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史前建築文明的曙光

  • 發佈時間:2016-04-09 01:29:5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品築春秋

  古猿從樹上下地並直立行走以後,雙手得到了解放。雙手的解放是産生“人類”的重要先決條件:能夠主觀地製造工具。

  自從原始人學會了製造工具,文明的曙光開始閃現:他們聚集群居在一個大山洞裏,利用篝火烘烤食品,使用骨針縫製衣物,從此告別了茹毛飲血的動物時代——最典型也最為大眾熟知的,就是北京週口店人,俗稱“北京猿人”。

  週口店人生活在距今50萬—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由於生産力的限制,他們還建造不出像樣的住所,只能選擇天然山洞來棲身。然而,數十萬年以後,又有一群原始人佔用了這些山洞,他們就是距今1萬年的山頂洞人。

  作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智人,山頂洞人做出了一項了不起的貢獻:他們發現了中國建築史上第一種紅色顏料——赤鐵礦中的氧化鐵紅!這種性能極其穩定的暗紅色無機顏料,在接下來的一萬年裏,成為了諸多宮殿、廟宇、園林的外墻粉飾選擇,直到今天都沒被淘汰,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紅色冠蓋,涂刷的就是氧化鐵紅塗料。

  時光流入新石器時代早期,至此,中國古人類分成了北方人和南方人兩大流派,前者生活在黃河流域,後者則活躍在長江流域。我們今天説“長江、黃河是中國的兩條母親河”,是有道理的。

  原始社會的古代建築因地理環境而分成兩派:北方人挖地窖(穴居),南方人搭鳥窩(巢居)。這是因為北方少雨,且土層結實均勻,不易倒塌;而南方多雨,蛇蟲鼠蟻時刻侵擾人類,故而逼著南方古人蓋“樓”居住——今天,我們還可以從陜北窯洞、雲南吊腳樓找到這兩種住所的影子。

  在考古實物上,西安半坡遺址是穴居的代表,而余姚河姆渡遺址是巢居的典型。

  半坡聚落遺址分為居住、陶窯、墓葬三區,其中早期的居住遺址以穴居為多,晚期基本發展到地面建築。這些穴居建築中,一般是向下深挖0.5—1米,形成一個方坑,然後中間樹立四根柱子,上加四根大叉手,披覆茅草,最終形成方錐形頂蓋。穴居房屋的優點是構造簡單、防風防曬,缺點是採光不好、不耐雨水,所以到了半坡晚期,穴居房屋逐漸淘汰,地面建築大行其道。這些地面建築不再深挖地窖,而是在平地上樹立承重大柱和木骨排柱,顯現出“間”的雛形,標誌著中國以“開間”為單位的木構框架體系趨於完成。

  河姆渡人則是幹闌式建築的先驅。他們建造住宅時,先打下1米長木樁,木樁上架設縱橫交錯的地龍骨(地梁),其後於地樑上鋪設10多釐米厚的地板,地板上再立柱、架梁、敷櫞、蓋頂。地板起防濕、禦蟲蛇作用。其下可用來豢養家畜,地板上為起居住室。

  從住宅營建看,河姆渡人已較熟練地掌握伐木、加工成樁、柱、梁、板等建築構件技術,梁柱間已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不同榫卯形式均基本符合受力要求,與晚期木構大致相同,木構件上刻有雙圓、直線、斜線、植物莖葉等裝飾圖案。

  在建築史上,河姆渡人有三處偉大發明,左右了中國建築史的走向,堪稱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是榫卯。榫卯結構是中國建築中最早具有科學設計意義的語言,在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上,如同漢字的發明一樣,源遠流長、自成體系。由榫卯進化到鬥栱,歷經了大約5000年的漫長歲月,漢代以後,鬥栱大量地運用在各種高檔建築上,成為不可或缺的組件。

  二是漆器。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世界最早的漆器——兩件朱漆木碗,這兩件刳器外黑內紅,色相飽滿純正,膜面光亮晶瑩,説明當時製作者的調漆和髹涂技能已達到較高水準。天然大漆廣泛運用在木結構古建築的保護和美化上,從先秦到清末,始終未斷,用天然大漆做出的不同彩畫圖案,也是區分建築等級的一種手段。

  有趣的是,中國漆器于唐代傳入日本,但是明代以後,日本的漆器技術反而青出於藍。在大航海時代,中國瓷器、日本漆器一起風行歐洲,故而瓷器的英文是china,而漆器的英文是japan。

  三是水井。有了水井,人類就能定居下來,避免了四處遷徙之苦。遊牧民族每年“逐水草而居”,四處漂泊,居無定所,而農耕民族就可以依賴水井定居一地,繁衍生息,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體系。在河姆渡遺址發現的這口水井,是我國迄今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一口木構水井,你還會覺得它平常嗎?

  因為河姆渡人的三大發明,中國古建築才開始向定居化、力學化、裝飾化發展,我們今天看到的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曲阜孔廟三大古建群,規模宏大、氣勢非凡,綜合了列朝列代的建築科技之大成,但從根源上説,都是得益於河姆渡人的這些發明,無一例外。

  縱觀史前社會的古建築,用今人的眼光來看,自然都是些粗陋簡單、不值一提的作品,甚至連“房子”都算不上,只能説是“窩棚”。然而,在今天非洲的不發達部落,依然還存在大量的這些“窩棚”,它們歷經萬年歲月的洗禮,是後世諸多宏偉古建的老祖宗。

  中華大地上,石器時代的遺址已經發現了上千處,幾乎遍佈全國。在建築方面,有群居的聚落;供生産與生活用的窯址、公共房屋、住所、窖穴和畜圈;供防禦的垣墻、濠溝;原始崇拜所需的祭壇、神廟和神像以及公共墓地等,這些建築物構成了一個小小的社會生活圈,是老子主張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理念的一個縮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