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尼路為何走向沒落
- 發佈時間:2016-04-06 07:21:0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班尼路的沒落不是突然發生的,甚至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可以説其最先輸給的是一批內資民營企業,像美特斯邦威等休閒品牌。服裝界流傳著一句名言:沒有疲軟的市場,只有疲軟的産品。"如今班尼路這樣的是跟不上潮流了。你去看一下他們店裏的貨品,款式就那麼幾個,更新慢,爆款少。"業界人士稱,"雖然一些內地的牌子也是被快時尚打得不行了,但至少還是在求轉變,比如積極做電商什麼的,而你回過頭來看這些港資品牌,也不見它們線上上有什麼大動作。"那這樣的結果,就只能是走向低谷
班尼路的沒落不是突然發生的,甚至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可以説其最先輸給的是一批內資民營企業,像美特斯邦威等休閒品牌。服裝界流傳著一句名言:沒有疲軟的市場,只有疲軟的産品。“如今班尼路這樣的是跟不上潮流了。你去看一下他們店裏的貨品,款式就那麼幾個,更新慢,爆款少。”業界人士稱,“雖然一些內地的牌子也是被快時尚打得不行了,但至少還是在求轉變,比如積極做電商什麼的,而你回過頭來看這些港資品牌,也不見它們線上上有什麼大動作。”那這樣的結果,就只能是走向低谷。
行業先驅的昨日輝煌
班尼路,一個80後都不陌生的名字,其創立於1981年,原本是一個義大利品牌,創立後不久便在香港開始經營。1996年,香港德永佳集團收購“班尼路”商標,並創立“廣州友誼班尼路服飾有限公司”,重新進行品牌包裝,創立了“班尼路集團有限公司”以及“班尼路”休閒品牌。
2000年,班尼路開始進入黃金髮展期,隨著市場的變化,其成功通過多品牌營運及完善的零售管理系統,以獨特的直營及特許經營相結合的經營模式迅速地奠定了自身在休閒服市場上的地位,店舖網路遍佈亞洲多國。
逐漸地,班尼路集團在亞洲十多個國家經營超過10個品牌。包括班尼路、生活幾何(S&K)、互動地帶(I.P.ZONE)、純真傳送、水虹、衣本色(ebase)等。班尼路可謂開創了國內休閒類服裝的先河。
班尼路把目標消費群體定位在18-40歲的人士,主打年輕路線,以男、女、中性的休閒服飾為主,在當時國內品牌競爭尚不充分、市場供不應求的背景下,班尼路佔得先機,受到年輕一代消費者地追捧,幾乎開進了大城市的全部核心商圈。
1996年7月開設第一間班尼路專賣店以來,至2012年班尼路已在全國270多個城市開設了4044家門店,同年,其榮獲多項榮譽。如獲中國2012年度最受消費者喜愛服飾品牌、獲由中國行業企業資訊發佈中心頒布的“連續12年榮列全國市場同類産品銷量第一名”、獲中國行業企業資訊發佈中心頒發的2012年度消費者最信賴品牌等榮譽。
在班尼路官網的投資者關係中,其寫道:回顧十多年的發展歷程,班尼路“大眾化、物有所值”的品牌文化深入民心,已有超過300多名加盟客戶與我們建立了超過5年以上的合作關係……
由此可見,班尼路確實曾風光一時,是中國休閒時裝的行業先驅和領軍者。
輝煌不再,漸成“包袱”
而拋開往昔佳績,班尼路如今面臨的現實是門店大幅縮減、品牌影響力衰退,即便銷售還有增長,但其母公司香港德永佳集團近期仍決定以2.5億元出售上海班尼路服飾有限公司。德永佳方面表示,公司正在進行重組,出售班尼路可以優化資源。德永佳2015年度財報顯示,自2013年起,其營業額不斷下降,也許這是其決定卸下包袱的重要原因。
媒體報道,在班尼路官網看到,班尼路在北京還有56家門店,其中一半以上開在昌平區、順義區、房山區等遠郊區,在西城區、朝陽區中,班尼路大多以街邊小店的形式出現。在匯聚年輕人的西單商圈,曾在多家商場開店的班尼路目前僅存一家位於西單大悅城地下二層的店舖。根據德永佳中期財報顯示,截至2015年9月30日,班尼路門店總數減少36家至2849家,2012年公司門店數為4044家。
儘管關店在持續,班尼路的銷售卻在增長。2015財年上半年,班尼路內地市場銷售增長3%至17.68億港元,總銷售增長0.5%。UTA優他國際時尚管理集團總裁楊大筠表示,班尼路進入中國內地市場較早,2003年前已走入發展黃金期,隨後的十餘年則步入漫長的低谷期。“班尼路業績已經觸底,其規模大概回到10年前的水準,通過關店、收縮規模從而實現微增。”
根據德永佳2015年二三季度財報顯示,集團的兩大業務——紡織業務和零售業務,前者在經歷了連續3個財年下跌後,在2016財年上半年取得15.5%的按年升幅,銷量大增22.2%,毛利率從21.9%改善至22.5%;而後者只取得0.5%的升幅,錄得5300萬元的經營損失。其中班尼路的業績連續出現負增長,整個零售業務對集團的貢獻下降。另一方面,作為優衣庫紡織業務的代工商,其訂單在持續增加,對集團的收入貢獻不斷攀升。
據中銀國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德永佳要實現其2016-2017財年公司的紡織業務進一步擴張、産能增長15%的目標,並指出其實零售業務的前景品牌重塑和網路重建已基本完成,2016財年上半年同店銷售收入增速將達到10.1%,並保持110天的健康庫存週轉天數。
由以上兩點可見,德永佳似乎已經找到新的“增長點”,而同時要完成較高的目標,此時要甩掉班尼路這個“包袱”也在情理之中。
産品疲軟或早有原因
班尼路創立初期,國內整體的服裝資源相對匱乏,憑藉著在當時還算時髦的設計和平價的定位,在國內迅速打開銷售市場。服裝評論家毛立輝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不管設計的服裝有多差,一樣不愁銷售,這種發展模式讓國內休閒裝企業無心研究休閒裝的時尚內涵和精神,無心了解市場的消費慾望是什麼,最終導致國內休閒裝品牌的市場越走越窄,不少品牌更多地被大眾定位為學生裝。”
而回頭再看班尼路所屬的德永佳集團,它是以經營布料、紡織、服裝為主的製造和貿易公司,更加關注盈利能力,大肆擴張規模,把開店賣衣服僅作為一個賺錢的生意,並沒有用心把品牌好好經營起來。
除了自身缺乏正確的經營理念和創新意識外,外部激烈的市場競爭也是導致班尼路走入“低谷”的重要原因。網際網路催生了淘品牌的興起,消費者的服裝購買渠道與品牌篩選變得豐富又多元化,網購分食了中低端服飾主要市場份額。同時,快時尚品牌的加速發展也給班尼路帶來了巨大衝擊。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江浙一帶的民營服飾企業開始崛起,像美特斯邦威、森馬等本土休閒服飾快時尚品牌憑藉完善且靈活的零售管理系統、直營與特許經營相結合的模式,逐漸在市場上佔領一席之地。而以優衣庫、H&M、ZARA、GAP為代表的國外快時尚品牌從2006年開始在國內加速擴張。這些快時尚品牌憑藉著少量多款、更新迅速、價格適中,快速得到年輕人的青睞。
與快時尚品牌的操作模式對比發現,班尼路仍按照傳統的生産流程,一件衣服從設計到生産出來要幾個月的時間,按季上市,大批量生産,而優衣庫等國際快時尚品牌,新品更新速度快至一兩周,少量生産,更加迎合以90後為代表的年輕消費者的需求。這與班尼路、佐丹奴這些老牌服裝很久不上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班尼路曾經的“特許經營”模式、聯名設計、集合店概念等也已逐漸淹沒在品牌相互的效倣中。
除此之外,快時尚品牌也在積極探索線上經營模式,而對比之下,班尼路的網際網路之路顯得緩慢且成效甚少。
楊大筠説,讓這些始終在維護原有利益和規模的基礎上進行變革的服裝品牌企業,徹底轉變經營和管理理念,無異於把他們的産業鏈條完全倒置,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不改變,未來5-10年這些品牌就會消失,從而被更加細分市場,精準行銷,滿足個性需求,擁有更加新穎的商業模式的品牌所取代”。
那班尼路易主後會不會得到突破性地發展?業內專家對此並不十分樂觀。
根據德永佳財報顯示,班尼路的接盤方是其潛在分銷商——上海匯業實業有限公司。而根據公開資料,上海匯業實業有限公司經營範圍包括投資管理諮詢,企業形象策劃,電腦軟硬體的研製、開發、銷售,日用百貨、化工原料銷售等多方面。有業內人士認為,接盤的上海匯業公司想要將班尼路這樣的“弱勢”品牌運營起來得花費不少功夫,畢竟它也不是做服裝起家的。
“上海的班尼路其實就是個銷售公司。照現在的經營狀況來看,幾十家店舖賣2.5個億,(德永佳)不但不虧還是賣貴了。”時尚服飾業零售專家閔光亞認為,新東家想要將這樣的“弱勢”品牌運營起來得花不少功夫。在他看來,“如今的班尼路已經掉到國內服飾品牌的第三梯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