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熱愛就是永不言棄

  • 發佈時間:2016-04-09 01:29:5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影像空間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有一篇很精彩的中篇小説叫《熱愛生命》,和電影《荒野獵人》在立意上有幾分相似:一位美國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越過一條小河時扭傷了腳腕,他的夥伴比爾無情地拋棄了他,淘金者只能獨自在荒原上尋找出路。幾乎和《荒野獵人》的情節一樣,那位淘金者一路上饑寒交迫,生存條件到了人類能夠承受的極限。他吃蚯蚓喝狼血,最後爬著抵達一艘船上,在那裏吃飽喝足,卻養成了一個壞習慣,每一次吃完飯都會悄悄地往床底下藏一塊麵包。過了很長時間,人們從他的床底下掏出了像磚頭一樣硬邦邦的一堆麵包。

  人類最刻骨銘心的記憶或許只有兩種:饑餓和仇恨。在《荒野獵人》裏,格拉斯的身上同時擁有這兩種記憶。危難之時棄他而去的同伴和兒子被殺害的仇恨同時交織在他身上,造就了他的金剛不壞之身和不畏艱辛的毅力。當他失去獵槍和現代人引以自豪的種種工具之後,他便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大自然成了他最強勁的敵人,也是他賴以生存的依靠。在對立的條件下,人類的精神也顯現出了強大的威力,讓人在經歷種種磨難之後,給予足夠的支撐,讓其到達自己的終點站。暴力血腥的場面和迤邐的自然風光在電影中交替出現,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雄壯美麗時更能夠襯托出人類的險惡。有一個經典的鏡頭是,在茫茫雪原中有一個小黑點久久不動,我以為是電視螢幕上的灰塵,還用手擦了擦,結果發現那是一個正在緩緩移動的人。鏡頭拉近,才看到那是電影的主人公格拉斯。在大自然的博大胸懷面前,他顯得那麼渺小,卻沒有停止腳步,這就是精神的力量。每到夜晚,格拉斯總會點一把火,這是他在證明他並非自然界的野獸,是人類。電影中的人類野蠻暴力,我們卻從點點滴滴中看到導演依然在讚美人類,讚美苦盡甘來的美好和快意恩仇的酸爽勁兒。

  如果進一步過度闡釋也很有意思:19世紀初葉,大量的白人涌入美國中西部,開始與那裏人土著人和大自然鬥爭。這是一次生存權力的鬥爭,亦是一次文化和精神的鬥爭。電影一開場便已介紹格拉斯和當地土著的女人建立了美滿的家庭,並育有一子。我們更願意相信格拉斯的兒子沒有混血那麼簡單,更是兩種文化碰撞和交融的結果。所以,這個孩子也比別人更膽怯,更脆弱,更容易被他人擊倒。電影中有一幕,格拉斯的妻子死去時從她的懷裏鑽出一隻小鳥,戰戰兢兢地左右看了看,最後飛向天空。文化的碰撞必然會促使産生一種新的文化,只要時間足夠,它便可以飛起來。當然,這可能是也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裏圖厭煩了沒完沒了的現實的一種選擇,他要在電影里加入一些超現實的東西。導演們經常這麼幹。在賈樟柯的《三峽好人》裏,我們看到女主人沈虹正在晾衣服時一枚火箭緩緩升上天空。現實太煩悶了,導演想給近乎絕望的人們一些向上的力量。這也是包括電影在內的藝術的根本任務之一。

  《荒野獵人》幾乎成了“小李”的專屬舞臺,雖然在長達150多分鐘的電影裏他的臺詞也就15句,但他終於可以通過這部電影拿獎拿到手軟了。從《泰坦尼克號》上映的1997年算起,他用近20年的行動證明了什麼叫熱愛,他自己也是一個獵人,正在戰戰兢兢地環顧四週,輕手輕腳地走在森林裏,期待著新的獵物和收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