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8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限將至 東莞私募打響保殼戰

  • 發佈時間:2016-04-06 07:00:13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月5日,中國基金業協會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其中明確表明“期限前未備案産品將被登出牌照”,被譽為“史上最嚴”的私募政策。于東莞而言,金融領域的規範和優化顯得尤為迫切。新政的作用下,東莞的私募行業又會呈現何種發展趨勢?

  多位受訪的業內人士均表示,私募機構的規範化有利於提高行業的透明度,對東莞本土私募服務實體經濟有推動作用。

  南方日報記者 葉永茵 龔名揚

  東莞私募基金規模小于佛山珠海

  東莞向來是私募基金尋找資本、投資項目的“聚寶盆”。在新常態下,以中小微企業為主的東莞的融資需求更為旺盛,私募行業迎來快速增長期。

  記者獲悉,東莞私募行業興起于2014年,當時東莞僅有3隻私募基金。自去年新一輪股市行情的持續向好,東莞的涌現出一批私募基金公司。

  據東莞市金融局提供數據顯示,經工商登記註冊的東莞股權投資企業從2012年的98家增至2015年末的1077家,截至目前,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的東莞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已達151家。

  從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來説,東莞151家的數量處於廣州、深圳之後,位居廣東省地級市首位。而佛山、珠海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分別為106家、101家,緊跟東莞之後。

  結合基金規模和基金的數量來看,東莞有點後勁不足。譬如,東莞的基金數量有127隻,其基金規模僅有43億元。同是存款超萬億元的佛山的基金數量僅106隻,其基金規模達127億元,僅排在深圳、廣州之後;珠海的基金數為62隻,基金規模達105億元,位居廣東省前列。

  可見,按照基金規模來看,佛山和珠海均數倍于東莞,東莞與之差距明顯。目前,東莞只能和惠州一同排在第三梯隊。

  缺乏專業操盤 近四成私募淪為“空殼”

  之所以有這麼明顯的差距,皆因東莞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並沒有發行和管理基金,有“空殼私募”的嫌疑。目前,東莞151傢俬募基金管理人中,有近四成的屬於“目前沒有正在管理的私募基金”類別。

  為何“空殼私募”的佔比如此高?一位資深的業內人士透露,近兩年,私募行業呈現爆發性增長,行業呈現魚龍混雜的現象。

  事實上,在新政之前,中國基金業協會並未明確要求基金管理人在登記後特定時間內募集産品,且對基金管理人備案登記要求低、備案成本不高,企業備案變得相對容易;另外,部分地下私募由於無法走向陽光化,導致只備案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備案産品的現象。

  記者了解到,在這些“私募空殼”中,原來手持大量現金的東莞“土豪”也參與其中。東莞證券場外市場部副總經理謝穩光告訴記者,東莞的銀行存款餘額過萬億元,土豪們認為私募機構是騙錢的。“他們寧願自個兒成立個私募企業管理自己的資金。然而,由於缺乏專業的操盤,這些私募機構淪為‘空殼’也是常事。”

  在華聯期貨機構部總經理彭湘龍看來,“這些由幾個本地土豪成立私募基金,玩味比較濃厚,本身投入資金成本很少,其産出自然也是不多的。”

  雙誠資本總經理王濤還告訴記者,東莞的私募空殼還有一些原先從事證券、銀行業人士的蹤跡。原來,這些混跡在金融圈許久的人士掌握了大量的客戶資源,以及有一批跟隨的資金,因此,他們會成立私募機構來管理這批資金。

  “很多私募機構都是先備案,等候條件成熟再發。也存在備案後只是代發其他公司的基金,而沒有自己管理的基金。”王濤説道。

  5月1日完成第一批清理 小私募借橋保殼

  除了私募空殼現象嚴重外,東莞部分私募機構投入非常小。據一份東莞私募協會提供的報告顯示,東莞有些私募機構的註冊資金只有100萬元、200萬元、500萬元,更有甚者,在多個已經發行産品的私募機構中,其高管並沒有基金從業資格,且數量不在少數,這些跟《關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多項規定有違。

  根據私募新政的規定,今年5月1日將完成第一批清理,8月1日完成第二批清理。如今距離5月的大限不遠了。這些不符合規定的小私募該何去何從?這些私募機構是保殼還是棄殼?

  記者發現在各大券商、仲介機構在推送“高效的産品設計”“快速的産品發行”等“保殼套餐”。熟知行業情況的王濤向記者透露,在私募圈裏,不少私募機構在想各種情況“保殼”,有些正在謀劃買殼,也有在計劃在短期發行小型的基金産品,還有的是計劃借助別人的渠道發行産品。

  以短期發行小型的基金産品為例子,王濤算了一筆賬,若自主發行産品,包括産品發行、資金託管、資金募集,成本最低得15萬元。

  對於私募機構努力保殼,東莞市財智財富理財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柳根認為從監管的角度來説,基於私募的良莠不齊,新政的出臺可為行業帶來規範性的監管。

  在多數私募機構在熱火朝天地打響轟轟烈烈的“保殼”保衛戰的同時,也有部分私募機構打算“棄殼”。

  在去年那場來去匆匆的牛市中,A股市場經歷大幅度調整,私募市場也從最頂峰跌至谷底,東莞多個私募産品的産品凈值也幾近腰斬。“現在股票行情走下坡,私募機構自然是掙不到錢的,規模較少的小私募掙錢更難,或面臨倒閉。”彭湘龍在接觸東莞一些私募機構的時候,發現這種情況比比皆是。

  彭湘龍説:“這樣的小私募挺多的,他們在等待下一波行情。然而,這個週期是無法預料的,因此,他們保殼的積極性不強。”

  上述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即使沒有牌照小私募想持續運營,他們為了降低成本,也不會自己出面保殼,而是通過有牌照的私募機構或者其他通道發行産品,其費用才千分之二,即發行100萬元的私募産品,其費用在2000元左右。

  ■對話

  ●東莞市財智財富理財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柳根

  ●雙誠資本總經理王濤

  新政對實力私募機構衝擊有限

  南方日報:史上最嚴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規範政策出臺,對近年來東莞發展迅猛的私募行業有何影響?

  楊柳根:自2014年實施的“私募登記備案制度”以來,私募行業一直處於野蠻生長階段,東莞的私募行業也處於良莠不齊的狀態。如今出臺的新政,其準入門檻從原來的寬鬆變得收緊。從行業長遠的發展來看,這種收緊的態勢對私募基金整體是個利好的措施。

  自政策出臺後,東莞確實有不少私募機構想盡辦法“保殼”,但是“保殼”不是私募行業發展最終的目的,從單個私募機構到整個行業,其發展的規範化、合理化、程式化才是最本質的要素。

  王濤:行業越規範,對行業的發展越是有利的。政策的出臺對私募機構監管和準入門檻是增加的,雖然是有些繁瑣,但是終歸是有規範化的“身份”了。對於我們這些東莞本土的私募機構來説,履行監管的條例並不難。縱觀東莞整個私募行業的格局,經過多年的發展,私募行業的根基還是相當深厚的,有實力的本土私募機構及其産品都已經備案了,新政的衝擊有限。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