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戲曲得守住自己的根本

  • 發佈時間:2016-04-06 06:31:57  來源:寧波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岑燮鈞

  戲曲雖然是夕陽藝術,有時,她還得被養著。因為被養著,也就很難自主。

  扶持地方戲曲是有關部門初衷,但現實的思維是,最好借戲挖掘、宣揚點地方的什麼。這思維不能算錯,如果適合地方戲,自是最好不過。可是,很多時候,卻是一廂情願。比如挖掘地方文化,有些內容比較專業,只有研究人員才熱衷。戲曲本來就弱勢,再來演連當地百姓都不感興趣的勞什子,命運即可想見。地方文化本身不是戲,為了成戲,一點點因由,大肆渲染,結果臺上人比台下多,豈不可悲可嘆?戲自有規律,自有因緣,不具備戲的元素,不接地氣,憑空編造,誰會買賬呢?君不見,臺上的常演劇目,哪是單單以弘揚地方文化為目的的?有關部門宣傳地方功利太重,戲就難以“張揚”起來。

  如果説,這是被養戲人所誤的話,那麼,另一種傷害則來自“自家人”。

  以前,演戲是伶人會同落魄文人的謀生手段,戲大抵是俚俗的。現在,戲成了藝術,編劇就有了文化自覺,想玩人文,玩深沉,似乎沒點文化就羞于見觀眾。於是,動不動就以文人為主角。誠然,有些文人詩文寫得不錯,自身的經歷卻有限,張狂的只是內心。一個書齋型的文人,本身就很難構成戲劇性,即使敷衍成篇,估計觀眾也會很隔膜———文人的共鳴畢竟不能代替觀眾的共鳴。本來,地方戲是“廣場大媽舞”,你卻把它搞成“華爾茲”,貌似高端大氣上檔次了,卻也把大媽們嚇跑了,大媽們才真正是戲曲觀眾的主流。

  除了與觀眾隔膜外,還誤解觀眾,總覺得觀眾嫌戲太慢。其實,“慢”本來就是戲的內在要求。你要看情節,何用來看戲?只注重情節的戲,只能看一遍,看完了事。百看不厭的戲,總是唱做並重,有“肉子”的。買票坐在劇場裏,就是來享受這“慢”的。可是,現在的戲,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匆匆趕路,總不肯把戲做足,似乎藏著掖著,就為高潮那兩三段聲嘶力竭的唱。若是換成現在,一定會覺得《梁祝》的“回十八”太浪費了,“樓臺會”太濫情了,《紅樓夢》的“黛玉葬花”簡直太奢侈了———幾乎是原地踏步,抒情個沒完。可是,戲不僅僅是演情節,更是演“一顆心”,你若不給“一顆心”以舞臺,就沒法齣戲。而齣戲的地方,都是很慢的地方,比如《碧玉簪》的“三蓋衣”,比如《西廂記》的“琴心”。演員的功夫就在這上面,戲曲就得給演員留下“唱”和“做”的空間。沒有這空間,再好的演員都是白搭。若是長久地只演情節,只會大喊大叫幾聲,我得説,我們要把這一代演員給廢了!

  無論時代怎樣變,戲曲總得守住自己的根本。身不由己難自主,那是沒辦法;自己人誤自己人,又為的是哪般?

  當然這也是筆者一已之見,望能與愛戲、做戲者共同探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