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嶺老人的留守時光

  • 發佈時間:2016-04-06 08:30:56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個多月前,我們探訪漳州市南靖縣梅林鎮科嶺村,還原了一幅真實的鄉村圖景。受城鎮化進程影響,這個山區村近年來留守老人現象突出。春節過後,科嶺再次告別短暫的熱鬧和喧囂,陷入沉寂。上月底,記者重訪科嶺村,調查村裏留守老人的後春節生活,以及當地為養老問題所做的探索。

  老人重歸寂靜生活

  “出門打工有錢花,人在外地心在家。留在城裏心在挂,心中三思老媽媽。”正月廿五晚,這首打油詩在微信“科嶺鄉親群”火了。120多名感同身受的科嶺老鄉,紛紛留言點讚。

  打油詩的作者是科嶺村下斜自然村的王華昌。此前一個星期,他第一次離開科嶺到縣城打工。鄉愁縈繞下,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水準的他用直白的文字道出了遊子的心聲。

  王華昌家有9個兄弟姐妹,其他人早已外出闖蕩。多年來,王華昌一直與母親蘇才曲相依為命。靠著五六畝山田、毛竹和70多頭生豬,一家人尚能糊口。新年伊始,新一波生豬污染整治行動席捲了科嶺。臘月廿八村裏20多戶養殖戶的豬圈被拆除。

  “17歲的兒子上高中,正需要錢啊!”王華昌説,“老鄉介紹了個殺鴨的活兒,每天淩晨2點出工,但夫妻倆每月能賺6000元。”

  放心不下81歲的老母親,王華昌特意給她買了部老人機。出發當天,母子倆都紅了眼睛。王華昌説,打油詩在微信群走紅的次日,鄰居就把它念給王華昌的老母親聽。蘇才曲和七八個老夥伴當場落淚。

  科嶺村共有人口1350人,常住人口230人。今年由於生豬養殖戶的撤離,村裏僅剩下210人留守,其中60歲以上的174人。

  當天,村支書王盛州帶記者到87歲的呂來英家採訪時,她正生火做飯。王盛州打開櫥櫃,想看看老人晚飯吃什麼,卻發現盤子裏的一隻鴨爪已長滿白毛。呂來英紅著眼睛説:“鴨爪是春節留下的,眼睛不好看不清。”

  “留守老人生活無人照料,不懂生活常識,常把鐵盆子放進微波爐加熱、電線亂搭,安全隱患令人心憂。”王盛州説。不久前,都寧頭自然村一戶人家電線起火,老人竟潑水滅火,所幸無大礙。

  老人健康令人牽掛

  最讓遊子們揪心的,是留守老人的健康。“出門前,年輕人都會囑咐我,若自家老人身體異樣,一定要第一時間打電話。”鄧建周有一本電話簿,記錄著全村外出者的電話。

  科嶺醫療資源極為有限,鄧建周是村裏唯一的村醫,1993年從沙縣衛校畢業後,他便繼承父親的衣缽。他的父親當了一輩子的赤腳醫生。因為老人行動不便,鄧建周常常要騎著“小電驢”,入戶為老人檢查。最遠的都寧頭自然村離科嶺中心點有8公里。

  鄧建周向記者展示了一本老人健康檔案。“大部分老人身體都有點毛病,其中77個高血壓、25個高血糖。”鄧建周説,比如,都寧頭自然村87歲的盧彩鸞患有嚴重的高血壓,時不時暈倒。“我們只好囑託鄰居,如果哪天她起得晚,一定要到府看一下。”鄧建周説。

  除了突發性急重病,留守老人面對慢性疾病更多是“能扛則扛”。“新農合已全覆蓋,縣醫院的報銷比例達到70%以上,但老人們不想給子女添麻煩。”王盛州説,靖東自然村70多歲的謝秀玉,長期肚子疼。王盛州多次勸她去縣裏做檢查,但她始終忍著,疼到受不了,就找鄧建周開幾片止疼片。去年10月,村裏組織體檢,謝秀玉被診出子宮瘤,這才不得不入院治療。

  缺乏關照的還有老人的精神世界。採訪中,留守老人遊英玉始終耷拉著頭。幾年前,她的老伴兒病逝;不久,大兒子高空作業時觸電身亡;小兒子在龍岩當汽車修理工,也因事故不幸遭碾去世了。一家人全靠她的兒媳婦在閩南師範大學食堂當幫工,每個月2000元的收入支撐著這個殘損的家、負擔著3個子女的學費。禍不單行,讓這個七旬老人異常沉默寡言。

  “雖然這樣的極端案例不多,但是留守老人因缺乏陪伴,普遍存在心理危機卻是事實。”王盛州感慨道。

  不願進城養老的背後

  “等家裏幾隻雞養大了,就賣掉,把媽媽接到城裏一起住。”這幾天,王華昌一直和母親商量,想接她進城養老。

  但對於大部分農村老人而言,進城養老卻不是首選項。去年6月,上海財經大學公佈的《2014年中國農村養老現狀國情報告》顯示,超過六成農村老人不願進城養老。因為對於不少老人而言,進城無異於“找罪受”。

  今年春節過後,姜秀娘跟著兒子來到縣城。“不會用電梯,不敢下樓出門,吃飽飯只能待在屋裏,跟坐牢似的。”只住了10天,她便回到村裏。這是她在城裏逗留最久的一次。

  “不少老人進城生活主要是幫兒女帶大孫輩,一完成使命便回到農村。”王盛州説。靖東自然村的黃順芬今年70歲,兒子在廣東創業。兩年前,黃順芬老兩口被接到廣東幫忙照顧孫子,儘管日子過得滋潤,但不久前,二老還是選擇回到科嶺。

  有的老人不願意進城,還因為城市生活成本過高,不想給子女增加負擔。因此,迫於經濟壓力,不少老人老而不休。王盛州表示,在科嶺,至少有30%的老人,依然靠勞動養活自己。“有幾個90歲的老人,還要自己上山砍毛竹、挖筍,撿柴火做飯照顧自己。”王盛州説,去年,村裏與漳平市永福鎮、南靖縣和溪鎮合作,開闢500畝花卉苗木基地,一天工錢標準50元,村裏的五六十個老人就是最主要的勞動力。“在農村,有些家庭面臨子女殘障等問題時,就只能靠低保金與老人打工維持生計。”王盛州説。

  “多數留守老人日子過得清苦,若不是萬不得已,都不想給孩子添麻煩。”王盛州説,當然,也有個別家庭是因為孝道遺落,讓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苦不堪言。比如,村裏有個老人,兒子與孫子都在廣東做生意,留下80多歲的老人一人在家,每年只給500元的生活費。

  村裏的養老探索

  下午2時許,科嶺村部旁的老人幸福院,陸陸續續來了10多個老人。他們圍坐在一起泡茶聊天。

  今年正月十六,村裏的幸福院正式投用,院內設有棋牌室、閱覽室、廚房等。在這裡,村幹部還不定期組織講座,傳授用火、用電、醫療、衛生常識。不過,老人們最愛的還是湊在一起看電視。最多時,這個房間裏聚集了30多個老人。

  “原來鎮裏僅有一所養老院。門檻很高,只有五保戶才能入住,但即便放寬門檻,大多老人也不願入住。”王盛州説,就近居家養老才是可行的辦法。於是,今年春節,幾個科嶺村返鄉青年湊在一起商議,其中一個成果便是年後成立空巢老人服務小組。服務小組分為生活服務與醫療服務小組,由村兩委出資,配備專用車輛。村幹部為此在留守老人的家門前張貼了聯繫卡,老人遇到生活困難或身體不適,打個電話,服務團隊隨叫隨到。

  當天,坑下自然村82歲的林天賜準備扛著稻穀,到2公里外的科嶺中心點碾米。這對於年老駝背的他來説,不是易事。於是,林天賜撥通了服務隊王順標的電話,問題迎刃而解。

  與此同時,熱心鄉賢也開始參與空巢老人的幫扶工程。春節後,6名鄉賢共同出資,為村裏7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提供營養早餐。近日,福建廣電網路公司留守老人視頻服務項目落戶科嶺。以後,外出打工者打開手機,就能實時查看在家老人的情況,以便及時發現意外。

  科嶺村的探索不止於此。王盛州希望村裏能配備一個心理輔導師,及時為留守老人進行危機干預與心理輔導,能成立空巢老人基金會,為生活困難的留守老人提供救助。

  留守老人們則提出了互助養老的提議。“同一個自然村的老人組成互助組,發揮各自所長,進行自我服務,既解決老人生活起居問題,又能夠化解孤獨寂寞的精神問題。”不過,在王盛州看來,發展鄉村産業,帶動村民回流就業,才是終結留守老人現象的治本之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