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三條渠道”放大項目效應

  • 發佈時間:2016-04-11 04:30:5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臧德三本報記者呂兵兵

  近日,在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方城鎮東朱汪村,村民劉傳芝告訴記者:“自從實施了開發項目,咱的生活大不一樣了,家裏的3畝地經過治理後,以每畝每年1000斤小麥的價格租給了鼎益農業公司,俺和老伴還可以到公司打工,按點上下班,一個月能掙到4000多元。”

  “這是蘭山放大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效應,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最佳表現。對此,蘭山在實踐中找到了‘三條渠道’:與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相結合,與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相結合,與其他涉農助農項目相結合。”區農業開發辦主任劉廣華説。

  與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相結合

  在方城鎮西方城村,村裏2008年就成立了綠農瓜菜種植合作社。2014年,合作社與魯蒙食品公司簽了訂單,村裏的500畝土地,成為了魯蒙公司的訂單大蔥生産基地。龍頭企業一帶動,讓村裏的種菜“老把式”韓其印開了眼界:“同樣是種大蔥,咱們是大田育苗、人工移栽,20個人一天栽個三五畝;人家是苗盤播種、工廠育苗、機械移栽,一台機器一天就能栽十來畝。”

  “2014年,區農業開發部門來這裡考察,特別認可我們‘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合作社理事長韓學芳告訴記者。很快,蘭山區“2000噸脫水果蔬電熱蒸汽殺菌生産線及5000畝優質蔬菜基地改建”項目,由魯蒙食品公司和綠農合作社聯合實施。項目累計投入1340萬元,其中企業自籌735萬元,財政資金600多萬元,建成殺菌車間和産品品質檢測中心各一處,引進電熱蒸汽殺菌生産線一條,引進國際先進的無土栽培技術及育苗、栽培、收割的全自動種蔥、收蔥設備10台套,建成大蔥標準化生産基地6000多畝。

  劉廣華介紹,近年來,蘭山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迅速,已有省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7家,農民合作社512家。而且,新型經營主體呈現“聚合發展”態勢,“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成為主要形式。因此,將財政項目與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結合,提升新型經營主體實力,完善項目區基礎設施,推動機械化、科技化、專業化、標準化、訂單化等現代農業元素落地生根,能夠充分放大資金效應。

  “你看,農民的大蔥搭著魯蒙公司的品牌,每斤能多賣兩三毛錢,項目的效應出來了。”劉廣華笑言。

  與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相結合

  2014年7月上旬,方城鎮的8000畝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産田改造項目,順利通過了省市聯合專家組驗收。驗收現場,一位評審點出了這個項目的不同之處:“項目與農校對接園區建設結合得好。項目改善了基礎條件,基地推動了土地流轉,吸引了龍頭企業進駐。於是,現代農業園區拔地而起,農民就近變成了産業工人,項目的效應放大了。”

  區農業開發辦副主任王恩寶介紹,中低産田改造項目,主要是對納入改造範圍的農田進行水利、農業、林業、科技等配套,改善基礎條件,提升生産能力。但是,項目實施是有“標準”的,有的要佔用土地修路通渠,農民不一定接受;有的要打破原有的土地格局,整片推進,農民分散的地塊是最大障礙。而農業園區建設,多數已經實現了土地的規模化流轉,實現了“先流轉後開發”。同時,項目建成後,工程移交園區管護使用,能夠解決建後管護難題,使項目資金的效應得以充分發揮。

  “因此,我們完善了‘項目立在園上,園建在項目上’的開發機制,把農業開發項目與園區建設緊密結合,通過開發推動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通過園區建設提升農業開發檔次和效益,以此來示範帶動全區現代農業發展。”王恩寶説。

  蘭山農校對接示範園,由山東鼎益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承擔,一期工程投資2.1億元,遠期投資8.6億元。現在,項目區已經形成了6500畝的優質糧食基地、1000畝的優質蔬菜基地和500畝的苗木種植基地,與齊魯大學、臨沂大學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係,帶動項目區農民每人平均增收1200元。

  與其他涉農助農項目相結合

  2015年夏,走進位於半程鎮和棗園鎮交界的“萬畝生態荷花濕地”,只見連片面積達1萬畝的荷葉荷花迎風搖曳,白鷺、野鴨等水鳥自由飛翔,吸引了大量遊人前來賞荷散步、垂釣休閒。而這裡在兩年前,還是旱澇災害嚴重、農民畝均純收入不足千元的中低産田。

  據介紹,該處荷花濕地由臨沂金鑼綠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投資兩億元打造,栽植了大量睡蓮、花蓮、籽蓮等水生植物,又配套養殖泥鰍、黃鱔等經濟魚種,成為了集生態保護、精品荷花觀賞、蓮蓬採摘、都市休閒旅遊于一體的蓮文化主題休閒度假基地。而且,濕地內的部分水源來自金鑼集團生豬屠宰加工生産線上下來的高濃度有機廢水,通過濕地的自然凈化,能夠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地力,為發展生態迴圈農業打下基礎。

  王恩寶介紹:“金鑼集團打造的這一農業旅遊項目,納入了我們的農業開發先建後補計劃。項目前期主要推進道路建設、水道治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投資則側重於打造生態效果和景觀效果。預計明年圍繞該項目的加工和旅遊環節就能全部展開,對周邊居民就業創業的帶動效應即可充分顯現。這種開發方式,能夠最大限度縮短開發週期,在最短時間內實現政府‘財政杠桿’作用的最大化。”

  現在,萬畝荷花濕地既增強了生態修復功能,也發展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農業生態旅遊景點,提升了周邊條件,帶富了周邊農民。“一年1600斤小麥,這是俺每畝土地的流轉收入。俺還被招為荷塘民工,每月收入3000多元。”棗園鎮大潮沂村農民王自現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