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聚焦金融創新,上海將有更大作為

  • 發佈時間:2016-04-11 03:29:38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唐燁 舒抒 張青

  歲末年初,兩場體現上海金融創新實力的“大戲”先後上演——

  2015年12月28日,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科技創新板”正式開盤。掛牌企業中“科技創新”屬性鮮明,投資機構求賢若渴,雙方一拍即合。當天頭一個小時就實現了770多萬元的交易額,交易熱情可見一斑。

  與此同時,上海金融創新獎的評選“漸入佳境”。今年已是上海金融創新獎評選第六年,亮點之一是更多網際網路金融企業攜創新産品入圍,與傳統金融機構一爭高下。

  “科創板開閘與上海金融創新獎評選是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大舉措,體現出上海市政府各層面對科技創新的大力支援。”2016年伊始,筆者採訪了多位知名金融專家,他們都表示,聚焦金融創新,上海將有更大作為。

  服務實體經濟聚焦科創企業

  “每放出的5元貸款中,就有1元用於‘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去年,中國進出口銀行上海分行交出了這樣一張亮麗的成績單。

  中國進出口銀行是主要支援我國國際經濟合作的政策性銀行。目前,該行上海分行已成為支援上海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主力金融機構。

  資金融通,是中外企業之間、中企境內外子公司之間,就“一帶一路”展開闔作運營的關鍵環節。打通了這一關節,“一帶一路”的跨境合作就順暢起來。

  進出口銀行上海分行大膽進行金融創新,開展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擴大人民幣在境外的使用和影響;積極開展出口買方信貸業務,幫助外方解決融資,鼓勵其從我國進口成套設備或向我國發包工程項目。

  “金融一定要為實體經濟服務。”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院長張春教授説,絕對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

  在張春看來,美國有些金融産品就搞得複雜,是為了投機而設計的工具,脫離了服務實體經濟的初衷,“上海的金融創新方向並沒有偏離,大多都與服務實體經濟有關”。

  作為全國金融創新的高地,上海金融創新始終不間斷,但都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

  2016年開年,上海銀監局透露了這樣幾組數據:上海平均每個小微企業享受到的金融服務項目已經達到3個,比去年初翻一倍;截至去年11月末,上海銀行類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0558.33億元,同比增加769.85億元;上海銀行類小微企業貸款戶數15.67萬戶,同比增加3.11萬戶。

  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中,小微企業往往是被服務的“盲區”;而上海小微金融覆蓋率在提高,小微企業獲得的貸款額度在上升。

  上海金融機構正是通過創新服務方式減少這樣的“盲區”。比如,去年,上海銀監局加強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準入引導,努力推進健全多元化、廣覆蓋的銀行機構體系,使得本市金融服務覆蓋率加速提升。截至2015年末,上海地區實現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覆蓋轄內全部110個鄉鎮,金融服務覆蓋轄內全部1764個行政村。目前,近兩年新建成的31個大居社區中,近八成社區已獲得主要銀行入駐。

  上海金融創新對實體經濟的服務,還體現在大力支援科技創新與促進其産業化。去年,上海發佈了《關於促進金融服務創新支援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有八大方面、20條“幹貨”,讓金融支援科創有了更為切實的“著力點”。其中,開展投貸聯動融資服務方式創新、推動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等措施已經落地,並實實在在地幫助到不少科創企業。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立堅指出,服務那些科技創新型的輕資産企業,在方式、有效性上與服務傳統企業很不同,銀行體系與資本市場還需要拿出更多創新,這也是未來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發展方向。

  市場創新要守住風險底線

  在資本市場,上海金融創新表現更為活躍。

  2015年底科創板活力登場,上海市金融辦主任鄭楊表示,科創板橫向將與傳統和新興金融業態緊密聯動,縱向則目標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接。

  10年期國債期貨合約、中證500股指期貨等相繼在2015年掛牌,黃金交易“滬港通”順利開通,航運保險産品註冊制誕生,資本市場創新不斷,大幅提升上海金融市場交易、定價和綜合服務功能。

  有創新就有風險。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執行院長趙曉菊教授認為,任何創新,尤其是金融領域創新,風險都是長期伴隨的。然而,不能因存在風險就放棄金融創新。“放棄金融創新,可能就意味著放棄金融創新所帶來的潛在機會與收益,甚至可能錯失重大的發展良機,這本身就是風險。”

  多層次資本市場錯位發展,是資本市場創新的重要目的。科創板備受矚目,原因之一,就是先期其主要面向的是上海尤其是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各類科技型、創新型中小企業,為原先長期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中小企業創造融資渠道,吸引境內外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創業投資、私募股權等資本集聚。“應該循序漸進地將科創板建設成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帶動形成科技創新的良好生態鏈,以此加快科技型、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

  不能忽視的創新力量,還有網際網路金融。過去一年,網際網路金融已成為資本市場創新的一股新力量,傳統商業銀行也加入其中,逐漸摸索出“大平臺+大品牌”的一套應對辦法。

  2015年7月,浦發銀行整合集團內銀行、基金、信託等資源推出“SPDB+”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浦發銀行副行長姜明生表示,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將在浦發金融版圖內實現客戶共用、産品互通、系統互聯、內外互動。

  新融資渠道誕生倒逼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同時,也對監管體系提出了更新、更大的考驗。

  孫立堅認為,網際網路金融項目增多,就需要各種可供網際網路金融改善的空間。“我們需要盤活那些因監管機制而不能付諸實踐的創新項目,而這就需要進一步提高金融創新的能力。”

  此外,防範金融系統性風險也成為資本市場創新的一大焦點。趙曉菊表示,防範金融系統性風險的發生是目前我國資本市場關注的首要重點。“我們正面對更加開放的環境,更為複雜的國際局勢,以及人民幣國際化和國內經濟轉型帶來的一系列影響,風險的表現形式愈發錯綜複雜,就更要結合國內外環境變化,綜合考慮如何展開創新,怎樣在創新和有效控制風險中找到平衡。”

  要瞄準促進投融資便利化

  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成立兩年多,金融改革始終是焦點,市場對其的熱議從未停止。

  去年,上海自貿金改更是大動作頻頻——

  2月,央行上海總部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分賬核算業務境外融資與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外界普遍認為,這標誌著自貿區“金改3.0版”大幕拉開。

  央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局長張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金改3.0版”最大創新在於,率先明確資本賬戶可兌換的路徑,即全面放開本、外幣境外融資,將本、外幣融資納入統一的政策框架內,中外資企業或金融機構可依據統一規則,自主選擇從境外借用人民幣資金還是外幣資金。同時,在管理方式上,依託FT賬戶管理系統,採用風險轉換因子等現代管理手段,對風險進行24小時逐筆實時監測,確保金融安全。

  4月,央行上海總部宣佈啟動上海自貿區FT賬戶外幣功能。多家在上海自貿區開展分賬核算業務的銀行進入“實戰”,紛紛為區內及境外客戶提供外幣存貸款、結售匯等業務。

  孫立堅説,外幣功能上線後,FT賬戶體系連接境內、境外兩個市場的優勢更加明顯,既提升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也拓寬了企業融資渠道,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升了貿易融資便利。這些自貿區金融改革創新舉措,為實體經濟企業跨境投融資創造極大的便利條件。

  7月,“黃金滬港通”開通,中國內地和香港兩大黃金市場實現了互聯互通,香港黃金市場的投資者將無需再前往上海自貿區開立賬戶,即可直接參與內地黃金現貨交易。

  張春認為,此舉有望提升中國黃金市場的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同時配合即將推出的人民幣黃金定盤,不僅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也有助於中國爭取大宗商品的定價話語權;依託自貿區內的FT等基礎設施,風險也是可控的。

  而陸家嘴被納入了自貿區版圖後,更為自貿區建設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雙向聯動提供了有力支撐。“上海經濟成績單中,自貿區發揮了很大作用,在引進外資、對外投資、新設企業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現,上海自貿區的金融改革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支援作用。”

  下一步,上海自貿區金改效應如何輻射全國?

  “可分步驟、不同程度地在其他自貿區拓展FT賬戶的使用,風險相對較小的本外幣資金池、人民幣跨境交易結算等可率先複製推廣,但與資本項目開放的金融創新,還是應當在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趙曉菊説。

  張春説,金融創新之所以要在上海自貿區中先行先試,因為這裡有FT等基礎設施,風險可控,試驗成功後可以在全國複製推廣。上海自貿區要進行的是,能夠服務實體經濟、促進投融資便利化的金融創新。

  創新要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2015年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通過決議,同意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今年10月1日起將正式生效。作為第一個加入SDR的新興市場貨幣,人民幣國際話語權無疑得到重要提升。

  近年來,圍繞人民幣國際化這一國家重大戰略,上海金融創新成績斐然。

  2015年,上海自貿區自由貿易賬戶境外融資、外幣業務以及跨境同業存單等創新業務相繼啟動。

  10月8日,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成功上線,一期主要採用實時全額結算方式,為跨境貿易結算、跨境投融資和其他跨境人民幣業務提供清算、結算服務。首批直接參與機構共19家,其中11家中資銀行、8家外資銀行,間接參與者共有176家,覆蓋6大洲50個國家和地區。

  張春表示,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從長期看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目前國際跨境系統主要用於美元,支援人民幣要實現國際化肯定要有自己的跨境系統,CIPS的誕生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設施。”

  CIPS上線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正式走上“高速公路”,也為人民幣競爭國際話語權增添重要籌碼。

  趙曉菊認為,CIPS備受矚目,在未來還將承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在營運時間和營運效率兩方面還有較大上升空間。

  “在增強人民幣國際競爭力的過程中,上海自貿區FT賬戶的設置也跨出了重要一步,因其不僅有效考慮了風險控制,也為全球總部和區域總部機構的資金運作、支援實體經濟發展、支援企業走出去、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良好資金賬戶基礎。”

  2014年8月,由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清算所)推出的人民幣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中央對手清算項目正式上線,包括人民幣鐵礦石掉期和人民幣動力煤掉期中央對手清算兩項業務,不僅填補我國場外金融要素市場的空白,同時更好地滿足了中國機構投資者大量而迫切的套保需求,把參與國外市場的中國機構投資者吸引回了國內市場這一更加便捷的“主場”。

  趙曉菊表示,上海清算所這一重要創新向全球發出了大宗商品價格的“中國聲音”,既是人民幣國際化這一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重要里程碑,又更好地支援了實體經濟發展,支援中國企業“走出去”。

  金融創新為人民幣邁上新臺階貢獻了激活因子,當人民幣不斷融入世界市場,波動的産生也成為必然。在孫立堅看來,可以利用波動創造機遇,使其成為人民幣競爭並鞏固國際話語權的契機。

  “當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總量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重要時,就不能只滿足於創造財富,還要有管理財富的能力。人民幣國際化恰恰反映了管理好財富的問題,財富應該掌握在我們自己能夠控制的水準上面。”

  創新點在不斷增多

  去年7月1日,上海率先開展航運保險産品註冊制改革。其最大亮點是,市場主體可在電子化註冊平臺上進行航運保險産品註冊,所需時間則由備案制的20個工作日縮減為即時處理。這是獲得2015年上海金融創新獎一等獎的項目。

  上海金融創新獎設立於2010年,是全國省級政府層面首個金融創新獎項,旨在推動上海金融改革創新,優化上海金融發展環境,增強上海金融機構綜合競爭力。

  “每年評選通知一齣,來自各個金融機構的評選資料就紛至遝來。上海各金融機構都以能獲得這個獎項為殊榮。”參與評選工作的工作人員介紹。

  張春作為評選專家參與上海金融創新獎的評選有5年了。在他看來,上海金融創新獎堅持了這麼多年,已美譽在外,眾多金融機構紛至遝來也在情理之中。“中國金融開放的步伐在加快,申報金融創新獎的創新産品數量一年比一年多,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新點不斷增多。”

  2015年度上海金融創新獎的評選日前已經落幕。參與評選的專家對本屆創新獎的獲獎項目均讚賞有加。

  趙曉菊認為,本屆上海金融創新獎評獎中,一批主動對接落實國家和上海的重大戰略及重大任務的創新項目脫穎而出。

  “有推進實施人民幣國際化這一國家重大戰略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上線,和人民幣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中央對手清算項目這兩項創新;有通過金融支援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來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項目;有緊跟網際網路+的時代潮流,推進金融行業從傳統的重資産向資産與網際網路金融服務一體化並重轉型的浦發銀行、工行上海分行等多個項目; 有以國泰君安FICC業務鏈為代表,支援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創新項目;有注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與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上海自貿區建設的聯動效應和監管體制的創新項目; 還有充分對接金融支援實體經濟、關注民生工程的創新項目……”

  孫立堅評點,本屆創新獎參評項目的最大亮點是契合國家經濟格局變化的金融創新越來越多。有些參評項目聚焦促進中國資本‘走出去’和‘一帶一路’戰略,利用好國內與國外金融資源;有些參評項目推出了全球性的理財産品,為消費者提升了財富性收入,有利於進一步拉動我國未來的內需;有些涉及風險對衝規避的參評項目,則重點關注提高風險控制的能力。上海應該更多鼓勵能夠契合國家經濟與金融格局發展變化的金融創新。

  金融一定要為實體經濟服務,絕對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美國有些金融産品就搞得複雜,是為了投機而設計的工具,脫離了服務實體經濟的初衷;作為全國金融創新的高地,上海金融創新始終不間斷,但都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

  張春

  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

  服務那些科技創新型的輕資産企業,在方式、有效性上與服務傳統企業很不同; 銀行體系與資本市場還需要拿出更多創新,這也是未來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方向。

  孫立堅

  復旦大學教授

  任何創新,尤其是金融領域創新,風險都是長期伴隨的,不能因存在風險就放棄金融創新;放棄金融創新,可能就意味著放棄金融創新所帶來的潛在機會與收益,甚至可能錯失重大的發展良機,這本身就是風險。

  趙曉菊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