過聞味來識別化工壺。用化學物質處理後的紫砂壺,用鼻子靠近,可以明顯聞到一股刺鼻的怪味,特別是涂了油漆的紫砂壺,用100℃的開水澆一下,更會散發出異味。

  “為了迎合買家的需求,很多紫砂壺都會在壺身刻繪文字和圖案。灌漿壺、機制壺等低檔壺一般會使用鐳射雕刻來,這樣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産量。而手工壺則多半不會這樣做,而是用手工來完成這一配套工藝流程,因為用鐳射雕刻容易讓人誤解成低檔壺。”彭漢蒙補充道。

  ■小知識

  純正紫砂是什麼顏色

  目前市場上流通的所有紫砂原材料都來自宜興。宜興陶土礦按其成因,均屬內陸湖泊相及濱海相沉積礦床,呈層狀、似層狀或透鏡狀産出。根據地質學家研究,它們大約在2億至4億年前已經形成。目前,宜興境內已發現各類陶土礦床(點)102處,探明儲量7300萬噸,保有儲量6500萬噸,遠景儲量2800萬噸。

  與宜興紫砂泥類似的陶土,雖然在其他地區也存在(如安徽、山東、廣東等地的紫陶),但都無法與紫砂相比,這是因為宜興紫砂泥的結構是絕無僅有的。行外人士誤以為紫砂就是紫色的砂泥。實際上,紫砂泥包括紫泥、綠泥、紅泥,它們構成紫砂泥的三種基泥。傳統工藝師除了用三種基泥單獨造制紫砂陶器外,還會根據不同成分配比將這三種基泥相互混合調製使用,利用不同溫度燒成五顏六色的作品,呈現出紫而不姹、紅而不嫣、黑而不墨的工藝效果。

  紫泥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紫紅色,並帶有淺綠色斑點,燒後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分為水雲母,並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雲母屑及鐵質等。

  綠泥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塗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為多彩。

  紅泥(或稱朱泥)因其含鐵量多寡不等,燒成之後變硃砂色、硃砂紫或海棠紅等色。由於朱泥的泥性甚嬌,成型工藝難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燒成,因收縮率高達30%至40%,故一般成品良率約僅七成。

  從礦層開挖出來的紫泥,俗稱生泥,泥似塊狀岩石,經堆放在露天稍事風化,待其鬆散,然後用錘式破碎機初碎,輪碾機粉碎,泥料過60目篩(泥料如太粗則製作費勁,如太細製作時則易黏手,且燒成後收縮比大),濕水後通過真空練泥機捏練,便成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紅泥、綠泥的製備與紫泥相同。

  常見紫砂泥料有哪些

  紫泥常見的分為紫泥、清水泥、底槽清、紅棕泥、紅皮龍等。朱泥一般分紅中略帶黃、黃中略帶紅、紅中略帶紫(高溫朱泥)三種。綠泥分為段泥(原礦段泥,芝麻段,黃金段)、綠泥(墨綠泥,本山綠)。

  下面選擇幾種市場常見的細分泥種逐一為讀者詳解:

  天青泥:其質細膩呈青藍色,産于清代中期,現已失傳。

  底槽青泥:位於礦層底部,塊狀中有青綠色的“雞眼”、“貓眼”,色呈偏紫泛青,細而純正,十分稀少。

  紅棕泥:位於礦層中部,呈紫紅色、紫色,隱現綠色斑點,質軟緻密,間有微小的雲母閃爍。

  大紅泥:位於礦層中,少量出現。雲片狀結構,呈紫紅色澤,鮮艷明麗。礦層分佈不同,燒成溫度範圍較寬,其最佳燒結溫度在1180℃左右。

  本山綠泥類:俗稱“本山綠泥”,古名“梨皮泥”。礦土呈淡綠色層片狀,燒成陶後現梨皮凍色(米黃色)。産于黃龍山岩層與紫泥共生礦層中,僅數釐米厚,位紫泥上層與岩板間,俗稱“龍筋”。其礦物組成為水雲母、高嶺石、石英及少量的鐵氧化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