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誰在攪動紫砂壺市場風雲

  • 發佈時間:2015-12-15 09:38:03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原標題:誰在攪動紫砂壺市場風雲説起2015年藝術市場的關鍵詞,毫無疑問“紫砂壺”將不可或缺。從年初“紫砂泥禁採令”謠言四起,到年中上市公司“中超電纜”子公司“中超利永”1.04億元購買顧景舟28把名家紫砂壺,引起業內軒然大波。再到年末北京東正拍賣公司將顧景舟一套茶具拍出9200萬元的高價,導致“一把不到百年曆史的壺是否價值近1億”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大討論。紫砂壺可謂在今年中國藝術品市場上出盡了風頭。

  身為連結藝術品與資本市場行業資訊的橋梁,上海證券報藝術資産一直都對紫砂壺在藝術品和資本市場的表現保持著高度關注。近日,本報記者多次前往 江蘇宜興,走訪多家紫砂壺泥料廠、紫砂壺工廠、紫砂壺商店及大師工作室。通過多方採訪調查,記者力求通過“管窺見豹”的方式多方面展示一個迅速在藝術品市 場中崛起的單項品種,試圖在紫砂壺身上尋找到攪動資本市場風雲的秘密。

  小小一把紫砂壺,為何能夠讓藏家在拍場一擲千金?如何能夠牽動相關股票“聞風”漲停?宜興,中國陶都,吸引記者一探小壺裏的大乾坤。

  紫砂壺的三次“黃金年代”

  宜興是我國的“陶都”,同時也是我國非常著名的紫砂壺産地。宜興的陶文化是我國陶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於玉器、青花瓷、宣德爐等傳統工藝 美術品類,紫砂壺算是歷史較短的一類工藝品。無論是不是宜興人,都明白在改革開放甚至90年代之前,紫砂壺只是在普通商店裏銷售的實用器和工藝品。

  宜興紫砂壺開始於明代正德年間,彼時它雖然造型優美,顏色典雅,但還是流傳于太湖周邊的實用品,明清兩代是瓷器迅速發展時期,宜興紫砂壺的製作 技術雖得到飛速發展,但由於流傳範圍較小,並未成為收藏投資的主要品類。中國近代史上連綿的戰亂,更使得紫砂壺這種“雅士文化”下才能發展的小品類艱難生 存。這種情況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有所改觀。

  新中國成立後,紫砂壺迎來了發展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據江蘇宜興紫砂工藝廠副廠長時建明對記者透露,由於戰亂使得從事紫砂壺製作者只有五十 多個人,其中十幾位為技藝嫺熟的老藝人。在政府的扶持下,老藝人成立了合作社,開始了紫砂壺的生産,顧景舟等一代宗師也被聘為“技術輔導員”。這時期砂質 優良,精品迭出。這時的紫砂製作工藝可以説的紫砂製造工藝能夠流傳到現在、發揚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改革開放後,宜興紫砂工藝廠成功改制。一家國營企業的關閉換來了如今七百多家大大小小的民營、私營、股份制甚至中外合資的紫砂廠。而此次改革也 極大地調動了紫砂壺從業者的積極性。上世紀80年代後,由於兩岸關係的改善,來自台灣地區的收藏家發現了宜興紫砂壺這一片未被開發的處女地。大量台灣收藏 家爭相對優質紫砂壺的購買極大的帶動了紫砂壺製造業的良性發展。當時靠紫砂壺發家的宜興人初步嘗到了甜頭,由此紫砂壺也迎來了歷史上的第二個黃金時期。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到2005年以前,由於台灣地區經濟發展陷入停滯以及兩岸關係幾經波折,紫砂壺一度在宜興變得無人問津。2005年之後, 隨著民眾生活進入小康,江浙一帶更是再度興起“茶文化”,紫砂壺再次“由冷轉熱”。此次也恰好迎來了紫砂壺全行業中小企業改革,多家國營紫砂工廠轉製成股 份制或者民營企業。根據宜興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史俊堂的介紹,現在宜興的紫砂廠規模在億元以上的就有八家,5000萬以上的有二十家,這些紫砂廠每年給宜興 帶來2000多萬的稅收收入。由此,紫砂壺行業迎來了屬於他們的第三次“黃金時代”。

  宜興黃龍山紫砂泥“點石成金”

  和中國其他的工藝美術品種青花瓷、景泰藍、鼻煙壺不同,紫砂壺之所以一直未被“熱愛山寨”的中國其他地方人以及“善於學習”的日本人破解,而由 宜興市所“壟斷”著,就在於宜興丁蜀鎮黃龍山特殊的紫砂泥乃紫砂壺唯一的原料供應地。在計劃經濟時代,宜興也曾派出過一批優秀的紫砂壺製作大師援助全國其 他地方建設紫砂壺工廠,結果不言而喻,其原因也是宜興紫砂泥的無可取代性。

  2011年,央視曾經以新聞調查的形式報道過宜興紫砂泥行業“亂象”,這使得宜興紫砂泥第一次被外界所關注。一時間,“宜興紫砂泥還有20年可挖”“如今90%的低價紫砂壺都含有有毒化學配料”之類的報道充斥報端。

  “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紫砂泥越來越少是事實。”宜興市松華紫砂泥研究所所長吳松華對記者説,“但紫砂原料問題被某些人擴大化了,也是不爭的事實。”

  吳松華説,過去紫砂泥幾百塊錢一噸,現在2萬元、3萬元、5萬元一噸。簡直是“點石成金”。作為和紫砂泥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人,吳松華每年要研究 數十種各地泥料。他説,改革開放前,宜興的紫砂礦出現了大規模的採集,當地農民也來挖紫砂礦。“為了競爭,當時的紫砂原料價格開得很低,幾百塊錢一噸。但 後來,由於大量開採,紫砂礦挖到了地下水,這讓紫砂原料採整合本加大。一些紫砂廠出現了虧本現象,就連總廠都因為虧本而停了下來。”後來,大紫砂礦井被承 包給了農民,採用露天方式開採……緊接著,出現了囤積紫砂泥現象,有人一下囤積了好幾千噸紫砂泥。

  為了抬高紫砂泥價格,囤積了紫砂泥的人便放出風聲:宜興紫砂泥沒有了。這是炒作,宜興不缺紫砂泥。“我的觀點是,既然黃龍山能挖出好的紫砂泥, 那周邊山上挖出來的也應當是紫砂泥,它們開採更方便點,只是品質稍微差一點。”吳松華説,其實周邊山上開採的紫砂泥就可塑性差一點,添加一點化學原料進去 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當記者將“用添加化工原料後的紫砂泥做出的紫砂壺泡出來的茶是否有毒”這一問題拋給吳松華以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時,他們都表示這是以訛傳訛。

  “央視曾經曝光了紫砂花盆裏有化工原料,宜興相關部門為此曾經收集了大量資料進行了檢測。”作為當時檢測的直接參與者,徐秀棠表示,“我們收集了很多資料,然後交給質檢局。事實是,紫砂壺泡出來的茶完全合格。”

  “和青花瓷、金銀器相比,紫砂壺含有的所謂‘有毒物質’非常小,央視所説的紫砂壺本身化學藥劑含量超標是不科學的,要以泡出的水為準,而不是紫 砂壺為準。如果按照紫砂壺為準,那麼青花瓷、金銀器、玻璃器沒有一個含量不超標!”吳松華對記者也表示,檢測標的與方法的不同,導致了對外傳播的結果不 同。

  徐秀棠表示:“對於懂紫砂壺的人來説,檢測結果讓壞事變成了好事,現在,對紫砂泥原料提出了一些規定,比如:含鉛量不能超標並被列入了相關條 例。”徐秀棠説,當時,他們還做了很多測試,比如,用紫砂壺泡100℃的開水,看看是不是會釋放出有毒物質?結果顯示,適當加入化學元素並不會對人體産生 危害。現在檢測部門的檢測報告顯示,允許使用適當化學原料。因此,絕大多數市面上見到的紫砂壺,用來喝茶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大師壺造假的三個層次

  儘管“紫砂泥稀缺”的謠言一直被有良知的從業者否認,但紫砂壺價格能抬升到如今的位置,和宜興特有的“大師”職稱認定體制有著獨特關係。

  紫砂壺歷來按人定價。明清時期留下來的紫砂壺基本屬於文物範疇,並不存在相應的市場。如今可以被交易、收藏的壺,基本上遵循了價格隨作者職稱遞 增的原則。然而這樣的定價體系必然會導致各種倣冒出現,對於一個日漸火爆的藏品市場來説,沒有假貨幾乎是不可能的,紫砂壺市場也不會例外。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擾亂紫砂壺行情的“李鬼”大致分為三類:“高倣壺”“槍手代工壺”和“機器壺”。其中,“高倣壺”是自紫砂壺誕生以來就存 在的。一般來説,就是有紫砂陶藝大師製作了一把壺,其他紫砂陶藝人用比較精彩的手段,比較接近的材質,私刻大師的印章蓋上,然後倣冒。有些制壺高手倣冒的 水準還很高,比如民國時期一些高手專門高倣明清時期的名家壺,為了追求逼真效果,工夫越練越深,反而自己的水準也練上去了,如今就連“高倣壺”也成了藏家 追捧的精品。

  “高倣壺”後是“槍手代工壺”。“‘高倣壺’是高手倣大師,而‘槍手代工壺’則是‘徒弟’倣‘師傅’,但是以師傅的名義賣壺。”國家級工藝美術 師劉軍華説,“‘槍手代工壺’其實就是做壺的人自己替自己的作品作假。按照傳統的手工製作方式,一個紫砂陶藝人,即使再勤奮,一年最多也不過做50把壺, 事實上更多的紫砂陶藝人為了保持自己的作品水準一年往往只有3-5把壺問世,市場上哪有那麼多的大師壺供收購呢?但是在高額的利潤驅使下,極少數大師也 不免為其所惑。”

  “高倣壺”和“槍手代工壺”都還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但是危害最大的當數“機器壺”。據宜興紫砂工藝廠副廠長時建明介紹,在新中國成立後成立紫砂 合作社的時候,制壺名家顧景舟就曾經為此事和別人發生過爭吵。傳統的紫砂壺製作,要求紫砂陶藝人使用手工的工具製作,像供春當年僅憑一把茶勺就做出了樹癭 壺,因此一把好的茶壺應當是純手工製作的。可是顧景舟發現隨著科技進步出現了水流轉盤,利用轉盤一個身筒很快就能搞定。

  顧景舟覺得很荒謬,不同的人,手感不一樣,做出來的壺也不一樣,如果使用勻速轉盤,轉出來的身筒都一模一樣,一個壺究竟還能保留多少個人風格? “顧老當年還只是考慮到了個人風格問題,未曾想到,如今假冒顧老的‘機器壺’已經在不少店面乃至拍賣行上登堂入室,誆騙外行人的錢財。”時建明如是説。

  期待行業發展細水長流

  據了解,目前在宜興共有紫砂陶藝人員3萬多,紫砂作坊數千家。目前的行情是,國家級大師的作品從10萬元起價甚至上百萬元,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 作品一般是5萬到十幾萬元,再往下的工藝美術師,價格由幾千到上萬元不等,最低級別的工藝員,作品往往在200-500元之間。而沒有任何職稱的紫砂陶藝 人,一把紫砂壺的批發價基本上不會超過100元,和100萬元一把的紫砂壺沒有任何材質上的區別,但價格卻相差萬倍。

  但除了極少數能在市場上呼風喚雨的“大師”,本報記者所接觸的大部分宜興紫砂壺從業者卻並不希望如今“瘋長”的紫砂壺市場繼續“失控”下去。一 名紫砂壺店主就對記者表示,“以往幾千元一把大師壺時,市場正常流動,來宜興的人都願意買一點。如今很多‘大師壺’連我們都不知道真假,賣出去的時候我們 心裏沒底,高昂的價格客戶也不會買賬。如今宜興滿大街都是賣‘大師壺’的,看起來很熱鬧,然而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在江蘇省工藝美術師許臘美看來,“紫砂壺,不管再怎麼強調它的藝術水準,首先它得滿足一個條件,就是它是用來喝茶的一個壺,它的使用價值是非常 明顯的,這一點就和書法、畫乃至瓷器有比較明顯的區別。如今許多現代陶瓷都失去了實用價值,但紫砂壺的第一要求永遠是可以喝茶。失去了這個前提,紫砂壺就 是去了所有的價值。”

  價格越貴,業內人士反而越擔心。這種荒謬的事情卻實實在在地在宜興紫砂壺從業者心中存在著。“錢可以促進一個行業的發展,也可以毀了一個行業。”宜興陶 瓷行業協會副會長、資深紫砂壺藏家賈明對記者表示,“紫砂壺價格飛漲帶來的‘假大師壺’問題到現在都是無解的。我只能説要靠紫砂陶藝大師們的道德自律才能 解決問題。或者你在全中國振臂一呼,買過顧景舟的藏家舉手,然後一舉手發現買過這樣壺的藏家有好幾千,這樣才會發現顧老當年無論如何也做不出幾百把壺。”

  “其實有些沒有任何職稱或者職稱低的製作者的壺,其式樣做工都相當精到。”賈明總結道,“説穿了,其實紫砂壺作為一個工藝品,它的製作工藝並不 複雜,想要做好一把壺,也不是難如登天的事情。關鍵是你怎麼看待壺背後的藝術附加值的問題。我們其實也不希望市場都來炒作紫砂壺,這種‘揠苗助長’式的資 本運作會讓宜興紫砂壺走向一條釜底抽薪的道路。有‘普洱茶’‘和田玉’‘鈞瓷’作前車之鑒,對於宜興紫砂壺,我們還是希望它能聚沙成塔,細水長流。”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