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不讓一戶人家在小康路上掉隊”

  • 發佈時間:2016-04-11 04:30:5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霞曹元良本報記者李亞

  自2014年3月31日開始,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啟動“合力救助幫扶、增進民生福祉”行動,按照“一個幫扶對象、一個幫扶小組、一套具體幫扶辦法和目標”的原則,建立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社會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的扶貧機制。

  全區共動員103個區直部門和338家企業,通過各級慈善組織募集資金3565萬元,對465個村居的4591戶、9990人進行救助幫扶。截至2015年底,近2年時間的幫扶,已使23個村居,1729戶、3529人脫貧。被當地老百姓譽為“最接地氣的救助”。

  臨淄區委書記宋振波説:“這次救助幫扶行動,充分考慮了每個要素、每個環節,強化頂層設計,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新,形成了一套長效工作機制,不讓一戶家庭在小康路上掉隊。”

  嚴格程式,明確“幫扶誰”

  扶貧行動以無集體經濟收入、救助對象代表性強的皇城鎮坡子村作為試點。該村原有困難家庭13戶,經村民代表和黨員評議確定並進行公示後,最終確定了9戶17人為幫扶對象。落選村民劉玉蘭説:“別看俺落選了,但是看到幫扶公開公正,俺們心服口服!”

  “底子清、情況實是開展救助幫扶行動的首要環節。確定的4591個困難家庭全部由村居群眾和黨員評議確定,沒有一個是關係保、人情保,實現應保盡保。”臨淄區民政局局長張成剛説。

  臨淄區把經大病醫療救助後依然困難的低保邊緣家庭、現實生活中不屬於低保救助的困難家庭,一併納入扶貧範圍。對扶貧對象按照“從下到上、自上而下”相結合的原則,分四步進行確認。第一步,由駐村幹部和村“兩委”成員走訪調查,初步確定救助幫扶名單;第二步,將名單分別提交村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會議評議通過,經張榜公示無異議後,上報鎮街;第三步,鎮街進行調查核實,建立救助幫扶對象臺賬;第四步,鎮街、村居將確定名單報區民政局、殘聯備案。

  民政局、殘聯通過明查暗訪、進村入戶等形式,對救助幫扶對象進行核實。同時,按季度定期通報鎮街困難家庭減少情況,確保救助對象應進則進、應退則退,困難家庭數量逐步減少。同時,每季度“抽籤考核”,隨機抽取部分鎮街、村居,對救助幫扶對象進行核實,抽籤核查情況納入日常考核。通過以上幾道關口,確保了救助對象真實準確,徹底杜絕了人情保、騙保、冒領等現象。

  明確標準,確保“幫扶好”

  每個村分別制定了1本救助臺賬,每個救助家庭家裏也都有1本幫扶家庭記錄薄,詳細記錄著各項幫扶事項。

  該區按照“一戶一策”量體裁衣,對困難家庭,按照具體情況,分別給予針對性救助幫扶。例如,對祖孫相依為命的,孩子的衣物、生活費用、上學費用等一併給予解決;對有勞動能力的孤寡老人,優先安排村內公益崗位;對有創業願望的殘疾人,在保證政策救助不變的情況下,提供技術、資訊支援,並幫助拓寬銷售渠道。行動開展以來,通過就業脫貧等措施,全區低保困難群眾核減了1124人。

  “一個低保家庭只要保證每人每月300元的生活費,就能過上正常生活。”坡子村支部書記、村主任王兆勇算了一筆賬,每人每年需要3600元,減去各類政策性收入,每人每年大約還有1000元的缺口,這部分資金由包建單位補齊。

  對低保殘疾人按照殘疾程度,分別給予每人每月100—300元的“護理費”,對低保失能老人,按照生活自理程度分別給予每人每月60、100元的“護理費”。

  “過去都是把補助金直接打到卡上,但是這些人捨不得花,或者其他原因,生活品質、生活環境沒有多大改變。”有著13年鄉鎮工作經驗的金嶺回族鎮民政主任周元祿説。

  臨淄區創新補助形式,變補助金為護理費,用護理費聘請監護服務人員,簽訂協議書,明確護理內容,為“兩類人員”提供護理服務。駐村幹部和村幹部每月通過不定期走訪,實地查看護理效果,對達不到協議護理要求的,將扣除下個月的護理費。

  敬仲鎮釣魚村村民張倣湯老兩口都已年過80,他老伴因腦血栓後遺症常年臥病在床,4年前,張倣湯也因病半身不遂,腿腳至今行動困難。獨女出嫁至鄰村,每天都會抽出空來照料老人。老人説:“俺老兩口都有殘疾,政府每月每人出300元,還雇著俺閨女專門照顧俺,還有不少其他救助,俺覺得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

  夯實責任,確保“誰來扶”

  包建單位負責籌集救助物資、資金,按照鎮街、村居的救助方案,對困難家庭進行救助幫扶。包建單位不直接制定具體救助方案,有效避免了包建單位之間救助不平衡、包建單位與困難家庭之間難協調的問題。

  “這一次救助幫扶,我們沒有把捐款作為重點,但各包建單位、廣大企業家都不約而同地出資捐款,支援救助幫扶行動。”朱臺鎮鎮長孫守強説。

  廣大群眾由感動到互動、由互動到行動,積極捐款捐物,傳遞愛心。全區救助基金髮展到169個,總額達3600多萬元。朱臺鎮政府基金會一次性收到企業捐資1100多萬元,稷下街道堯王村群眾捐資110多萬元……

  與此同時,區政府也進一步豐富“政策禮包”,將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大病醫療救助、殘疾人救助、教育救助、培訓救助、法律援助等7項救助政策進行了整合。將城鄉低保、特困供養人員、孤兒醫療救助比例自65%提高到70%;設立最低救助標準,將低保邊緣家庭的最低救助線設置為1000元,2015年共為1284名貧困群眾發放大病救助金514.8萬元。在救助時限上,縮短到最多15個工作日,對一些遭遇車禍、人身傷害的急難家庭,實施即時救助;在救助金額上,從以往的最高4000元提高到8000元,2015年共為110戶困難家庭發放臨時救助金30.6萬元。

  通過對佔全區人口1.7%困難群眾的救助,得到了100%群眾的讚譽,花錢不多,反響巨大。“困難家庭因解困而高興,村居因有了幹事平臺而高興,企業因幫助了別人、受到了教育而高興。收益最大的是黨委、政府,贏得了最廣泛的民心,樹立了更良好的形象。”臨淄區區長白平和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