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新生代:舊瓶裝新酒
- 發佈時間:2016-04-10 05:51:50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天的相聲新銳與前輩相比,大多有更高的文化教育層次和更大膽的開拓精神,他們標新立異、打破常規,給相聲界注入了更多現代因素的活力和動力
一張嘴,可侃遍茶余飯後的悠閒生活;一副禦子,可奏響古今中外的滄桑巨變……而隨著社會現代化與經濟全球化的腳步不斷提速,相聲這種民間説唱曲藝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新機遇。一方面,傳統經典相聲需要經過不斷地傳播、演藝,才能更好地流傳世間;另一方面,面對如今不同的市場環境,相聲亦須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方能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和喜愛,煥發出新的生機。
現如今,有不少80後、90後的知名年輕相聲演員被觀眾所熟知。中國傳統相聲在年輕群體中有哪些傳承故事,年輕力量給相聲帶來哪些創新和改變,相聲的發揚光大依舊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如何使相聲得到更好傳承?
內功要紮實
不會説學逗唱的傳統藝術功底,只是一個優秀的喜劇演員,而不是一名相聲演員
相聲是我國第一批非遺項目,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其他非遺項目相同的是,相聲想要走得更遠,關鍵還是在於傳承。
作為參加今年央視春晚唯一相聲節目表演的年輕演員,李寅飛受到了觀眾的矚目。自小在北京長大的他,因受到三盤磁帶的啟蒙走上了曲藝發展之路。“我大姑父是曲協的,五六歲時經常去他家玩兒,書房裏總是放著馬三立、劉寶瑞、侯寶林三位藝術家的磁帶,聽多了就喜歡上了,常常跟著學。”李寅飛説,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家裏有了一台電腦後,看相聲的視頻資料就更便利了。那時,正好獲得了一套傳統相聲集錦、優秀相聲集錦,他就常常邊聽邊學,抄了詞譜開始背誦,字還不會寫幾個,標了不少拼音,但依舊不亦樂乎。
《報菜名》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傳統相聲貫口,也是李寅飛學會的第一段相聲。與大多數初學者按照馬三立兒子馬志明的版本學習不同,他照學的是李伯祥那版《報菜名》。“不過,後來不少人告訴我,李伯祥的版本一上來就特別快、風格太有個性,不太適合初學者;但我五六歲時就把這個版本背得滾瓜爛熟了,實在改不過來。”李寅飛笑著回憶道。
目前而言,流傳至今的傳統相聲文本估計有300段左右,算得上較為經典的段子也至少有50段。現在臺面上表演的作品有不少是源自清末的傳統段子,而且李寅飛體會到,即便在老段子上改編包袱,也要注意“外插花”(相聲行話,指用作打比方、襯托等解釋性的穿插)不要太多,以免破壞了傳統相聲文本的主幹和脈絡。
“年輕相聲演員要學習多種傳統藝術表現形式,才能支撐住相聲的創作靈魂。”在青年相聲演員曹雲金看來,快板、京韻大鼓、京劇、太平歌詞等多種藝術形式都是年輕相聲演員需要學會的必修課。“難道演員在臺上把觀眾逗樂了,就是在説相聲?當然不是。不會這些藝術功底,他只是一個優秀的喜劇演員,而不是一名相聲演員。”曹雲金直陳。
“説學逗唱包含甚廣。相聲是語言藝術,説的不是相聲人的事,大千世界才是我們的素材。過去的老先生們通過生活和學習了解諸藝百態,拿來修改提煉,夾敘夾議,為吾輩之責任。”李寬説。
“熱愛”+“堅持”,是曹雲金在採訪中常常會提到的兩個詞。“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會説會講是基本功,關鍵講出來得讓觀眾發笑,更進一步還得發人深省,這就要求演員要具備較紮實的文學功底和素養,還得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又懂得幽默,這樣才能把相聲傳承好。”曹雲金説。
創新不可少
相聲應該貼近現代化的生活理念,融入熱門話題。但創新,不能破了相聲的老規矩
優秀曲藝文化的傳承發展,不僅需要繼承和保留,同樣需要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這些“80後”的相聲新銳,與他們的前輩相比,大多有更高的文化教育層次和更大膽的開拓精神,他們勇於嘗試新內容、新形式、新手段,借鑒姊妹曲藝的精華,標新立異、打破常規,給相聲界注入了更多現代因素的活力和動力。
與傳統相聲相比,如今的相聲藝術在表現手法、語言特色、表達方式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創新。“如今的相聲節奏更快,包袱更多、出現得更早。”李寅飛解釋説,觀眾更喜歡節奏更快的相聲,很多人來小劇場是為了解悶逗樂,希望能給他們帶來歡笑的包袱早點出現、頻繁出現,如果包袱出現太晚,有些觀眾就會等不及。
“而在語言特色上,相聲也可融入日本漫畫題材、英美劇、脫口秀、韓劇等特色,在語言層面更為融合、創新;當然,內容上還是要做到‘三貼近’,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傳統相聲貼近的是當時的陳年往事,現如今的相聲應該貼近現代化的生活理念,語言上可以多融入一些網路熱門詞彙,內容上融入老百姓常聊的熱門話題。但語言、內容上的創新,不能破了相聲的老規矩,改編的前提是確保相聲的本質。”年輕相聲演員李寬説。
以李寅飛創辦的將“北京孩子北京味兒”作為口號的“大逗相聲”舉例,其特色就是要體現新穎。不管是對傳統京劇經典唱段《三岔口》的重新演繹,還是將廣義相對論與物理量子理論在表演中幽默化“應用”,“大逗相聲”的創作題材、傳播理念不僅脫胎于傳統,也富有現代氣息。如《雜談北京話》《國安日記》《大話古文》《大話魯迅》等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作品,無論哪個年齡段的觀眾都較為容易接受。
當然,對李寅飛來説,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讀博的經歷給他帶來一些“文藝范”和“相聲思考”。他正在撰寫的博士論文《民間説唱藝術的都市傳播》,將從文化、心理、公共三層空間解讀清末以來北京地區的曲藝傳播路徑。“在清華本碩博讀書的經歷,讓我更加注重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便於創作出更多時效性強、新穎度高、符合受眾需求和心理認同的創新作品。”李寅飛説。
“同時,要想傳承好這門百年藝術精華,還要學會如何把它‘舊瓶裝新酒’。諸如‘吃了吐’‘順竿爬’等傳統獨特的逗笑方式深受觀眾喜愛,但年輕演員要把這類傳統的語言逗樂技巧,與極具時代感、現代感的新潮內容巧妙結合,才能符合受眾年輕化的新潮流。”曹雲金説。
靠大腦吃飯
思考能力、邏輯能力註定了一個口頭文學藝術家的未來
有數據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活躍的相聲社團有500多個,會説相聲的人約有2000多人。雖然近幾年相聲市場的冷落有所改觀,但相聲的傳承和發揚光大依舊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
相對於其他藝術來説,相聲目前的入門門檻比較低,相聲演員的水準參差不齊。舉例來説,鋼琴有十級、八級,古箏也有考級曲目,但是包括相聲在內的大多曲藝並沒有等級考試,也沒有較為具體的教綱教案。其實,不少相聲演員都曾建議過相聲等曲藝實行等級考試製度,這樣既可以確保學生的入學品質,又可以規範授課老師的教學章程。知名相聲演員應與中國曲協、地方曲協合作,共同商議相聲考級相關事宜。
版權紛爭,同樣是相聲發展難以繞開的熱門話題。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目前相聲界版權意識淡薄,抄襲借鑒現象較為公開化,知識版權保護意識不強。“要想改變目前版權抄襲的現狀,需要他律+自律。一方面,法律、文化部門要出臺相關政策提升相聲知識版權保護,對抄襲行為嚴追嚴打;另一方面,相聲演員和劇本創作者應提升自律意識,加強道德文化修養,提升獨立創作水準,展開差異化競爭。”李寬建議。
此外,同樣存在部分題材相聲一窩蜂出現,內容題材過於單一化,甚至過於“假大空”。李寅飛認為,年輕相聲演員應該低頭看生活、俯下身子去感悟人性的光輝,發現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了解受眾的真實需求,紮根老百姓的真實生活,表演出更多有道德、有溫度、有情懷、有趣味的作品;亦應順應“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以網路視頻、表情包、GIF動圖等多種新媒體呈現方式,提高優秀相聲傳播力,講好相聲演員專屬的“中國好故事”。
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直言,年輕相聲演員早晚是這個舞臺的主人,希望他們多傳承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相聲表演的大眾化傳播可以更多地借助網際網路渠道。
“建議設立曲藝學科,讓曲藝走進高校。”姜昆認為,目前相聲等曲藝人才斷層問題屢見不鮮,需要進行曲藝方面的供給側改革,設立曲藝理論、表演藝術等曲藝專業課,具備條件的高校可以按照相關程式自主設置曲藝二級學科,以解決曲藝在學科專業上缺位等一系列問題。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年輕相聲演員?曹雲金説,相聲演員的知識量要海納百川,所以必須刻苦努力,才能多知多懂、觸類旁通。這要求相聲演員學的東西多,懂得的知識得多,人生閱歷豐富、知識面寬廣,説出來的東西、表演出來的作品,才會真實,才能讓觀眾相信。
“年輕演員要想將相聲藝術發揚光大、與時俱進,就要迅速下苦功研習,博覽群書提升自己,好相聲演員是靠嘴吃飯的,嘴是靠大腦支配的,思考能力、邏輯能力註定了一個口頭文學藝術家的未來。所以,要了解行業歷史,力爭廣收門徒,認真創新作品,帶領行業發展。”李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